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公知”郭嵩焘

 老骆驼4753 2021-11-09

图片

郭嵩焘(1818—1891),首任驻英公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首先得解释一下,我从未把公知一词当成贬义词,哪怕官媒也经常把它当作贬义词使用的现在。我觉得把一个词的正常意思非要颠倒,只能体现出使用者的别有用心。否则,他为什么不去另外找个合适的词汇,非要把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词汇说成一个贬义词呢?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出的就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公知的污名化,其主要理由就是被攻击只看到洋人的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好。这些人把爱国简单到只是一个口头的表述,而不去深究这些语言后面的真实意思。

       口炮爱国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壮大起来,走到极致可以以现在的“大棋党”为标志。我们看一下这些“大棋党”,哪一个不把公知当成死敌,哪一个不把爱国当成口号?

       这次的“下一盘大棋”终于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当画皮被扒下,这些人都开始隐遁。可见口炮爱国,害的是国家,是民族,是我们每一个人。这些人只要有名利,国家民族的利益前途都可以拿来赚钱。

        这些人的害国远超一个汉奸,这样的文章居然有几千万的阅读。

       郭嵩焘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可以称为标准的公知。郭嵩焘这样的人,当时人不理解,把他骂成现在的“公知”,能够谅解。毕竟当时大多数人的认识都很浅陋,都看不清社会的发展,也还不知道郭嵩焘的人格人品。

        郭嵩焘最后在忧国忧民,风雨飘摇中的晚清孤寂死去,其一生履历足以证明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可他留给我们的思想,如果放到现在,依然是会被攻击的公知。如果郭嵩焘生活在现代,我不相信他的处境会比那个时代更好。

        郭嵩焘在他的日记里(见《郭嵩焘日记》册一 469页)写过这样一段话:“吾尝谓中国之于夷人,可以明目张胆与之划定章程,而中国一味怕。夷人断不可欺,而中国一味诈。中国尽多事,夷人尽强,一切以理自处,杜其横逆之萌而不可稍撄其怒,而中国一味蛮。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而中国一味蠢。”

        郭嵩焘把晚清政府处理洋务概括成这么几个字:怕、诈、蛮、蠢。这当然让许多人不服,僧格林沁就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后全军被灭,最终造成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剧。

        其实当时的人,只关注到郭嵩焘对政府批评的一面,按现在的说法只看到负面的,没有肯定正面的。他们不知道,郭嵩焘的这段话既指出了病症,也开出了药方,告诉满清政府,应该怎么处理,才能不怕、不诈、不蛮、不蠢。

        郭嵩焘在他的这段话里也开出了药方,很奇怪的是别人愣是没有看到。

       郭嵩焘的思想不只是理论,他在现实中也是这样处理洋务的,并解决了别人处理不好的难题。

三观一致加好友,注明“少爷”

       1866年,郭嵩焘在离任广东巡抚前,于不动声色中解决了英国人进入潮州入城事件。郭嵩焘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理论应用到现实的很好案例。

       潮州开埠是在咸丰八年(1858年),但英国人始终未能按照两国条约进入潮州。咸丰十年,英国领事依据约定要进城与地方官洽谈,被当地绅民阻止。英国人向总理衙门抗议,朝廷下诏,要求广东巡抚(此时巡抚不是郭嵩焘)按约办理,允许英人入城。但潮州民风彪悍,绅民始终不从。

        郭嵩焘处理此事已经到1866年了,此事拖了八年,英国人越来越没有了耐心。

        为了避免随时会激化的矛盾,郭嵩焘派人了解潮人为何拒绝英国人入城的真正原因。据了解所知,潮人坚决不同意英国人进城的理由有二:一、怕洋人进城“开张行店,设立关卡”,侵夺商利;二、怕洋人建立高耸的天主教堂,有碍风水。

        郭嵩焘派道员张铣与英国领事协商,英领事一口答应,不开店、不建教堂。

       本来以为事情解决的郭嵩焘,没想到地方官员横生枝节,英国领事进入的时候潮州府太守,海阳县令都拒不见面。

       双方矛盾于此已经剑拔弩张,处置失当就可能引起一场战争,而此时的满清政府是根本没有抵抗能力的。也就是说,地方官的颟顸,很可能遭来民生的浩劫。

       郭嵩焘亲自出面,约请潮州地方士绅。郭嵩焘的理由如下:条约是朝廷认可签署的,违反条约就是抗旨。同时他提醒这些士绅,和英国人打交道可以据理力争不用担心。处理原则是:“条约所不载,以理拒之;条约所载,不得不附从”。

       在郭嵩焘看来和洋人打交道,一定要据理力争,不要蛮、不要诈。

      郭嵩焘自己对此次事件的处理也颇为自得,他晚年回忆说:“在粤处理洋务,无不迎机立解;常谓开谕洋人易,开谕百姓难,以洋人能循理路,士民之狂逞者,无理路之可循也”(见《玉池老人自叙》)

        当然,看一件事情的处理,我们不只是要看当时,还要看以后。潮州后来的商业繁荣,民生富裕,都可以追溯到郭嵩焘的这次成功努力。

       郭嵩焘在当时并不被人理解,他因出使英国,坐的船都被乡民烧了。

       对于以前乡民的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用愚昧形容。可现在经常坐高铁、飞机的大棋党们,其认知能比那些乡民更高吗?我看未必。

       有一点可以肯定,郭嵩焘再世,依然会被貌似接受现代文化教育的大棋党们骂成公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