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四讲》笔记

 板桥胡同37号 2021-11-09

图片

什么是美学?

如用更准确的中文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所谓美学,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

什么是实践美学?

所谓实践美学,从哲学上说,乃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亦称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部分,它以外在—内在的自然的人化说为根本理论基础,认为美的根源、本质或前提在于外在自然(人的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的历史性的改变美感的根源在于内在自然(人的躯体、感官、情欲和整个心理)的人化,即社会性向生理性(自然性)的渗透、交融、合一,此即积淀说。

什么是美?

美,羊大为美(需要、享受)和羊人为美(礼仪、社会)的两种解释。美总是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从而与人们一定的审美感受相联系。

美的几层不同的含义:

  1. 指审美对象(美是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

  2. 指审美性质(美是对象的客观自然性质)

  3. 指美的本质(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因此是客观的、社会的)

美的本质、根源:是外在自然的人化,是在客观行动上驾驭了普遍客观规律的主体实践所达到的自由形式(从心所欲不逾矩/庖丁解牛);是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图片

人类在漫长的几十万年的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物质实践中,劳动生产作为运用规律的主体活动,日渐成为普遍具有合规律的性能和形式,对各种自然秩序、形式规律,人类逐渐熟悉了、掌握了、运用了,才使这些东西具有了审美性质。自然事物的性能(生长、运动、发展等)和形式(对称、和谐、秩序等 )是由于同人类这种物质生产中主体活动的合规律的性能、形式产生同构同形,而不只是生物生理上产生的同形同构,才进入美的领域的……因而美的根源出自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现实物质活动作为中介的动力系统。

人类以其使用 、制造、更新工具的物质实践构成了社会存在的本体(简称之曰工具本体),同时也形成超生物族类的人的认识(符号)、人的意志(伦理)、人的享受(审美),简称之曰心理本体。

社会美的实质,即从主体(实践活动说),是合规律性的内容

自然美的实质,即从客观对象说,是合目的性(符合社会需要、实践目的)的内容

什么是美感(审美愉快)?

审美愉悦(即美感)的根本解释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格式塔心理学派从物理学和生理学出发,提出由于外在世界(物理)与内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同构”或者说“异质同构”关系,即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由于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从而……产生美感愉悦。(人与动物之间的审美能力的差异、人类审美愉悦的根源在于)这种生物性的同构反应乃是人类生产劳动和其他生活实践的历史成果

“新感性”就是指的这种由人类自己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心理本体。它仍然是动物生理的感性,但已区别于动物心理,它是人类将自己的血肉自然即生理的感性存在加以“人化”的结果。这也就是我所谓的“内在的自然的人化”……这也就是人性的塑造(e.g.狼人无人性)。前者(外在的自然的人化)使客体世界成为美的现实。后者(内在自然的人化)使主体心理获有审美情感。前者就是美的本质,后者就是美感的本质,它们都通过整个社会实践历史来达到。美感的实质是一种愉快的自由感。它又可分为两个方面,感官的人化(感性的功利性的消失)和情欲的人化(对人的动物性的生理情欲的塑造和陶冶,e.g.性变为爱)

审美过程是什么样的?
  • 准备阶段—审美态度,即保持一种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功利无关的态度

  • 进入阶段—审美注意,即让感觉本身充分地享受对象形式方面的这些东西,并把主观方面的各种心理因素如感情、想象、意念、愿望、期待等等,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其中

  • 实现阶段—审美愉快(即美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多种因素(而其中又特别是想像活动)的交错融合。

审美实现阶段几个过程的描述:

  1. 感知(审美的出发点):人类感官“本身”所具有的理解性的不同和增强,即对象不只通由感官而被认识(理解)的对象,而是作为实践的对象被感官所“立体”的感觉着,它已成为某种理解了的视觉(感知)对象,尽管可以是非自觉地。

  2. 理解(审美的认识性因素):审美总意识到自己处在非实用的状态;对对象内容的认识(e.g.故事及故事中的象征);从理知上认识对象的情感性质、技术特征;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并与他们融为一体的某种非确定性的认识

  3. 想象(中介载体或展现形态):在审美欣赏中,对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正是靠想像来联系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必须具有“空白点”(R. Ingarden),之所以具有朦胧性、不确定性,等等,便正是为了给想像以抒发活动的天地……

  4. 情感(想象的驱动力)

美感如何分类?

着眼点……在注意于审美过程和结构的完成,即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观念、理想)的拥有和实现。这即是人的感知心意和内在精神的塑造建立,它表现为审美能力的形态学……即将审美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方面。

  • “悦耳悦目”

这里指的是人的耳目感到快乐。这种看起来非常单纯的感官愉快,前面已反复说过,也已是包含着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功能的动力综合。

  • “悦心悦意”

通过耳目,愉悦走向内在心灵。而这就是悦心悦意。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交响乐,常常是通过有限的感知形象,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更深远的东西,从有限的、偶然的、具体的诉诸感官试听的形象中,领悟到那日常生活的无限的、内在的内容,从而提高我们的心意境界。悦心悦意是审美经验最常见、最大量、最普遍的形态,几乎全部的文学作品和绝大部分的艺术作品都呈现、服务和创造着这种审美形态。不像耳目愉悦受感官生理的制约局限,心意的范围和内容要宽广很多。它所谓“精神性”、“社会性”显得更为突出。

  • “悦志悦神”

悦耳悦目一般是在生理基础上但又超出生理的感官愉悦,它主要培养人的感知。悦心悦意一般是在理解、想象诸功能配置下培育人的情感心意。悦志悦神却是在道德的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所谓“悦志”,是对某种合目的性的道德理念的追求和满足,是对人的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和培养;所谓“悦神”则是投向本体存在的某种融合,是超道德而与无限相同一的精神感受。所谓“超道德”,并非否定道德,而是一种不守规律包括不受道德规律、更不用说不受自然规律的强制、束缚,却又符合规律的自由感受

艺术是什么?

情感本体或审美心理结构作为人类的内在自然人化的重要组成,艺术品乃是其物态化的对应品。艺术生产审美心理结构,这个结构又生产艺术……从而,艺术是什么,便只能从直接作用、影响、建构人类心理情感本体来寻求规则或“定义”……一件物品不是与某件悲哀、欢快的事件相联系,而只是以其形式结构的形体自身感到悲哀或欢快,这即是艺术品。物质载体(“艺术产品”、“审美手段”)是必要条件,那么,主体素养(审美经验)便是在某种限定意义上的充分条件,而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便是这二者的统一交会

本讲将艺术作品简单分为三个层面来粗略地谈点意见。所谓三层面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层、形象层和意味层。

  • 形式层与原始积淀

这种在直接的生产实践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同构对应,也就是原始积淀……即人们在原始生产实践的主体能动活动中感到了自己的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的合一,产生审美愉快。

艺术作品的形式层不止是原始积淀,尽管原始积淀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内容和因素。如“美感”一讲中所指出,作为艺术作品的物质形式的材料本身,它们的质料、体积、重量 、颜色、声音、硬度、光滑度等等,与主体的心理结构的关系,也构成艺术作品诉诸感知的形式层的重要问题。

艺术作品的形式层,在原始积淀的基础上,向两个方向伸延,一个方面是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身心自然向整个大自然(宇宙)的节律的接近、吻合和同构(参天地赞化育)……另一方面的延伸则是它的时代性社会性。这种时代性社会性已不同于原始积淀,而是与原始积淀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时代、社会所造成的形式变异……它们正是人类的心理—情感的现实的伟大见证。艺术风格史的哲学美学的意义,就在这里。

  • 形象层与艺术积淀

如果说,艺术作品的形式层与人们心理的感知人化相对应,那么,艺术作品的形象层则大体与人们心理的情欲人化相联系。而它的审美成果却表现为艺术积淀。

所谓形象或形象层,一般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如人体、姿态、行为、动作、事件、物品、符号图景等可以以语言指称的具象或具象世界。他们构成所谓再现型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或内容。

审美起于劳动,艺术起于巫术,二者并不同源……虽然艺术不等于审美,但审美能力在这种活动中却得到更加集中和远为迅速的发展。

这种最早的陶冶性情、建构人性,便是通过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巫术活动的“艺术形式”出现的。这形式便不只是诉诸感知的形式层,而是有着具体生活的想象内容,从而经常是诉诸情欲的形象世界,即它展现为一个有着具象内容的、由活动到静观的艺术世界……

于是,比艺术作品形式层更进一层的自然生理性能与社会历史性能的交融会合,就构成艺术作品的形象情欲层。它在文学和许多再现性艺术中,主要呈现为艺术作品的众多种类和形态的形象世界,因此,对艺术形象层的分析便不能停留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表现论述上,而要注意到在表面形象(人物、事件、情节、图景、典型、意境等等)下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深层结构。正是在这些深层结构里,积淀着、成长着人的内在心灵,这心灵的很重要的部分即是人化了的情欲。

  • 意味层与生活积淀

这“意味”不脱离“感知”、“形象”或“形式”,但又超越了它们。其超越处在于它既不只是感知的人化,也不只是情欲的人化……而是第一,它所人化的是整个心理状态;从而第二,它又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可品味性……成功的作品之有持久性,从审美讲,就在这意味层。

本来,艺术作品的感知形式层和情欲形象层所传递的,也是非语言所能替代或传递的意味,因此这意味层的“意味”便专指在这些意味之中的某种更深沉的人生意味,如果按神学的说法,即那种接近或接触到绝对本体世界或神的世界的“意味”,所以艺术的最高真实完全不在事物的模写正确,而只在这“神”意的传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