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乡音忆乡韵之煤油灯 || 作者 听雨赏蕉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1-11-08


觅乡音忆乡韵之煤油灯

作者  ‖  听雨赏蕉

作者听雨赏蕉,会宁杨集人,现居兰州。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海之梦》《歌与戏——童年的记忆》《戏帽和木活——失传的手艺》《长兄如父》《电影情缘》《春节随想》《恩师郭向东琐忆》《语言精趣  师生情浓——记当年会宁一中的几位老师》《碎事收笼   朝花夕拾——记忆深刻的会宁一中往事》《写给我思念的女儿》《曾经的我娃已经长大——写给我思念的女儿》《为同学小聚而作(搞笑)》《写给我思念的女儿之三(组诗)》《写给我思念的女儿之四》《写给我思念的女儿之五》《觅乡音忆乡韵之推磨》


城市的夜晚,总是呈现着歌舞升平,炫酷着车水马龙。总是闪耀着霓虹灯火,缤纷着五彩斑斓。将本就自然的明月、星星隐藏在炫晕的灯光里。感觉现代的繁华里缺少了返璞归真的天然。于是就想起了陪伴我们几十年的煤油灯。

煤油灯在农村广泛使用基本上都是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事了。以前没有煤油,乡邻们点灯用的是胡麻油(会宁人叫清油)。解放后新中国进行大量的石油勘探开采与冶炼,才让煤油点灯成为可能。会宁在甘肃属于偏远贫困的老区,而杨集公社又是会宁县东部最偏僻的地方。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现状,拉羊皮不粘草的干山的特点,沟壑纵横黄土遍野的地形。通电自然就成了一种异想天开的神圣!只有就地取材,简单易做的煤油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

煤油灯制作简单。一般用一个小空瓶,瓶盖上打一个小孔。用薄铁皮卷一个筷子一般粗细的空心筒,把小铁筒从瓶盖的小孔中穿过,长度10厘米左右。铁筒入瓶内基本靠瓶底,瓶盖上高出5一6厘米。把棉花捻成细绳,两三根合股刚能从铁筒里穿出即可。灯捻子瓶内留长一点,露出铁筒上口5毫米左右。然油瓶内倒入煤油,待灯捻子全被煤油浸透就可以点灯了。灯捻子外露长了灯亮,但是费油也容易结灯花,外露短了光线太暗但是省油。我们常说“谁谁谁不是省油灯",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煤油点灯油烟大油味重很不环保。后来又出现了煤油罩子灯、煤油气灯(大型活动用)、煤油马灯(红灯记中李玉和拿的那种)之类,属于煤油灯中高大上了,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人们常说低灯高亮,于是又发明了放煤油灯的“灯柱"也叫“灯窝”。一个底座一个支架托着放灯的灯台,农村常见的都是木头做的。

记得小时候,一斤煤油三毛九角,一般的瓶(就现在的啤酒瓶)只装九两,一瓶煤油三毛五,买的时候想贪污老爸的几分钱都相当困难。煤油灯的功能是照明,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用途和意义。一般情况下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衣食起居方便生活。小时候父母每天天不亮就去挣农业社的工分,睌上很黑(会宁人叫掩住身子)才歇工回家。煤油灯主要是用来当做做饭洗锅,起床穿衣照明工具。因为家贫煤油灯不能点的时间太长,点时间长了费油。晚上总听见父亲的喊声。“把灯盏吹了,费油得很!”。灯一吹灭,一股油烟腾空而起,油烟味也就散入房间各个角落。点的时间长了,第二天早上起来鼻孔里掏出黑色的烟熏污物。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我们穿的条绒牛眼窝布鞋都母亲晚上挤时间在煤油灯下做好的,因为白天要挣工分没时间做。总是有这样清晰的记忆: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眼,就看见母亲坐在煤油灯下,不是用拧车拧着麻缠,就是用麻绳纳着鞋底。一针一线密密麻麻,穿着过去连着未来。真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因为“软食口”多每年的年底口粮款也就很多,父亲操劳睡不着觉,就点上煤油灯在高房下面的木工房(其实是一孔窑)冬夜里开始做木活。于是锯、刨、粘做几个风箱拿去换成钱交口粮款。深夜父亲煤油灯下做木活的声音,从小在我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至于现在有时在梦中还依稀地听见父亲做木活刨木头的声音。煤油灯忽明忽暗,父母心拳拳可鉴。在这里煤油灯似乎诉说着生活的苦难,父母抓儿养女的艰难。也寄托着父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大哥张志周在北坪小学当老师的时候,因为要看校(照看学校财物)睌上就驻在学校,一块的还有小岔的丁世清老师。学校盖在一个大堡子下面,乡间传闻学校那个地方很阴,一般人睌上都不敢去。于是大哥叫上我丁老师叫上李国锋,师生四人睡在学校的办公室。当时学校有一个煤油罩子灯,灯亮的时候一切正常,灯一吹灭看着窗户上玻璃,总感觉窗外有青面獠牙的东西往里看,害怕得不行。再加上大哥和丁老师还故意吓我们俩小娃娃,就央求把煤油灯不要吹灭。好多时候我们两个学生早早就睡了,恍惚间看到大哥和丁老师还在煤油灯旁一直在批改作业,什么时候睡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园丁之歌》曰:“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校园的灯光亮晶晶。天上的星星风里夜里眨眼晴,校园的灯光春夏秋冬夜长明”。这里煤油灯又成了驱逐孩子心灵深处黑暗的圣灯,成了讴颂辛勤园丁忘我工作的赞歌。

皮影戏在会宁很受欢迎,尤其是会宁东南乡。我们一般叫做“牛皮灯影子”或“牛皮影娃子”。每年的正月十五,五月初五都要唱四天四夜。在农业社的一个三面是墙一面敞开草棚前面,长条桌上一个木头方亮子,中间糊上纸。长2米宽0.8米左右。后面挂三盏煤油灯。为保证光线灯捻子较粗,有两厘米粗细。两个人操作皮影并负责说唱,两人司鼓,两人拉二胡和扁胡。所唱的戏大都是劝人向好,积德存善的。如《刘泉进瓜》、《包公三下阴》等。最能体现煤油灯独特效果的是《包公三下阴》,内容就是乡间戏称的“店小二害死柳金蝉,人命赖过严查山”。在包公去阴间审案时,要三盏煤油灯快速地一齐熄灭,把提前准备好的香灭火药混合物点着,只见整个亮子后面星火点点,忽明忽暗,有种鬼火弥漫阴森惊恐之感。猛然间三盏煤油灯又同时点亮,此时包公已到阴间。经过煤油灯的神奇转化,烘托剧情为严查山平反怨案,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艺术。这里煤油灯进入了艺术殿堂,成了劝告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神奇道具。

北坪生产队的样板戏,正月初四开始白天《沙家浜》睌上《红灯记》成了我们大队独树一旗的金典,尤其是睌上的《红灯记》更是好评如潮。提前搭建好戏台,提前买好两个煤油气灯,睌饭吃完十里八村的乡邻扶老携友都来看戏。当年老人骂孩子时说“鼓鼓一响急得屁淌,气灯一亮姓啥都忘”。可见在物度溃乏的年代,乡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多么强烈。气灯在煤油灯里属于高端前卫产品。它自带充气装置,用气把煤油吹成雾状再送到燃烧口,燃烧口外套一个石棉罩,点着石棉罩就开始亮了,亮度是普通罩子灯的20倍,相当于一个100瓦的灯泡。戏台左右各挂一个,嘶嘶嘶地响着明晃晃地亮着,将台上的生丑净旦末展示给台下的工农兵学商。这里煤油灯从简单的物质概念已经升华为精神层面,为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八二年杨集乡才正式通电,从此媒油灯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尽管煤油灯很小,形式各种各样,但是在她作为照明工具的这三十多年时间里,承前启后,让人浮想联翩。她诉说着生活的困难,父母的艰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她照亮了孩子的心路历程,讴歌着辛勤的园丁为了孩子走出大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她虽然其貌不扬,且一片冰心,甘当劝戒世人为善的道具;她从物质到精神的蜕变,丰富了农民朋友的精神生活。

多么希望有一个机会,在煤油灯下忆过去苦难艰辛生活,颂现在高速发展的太平盛世,盼将来中华伟大复兴!再见了——心中那一盏盏圣明的煤油灯!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