黄州四望亭,濛濛夜雨中,一株盛放的牡丹拢住了苏轼的视界,于是留下了三首小诗,由近及远,由当下及未来,再由未来想到过去那个骄傲的少年。第一首的诗头,先讲花与雨的交互,雨滴细密如雾,一时间分不清是雨还是雾气,低头赏花,才分辨出,那花瓣上明艳的雨滴。雨水洗刷着红粉色的花瓣,美艳芬芳,如妙龄女子的雪白肌肤。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境。以花喻美人,这种技巧,于苏轼而言是信手拈来,多年前在杭州吉祥寺,同样是赏牡丹,苏轼就曾这样描写:还是在杭州,某个冬日,苏轼与太守陈述古再赏牡丹时,他这样形容牡丹的娇美:在黄州,面前这一株雨中鲜花,上一句刚夸过牡丹如美人肌肤,写罢一首,苏轼望着亭外细雨,想来,明天这雨应该会停,松林间会透射出几缕晨光,直照在牡丹花上。但牡丹却仍矜持着、端庄着。到了中午,阳光越来越足,牡丹盛放,但笑自有度,必须保持这种优雅的身姿。苏轼想说什么呢?当然是在以花喻人,但喻的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曾经那个被所有人追捧的文坛巨星、政坛新秀。二十年前,一位蜀中少年横空出世,文动京城,风光一时无两。然而,正如这雨中牡丹,任旁人如何示好与拉拢,他自有他的主张,珍惜羽毛,珍惜吃相,珍惜名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