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禁城内的墙壁是干摆砖,工匠难道是糊弄皇帝,其实你们想错了

 历史解密坊 2021-11-09

我国的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它们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营造方式,就拿最简单的砌墙来说也都五花八门。比如,紫禁城内有些房屋的砖墙是干摆,一开始人们都以为工匠糊弄皇帝,但实际干摆却很高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日常生活中,穿有衣,腹有食,居有屋,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追求,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在原始社会,古人以桑叶为衣,以野菜为食,以洞穴为屋,或许只有衣食需要操心,对于居住则没有要求,一个天然洞穴就足以。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改变,古人也逐渐在居住上下功夫,他们开始走出洞穴,在自然环境中学会了搭建房屋,从最早的半地穴式房屋,到后来的干栏式房屋,古人的居住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

从考古发现可知,原始社会也开始出现了不同结构的墙体,比如半坡仰韶文化出现了木骨墙,即将树干或动物骨头编织在一起,然后用泥土糊上做成墙壁。到商周时期,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夯土墙,不仅用于搭建房屋,还能修筑防御工事,对后世也影响深远。虽然严格意义上的砖在秦汉时期才有,但当时都用于修建地下陵墓,活人搭建房屋是不用的,一直到唐宋之后砖墙才从地下到地上,各种建筑方式也开始出现,比如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就提到了砖墙和砖隔减。自此,青砖黑瓦成了最好的建筑材料。

中国人对建筑很讲究,即便是看似平淡无奇的砖块和砌墙方式,在古人手里也玩出了很多花样,体现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对建筑美学的追求。比如,清代烧砖的官窑厂就有十七种,每一种窑厂只烧一种砖,以满足营造宫廷殿宇的需求,例如有大城砖,停泥砖,开条砖和蓝四丁砖等。除了砖块本身之外,砌墙方式和砖块也有密切关系,今天小编给您说一种不常见的砖块,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另类砌墙方式。

众所周知,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帝王的住所,虽然以前人们不知深宫模样,但现在已经完全开放,让我们对宫廷建筑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紫禁城有些房屋墙壁很奇怪,它平整光亮,砖块与砖块之间看不到黏合的泥浆,完全就像是用一块砖压一块砖堆积而成,就如同搭建积木一样,因此总给人一种不牢固的感觉。

类似的墙壁一开始叫干摆,据说当时乾隆皇帝看到之后也疑惑不解,还以为工匠在糊弄他,但后来仔细了解才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并对工匠的这种干摆赞叹不已。其实,干摆不是搭积木,也不是没有泥浆,它是为了让墙壁美观而把泥浆隐藏了,这种砌墙的方式既费时又费力,在古代非大户人家是用不起的。

所谓干摆,在古代建筑学上称之为磨砖对缝,是一种很高级的建筑方式,而且对工匠的技术也是极大挑战。通常来说,绝大部分砌墙砖都是四方四正的方砖,而干摆要将砖打磨成梯形,即将砖块的上下左右四个面磨成斜面,然后把正面磨得平整,故此,这种砖也被称之为五扒皮砖。当两块五扒皮砖码在一起的时候,中间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缝隙,然后将泥浆罐入这个缝隙即可,最后从外侧是看不到泥浆,但内侧已经粘合的结结实实。如果是技艺很高的老师傅,墙壁上留下的砖缝连头发丝都塞不进去。

干摆墙壁完工之后,还要再修补缝隙,接着整体打磨一遍,有条件的还会涂抹一层桐油,或者白蜡,俗称上亮,这样的墙壁就能达到我们现在贴瓷砖的效果。看到这里您或许也明白了,紫禁城的干摆墙几百年了还结实牢固,也说明了这种砌墙方式的科学性,但可惜现在的建筑追求效率,已经不再有时间去磨砖对缝。

建筑发展到今天,各类新材料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也带来了很多惊奇绝妙的建筑,但是时间一久总觉得韵味流失,而不像古建那样越看越美。或许,是古代建筑之美不仅恢宏和庞大,更是体现在每一处的小细节中。

参考资料:

《图解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高晓勇,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