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节笔记:在沙发里看书

 df7086 2021-11-09

梁东方

立冬在即,雾霾深重,寒凉骤至,没有蓝天白云,没有一丝阳光。这样立冬前的日子里的冷漠从外到里侵袭上来,让置身郊野住所里的人,心生无尽的灰暗。孤单寂寞冷的现实和意念浸漫,泡过了身体、泡到了心。

被冷寂泡到了心,开始一反常态地想到闹市里,想遇到朋友,想与家人团聚,想火炉,想人间繁华。想与人聊天,人家都在忙。停下来在电话里说一两句,不过是“什么事?没事了吧?”便放下了电话。希冀从他人那里获得慰藉的抱团取暖,是不可靠的。

假如没有眼前的这一切,没有书,没有创作,人将多么无助,多么难以度过这时间的冷冷长河。

这样的天气里,坐在沙发里看书,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沙发的布面和弹簧、海绵都专门为应对这样的天气而提供了保暖的最大可能,让人如在襁褓,如有依偎。所以说是在沙发“里”看书,就是说人不是端坐,而是深深地坐到沙发里,被周围的沙发靠背、沙发垫子与衣服包围着的状态。织物的簇拥在这样的天气里具有与盛夏完全相反的功能,那种浑身上下不能着一丝布的热与现在恨不能裹了一层又一层的冷的对照,就是这个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的两极。它们都是人生中的题内之意,都是我们需要适应的存在。现在最好的适应,便是坐到沙发里阅读。

含混漠然的空气里,人也正好有心思进入书中的世界。现实中没有诱惑,才好进入另一个被描绘出来的世界。《山中最后一季》里讲述的是一个巡山员在山中失踪事件引出的对其一生的追述: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对冥冥中一直吸引着自己的崇山峻岭的热爱,使主人公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山野。用那个时代的语言说就是:他生活到了明信片之中,进入到惠特曼所言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于我都是无法言喻的完美奇迹”的状态。在人迹罕至的山中,他对登山者、探险者的帮助是热忱的,他脱离了人群却又因为接受了纯净自然的洗礼而热爱着人们。

那种远离尘嚣的高高山野里的人生体会和这种雾霾之中的压抑感之间虽然都有一个人的承载力的问题存在,但是那个大自然的教堂式的纯净山野中失踪的巡山员的一生,和眼前苍白无色冷冷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很勉强的,如果不是你偶尔将目光挪向窗外,就不会有任何联系。

然而也正是那样的山野人生拯救了你在眼前的冷寂混沌的坏天气里的沮丧,重新有了振作感。

夜幕早早降临,这样的天气里晚饭是不能省略的,而且有一定要有汤才好营造热气腾腾的气氛。几根面条、一搓虾皮、一个鸡蛋、一把茼蒿、一点溢源庆的散醋,共同成就一碗由外源性而直接到内在的热量。冬天里,吃饭在充饥之外的一大功能,已经是抵御心态上的寒凉。

人们之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在人员稠密的地方,喜欢去人多的饭馆吃饭,大致上就源于冬天里这种抵御的需要。习惯成自然之后便在夏天也不肯离开。好在人类发明了书,身在郊野有书籍在侧,也就如在繁华中了。

地球另一侧多年前的巡山员的一生,依旧陪伴着饭后灯光下的阅读,重新跟随他跋涉在天堂一样的高山之巅。沐浴在他山野生活的细节和置身纯净自然的感受之中,人就离开了有缺陷的现实,就进入了亦真亦幻的美妙。在别人往往也总是有缺陷的生活里,我们依旧可以读出眼前现实的缺陷里所没有、所渴望的壮丽和神奇。

夜晚风来雨至,屋顶敲敲打打之声不绝于耳,黑暗中也能分明地看到雾霾尽去的通透。天气恢复到它自己的节奏和状态里,将人类的干扰吹走洗净排除掉之后,人就不再有沉闷不展的滞重了。

过一会儿,明天早晨醒来,大地上就会有一层洁白的初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