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8新简版温灸.ppt
2021-11-09 | 阅:  转:  |  分享 
  
艾灸反应—感传的特征第一时相为感传先兆期。指灸感尚未出现或者即将出现之际,灸处产生与针刺感觉相类似的酸胀重麻等得气感应。此种感应可较局限,
亦可较广泛。有时甚至使同侧肢体均受波及,然后再现感传线。先兆有时可出现于病所,再在施灸穴区逐步显现。不少患者可没有先兆期,直接进入
第二时相。第二时相为定向传导期。即出现酸麻重胀等灸感后可按照一定的径路传导,其方向直指病区,传导的速度及传导带的宽窄均不一致。但
感传所止处,多为病痛所在。即所谓“气至病所”。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
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
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悬灸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往返灸。温和灸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
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
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雀啄灸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
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回旋灸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
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往返灸往返灸:将点燃的艾条,选于施灸穴位或区域,约2-3厘米
的高度,来回往返的移动施灸,本灸法最好了解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经络的顺逆,才能更好的把控操作中的补泻手法。顺补逆泻!手足十二经所
属歌手足十二经所属歌,选自《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主编。该书是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大型医学丛书,内容丰富、考订翔实、切于实际、易学易
用。歌诀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少阴足肾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
络,少阳足胆手焦当。白话解五脏六腑和心包的经脉,分属手三阴三阳及足三阴三阳。足太阴是脾经,手太阴是肺经。足阳明是胃经,手阳明是
大肠经。足少阴是肾经,手少阴是心经。足太阳是膀胱经,手太阳是小肠经。足厥阴是肝经,手厥阴是心包经。足少阳是胆经,手少阳是三焦经。
十二经气血流注顺序歌十二经气血流注顺序歌,选自《类经图翼》,明代张介宾撰。此书广泛收集文献和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白话解十二经脉营气运行或称气血流注的顺序是:起于肺经,顺序流
注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复回肺经。手三阴经由脏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阴
经由足走腹,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
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
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
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灸法的应用-间接灸隔胡椒灸:操作方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白面,用
水调和制成硬币状圆饼,厚约0.3厘米。中央按成凹陷,再取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等份研成细末,放于中央处,将之填平,将圆饼放在施灸穴位
上,上置艾柱施灸。每次5—7壮,以内里觉温热舒适为度。作用——胡椒,辛热,入胃、大肠经,有温中散寒之功。用途——适用于风寒湿
痹痛,局部麻木不仁、胃寒呕吐及腹痛等症。灸法的应用-间接灸6.隔韭菜灸:《疡医大全·卷八》说:“疮毒溃后,风寒侵袭,作肿
痛者,用韭菜杵烂,灸热,放患上,冷则易之。或捣成饼,放患上,艾炷灸之,使热气入内。”——即是取整棵韭菜连根适量,洗净凉干,捣成如
泥,制成币状圆饼,放在疮面上,用大艾炷点燃施灸,每次灸1—3壮,换炷换韭菜饼,使热气入内。——此法适用于疮疡等证。灸法的应
用-间接灸7.隔皂角灸:——将皂角切成片状,放在患处,上用艾炷施一灸。一般可灸3—7壮。——皂角,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
肠经,有祛痰开窍之功。《丹溪心法·救急诸方·第九十六》说:“解九里蜂,用皂角钻孔,贴在蜂叮处,就皂荚孔上用灸三五壮,即安。”改书
同篇疗蜈蚣、蝎子伤人,亦用此法。——此法适用于蜂蜇、蚊叮、虫咬等。灸法的应用-间接灸8.隔酱灸:《疮疡经验全书一卷七》记
载:“取顶上施毛中百会穴,以酱一匕搽上,艾灸三壮。”——即是指令病人端坐,将其百会穴处头发从根部剪去中指甲大一片,取干面酱约5克
,敷于百会穴处,置小艾炷灸之。一般每次灸3—5壮,每日1次。——此法适用于脱肛。”9.隔树皮灸:明代《普济方》:“治卒患瘰疬
子不痛方:取桃皮贴上,灸二七壮。”——现代人用椿树皮灸治疗慢性咽炎,亦取得较好的效果。灸法的应用-间接灸10.隔川椒灸:
《肘后备急方·卷五》记载:疗一切肿毒疼痛不可忍者可“搜面团肿头如钱大满中安椒,以面饼子安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操作方法——将
适量川椒研为细末,用陈醋调和成糊膏状,制成药饼,厚约0.3厘米,放于患处,上以中小艾炷施灸。若患者感觉施灸处灼痛,应该去艾火,再换
新炷再灸。一般可灸5—7壮。川椒,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肾作用——有温中、止痛、杀虫、燥湿的作用。使用——一切肿毒疼
痛、跌仆扭伤的伤筋积血,腹胀痞满等证。灸法的应用-间接灸11.隔豉饼灸: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内载将淡豆豉末用黄酒
调和成饼,隔饼灸以发背。——后世医家根据豆豉有发汗解表作用,——在实践发现此法对痈肿初起,效果颇佳。但须灸至疮部皮肤湿润汗出,
这样,邪毒可随汗外出,使病获愈。12.隔巴豆灸:明代龚廷贤的《守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积及大便秘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
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灸法的应用-间接灸13.隔黄土灸:具体方法是以纯净黄土加水制成泥饼,厚约0.
6厘米,直径约5厘米,用粗针扎孔数个,放置患处,上面以大中艾炷施灸。灸1壮换1个泥饼,可连续灸5—7壮。——施灸壮数不限,以患者
感觉温热感透过皮肤,局部舒适为度。——此灸法适用于背部疔疽外证的初起,灸之可使毒邪消散。对局限性湿疹、白癣及因湿毒而至的其他皮肤
病,均有一定效果。——这是因为土能燥湿、胜水之故。灸法的应用-间接灸14.隔陈皮灸:取陈皮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膏
状,患者取仰卧位,贴敷于中脘、神阙穴上,上以中小艾炷施灸。——一般可灸3—5壮。——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有理气调中,燥湿化
痰之功。——此法适用于胃腹胀满、饮食不振、呕吐、呃逆等证。灸法的应用-隔灸-福宝灸法的应用-艾条悬起灸温
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入灸10一15
min,至皮肤红晕为度。注: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迟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
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灸法的应用-艾条悬起灸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
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
施灸。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在皮肤上
往复盘旋灸。用于面积较大的肢体麻木,皮肤病。灸法的应用-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
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
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其制法与太乙神针相同。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作用——
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灸法的应用-实按灸雷火神针灸:是以纯净细软的艾绒125克,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
。将沉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外用鸡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操作方法——施灸时,将雷火针灸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
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由于其使用方法有针之法,灸之功,故称为雷火神针。其适应症《针灸大成·雷火神针》载:“治闪挫诸骨间
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灸法的应用-实按灸太乙神针:太乙神针的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是用纯净细软
的艾绒150克人参125克、穿山甲25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500克、钻地风300克、肉桂500克小茴香500克、苍术500克
、甘草100克、防风20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卷制而成。太乙神针施灸方法与“雷火神针”相同,此法治疗风寒湿痹、肢体玩
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有效。临床上除治上症外,大体与“雷火针灸”主治相同。灸法的应用-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
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
烬,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灸法的应用-温灸器灸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
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
min即可。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灸法的应用-天灸天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
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灸法的
应用-天灸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g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h,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
、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
布固定。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于颊车、颧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4.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腧穴或患处,敷以油纸,胶布固定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喎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灸法的补泻《针灸大成》:“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
,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后世发展:1、艾条温和灸、针上加灸(温针灸)、温
灸盒灸为补法;2、艾条雀啄灸、回旋灸(又叫熨灸)、灯心草灸、作为泻法。艾炷灸的补泻:以《周易》
书中所提,以奇数1、3、5、7、9……等属阳数,定做艾炷灸的补法;以偶数2、4、6、8……等属阴数,定做艾炷灸的泻法。灸法
的补泻1、艾炷灸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
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2、艾炷灸泻法:即
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
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灸法的补泻艾条灸的补泻:用艾条温和
灸或回旋灸、温针灸等,每穴每次3—5分钟左右,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艾条灸的补法;灸法的
补泻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分钟,约60—100下,并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者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
常的抑制等作用即为泻法。除此之外,补法所用的艾灸距离宜远而温,而泻法艾灸宜近而热(根据目前市场艾制品)。灸法的疗程急性病:一
般1天可灸2、3次;慢性病:可每日灸1次或隔日灸1次;10-30次为一疗程。因人而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患者隔天的多少及
施灸的剂量,以便取得最好的疗效。灸同久,长期坚持施灸才能取得疗效。施灸程序《备急千金要方·灸例》:“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
头向左而渐下,先上后下…。”《名堂灸经》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阳
经,后灸阴经,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后大。艾灸注意事项1.施灸时,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
持的体位。2.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
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4.器质性心脏病伴心
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艾灸注意事项5.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6.施艾
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7.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宜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
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
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9.治疗结束后,半个小时内不准沾水。
艾灸反应—灸感灸感是指病人因施用灸法而出现的温热或麻木、虫行、等感觉。有时也可向某一方向传布或扩散。很多人在做艾灸的过
程中或者做完艾灸后出现局部麻胀酸痛痒冒凉气等的反应。这都是灸感,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灸感。出现灸感不必慌张,这正说明艾灸在
你身体里起作用了。艾灸反应—灸感类型1.透热,施灸时,灸热从施灸点处的皮肤表面直接向身体内部穿透,有时候会直达人体内脏器;
2.扩热,施灸时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3.传热,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院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4.施灸部位不热或者
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5.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6.悬灸时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
其他非热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7.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
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艾灸反应—灸感的引发因素人体内正邪相搏时会出现酸麻胀痛痒等反应。当阳气进入体内遇到阴邪时,会在局部产
生正邪相搏的情况,反应到我们人体会有酸麻胀痛痒的感觉。如果体内有毒素或是炎症就会有痛的感觉,痒是由于湿气较重,热邪较重,湿热外
排的反应。比如妇科炎症可能会有小腹痛,胃炎的人可能会胃痛,肠道有湿寒灸神阙时会感觉肚子咕咕响都是阳气进入身体的良性反应,坚持艾灸
就会消失,身体也会好转。艾灸反应—灸感的引发因素2、当人体外排邪气时会出现风寒凉湿痒热等反应。通过艾灸,阳气可以把阴邪排除
体外,如果身体过寒会感觉冒凉气,湿气过重局部会有水珠出来,像出汗一样,手心或者脚心是常见部位。3、艾火循经是做艾灸时最好的表现形
式。有扩热、透热、传热三种体现。艾火循经时感觉做艾灸的穴位附近一片都发热,或者感觉温热之气顺着经络蔓延全身。说明艾灸达到了很好的效
果。艾灸反应—通过灸感来判断病情我们可以通过灸感来判断病症的痊愈程度,一般来说,灸感的强弱代表着人体经络的阻塞程度。产生
灸感、而且灸感强烈,则说明人体的经络通畅,效果比较明显,见效也比较快,如果没有产生灸感,也并非没有效果,而是由于经络中的邪气淤积
严重,需要多一些时间来除淤散邪,这就需要坚持施灸,以求达到效果。艾灸反应—感传感传又称为得气,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气至
”,其他古籍还有称为“催气”、“通关交经”、“通关接气”、“气至病所”等。在一般情况下,实行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但如集中在一
个部位连续较长时间的施灸,则会出现温热感循着经脉向远隔部位传导,其疗效远较未得气者为佳。感传路线的宽窄同施灸面积的大小有关,且易
于扩散,有时扩散到整个上肢或下肢,乃系全身。感传所到的部位可见微汗、肌肉震颤以及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畅通等。
也有人认为温灸时出现的皮肤潮红、红晕、温热等现象和感觉亦是温灸得气。美国:用15年找到一根养命草美国
用了15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能够替代抗生素的保命之法——灸法最新消息:美国注资1亿美金在中国制作艾灸美国做艾
灸要向全世界推广:2008年已经全方位铺开......在阿富汗、伊拉克为美军士兵免费实施艾灸;2009年在中国注资一亿美金与中国公
司合作开发艾产品。全世界都在盯着中国的宝贝——灸法艾灸现代发展灸法概述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
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上熏灼、温熨,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的
作用和功效补虚强壮扶阳固脱艾叶有纯阳之性,艾火的热力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功效。《素问·生气通天
论篇》中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医学入门》“虚则灸之,以火似助元阳也”功效:可以治疗
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病。灸法的作用和功效
祛寒逐湿行气活血《黄帝内经·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医学入门》“
寒者灸之,使共气之复温也”《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而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功效:用于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之胃脘
痛、腹痛、泄泻、冷激型荨麻疹、冻疮、网状青斑等病症。艾灸可以涤荡风寒湿邪使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行,最终气血通
畅。灸法的作用和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灵枢·经脉篇》“陷下则灸之”(指虚寒病证,脉陷下不起者,是气虚血滞,宜
用灸法以温经散寒。)《针灸易学》“气虚补之,针所不能为者,则以艾灸之。”功效:用于气虚气陷所导致的胃下垂、
子宫下垂及面色无华、萎黄、形体消瘦或虚胖等病症。灸法的作用和功效清热泻火消肿散结艾灸的温热能使腠理开放,毛孔
通畅,可以引热外行,向外发散。《医学入门》“热者灸之,引郁热之邪外发也”功效:热性病如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甲沟炎等;艾灸还
可以行气活血消淤散结,《灵枢·刺节真邪》“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
则血亦行,艾灸可以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故淤结自散。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如用初起、瘰疬、瘿瘤等气血凝滞治病。灸法的作用和功效调整
阴阳平衡五脏《灵枢·官针篇》“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结坚,火所治之”。艾灸可以起
到泻实、补虚、调整阴阳的作用,使体内的偏盛偏衰的状态得以纠正,五脏得以平衡,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功效:
用于肾阴虚造成的雀斑、黄褐斑、黑眼圈,肾阳虚造成的冻疮、痹症等都可以。灸法的作用和功效疏风解表温肌祛邪
《外台秘要》云:“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薷rú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最重”,有云“诸
疗之要,艾火为良,要中只要,无过此术”。功效:对于风邪郁于肌表的荨麻疹、口眼歪斜、白癜风等艾灸不失一种好办
法。灸法的作用和功效温经通络除邪止痛中医认为疼痛多是由于外邪伤及经络,使经络出现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或者气
血不足,不能濡养经络,“不荣则痛”。通过艾灸可以循着“穴位—经络—脏腑”这一途径,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调理
脏腑的作用,经络疏通,气血充盈“通则不痛”最终达到治疗目的。灸法的作用和功效防病保健延年益寿《医学入门》中说:“
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气之坚固,百病不生。”《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记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说明艾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强壮人体脏腑功能,促进人体健康,预防病毒感染,具有保健作用。常用
穴位:中脘、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大椎。气海穴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主治:虚脱、形
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道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
、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水肿鼓胀,脘腹胀满,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四肢
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灸法的材料-艾艾:艾叶制成的艾绒。越陈越好(三年以
上没用过,不知道对错),李时珍以后多以蘄州产者为佳,故有“蘄艾”之称。艾叶性能:《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
,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
病。”优点:1、多纤维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2、纯阳之品,易于燃烧,气味芳香。3、燃烧时热力持久温和,能穿透
皮肤,直达深部。艾制品的储存战国·邹·《孟子·离娄上》:“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七年之病,
指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指三年以上的陈艾。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灸法的材料-艾艾绒——由
艾叶经过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而得到的软细如棉的物品。艾绒是制作艾条的原材料,也是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艾绒
的制备:每年四、五月间,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暴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沙
,再晒再捣再筛。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
此反复多次,就成为纯净细软的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艾绒的传统制备:灸法的
材料-艾艾绒的质量:1、优质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者为优。2、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者为劣3、燃烧时易爆裂,散
落火花而烧灼皮肤,故不易采用。新艾、陈艾特点:1、陈艾燃烧缓慢,火力温和,烟少,燃烧后艾灰不易脱落;2
、新艾含挥发油,燃烧快,火力强,烟雾大,艾灰易脱落而烧灼烫伤皮肤陈艾绒用年份来命名,如:一年陈艾绒、二年陈、三年陈……五年陈
艾绒等。灸法的材料-艾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
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故在选用艾绒时,多用陈艾绒为宜。灸法的材料-艾绒的等级(仅供参考
)艾绒纯度——是用多少公斤艾叶制作成1公斤的艾绒这个比例数来表示的。市面上许多艾产品标明艾绒等级如5︰1,8︰1,20
︰1,30︰1,35︰1以及更高的比例等,这个比例说明的是艾叶提取的纯度,如5︰1就是5公斤艾叶提取1公斤艾绒,30︰1就是30
公斤艾叶提取1公斤艾绒,这就是艾绒的等级。黄金绒:就是用干燥的艾叶捣碎研后除去杂质,30或者35公斤艾草提取1公斤特级极品艾绒,
这种艾绒已经没有杂质。(也不一定有多大效果)灸法的材料——艾绒等级比较艾绒是制作艾柱,艾条等艾灸产品的
原材料,所以艾绒质量的好坏,也就直接决定了艾灸产品的质量高低,而艾绒的好坏,对艾草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如
果用当年采摘的艾叶,做出来的艾绒,与多年陈放后的艾叶做出来的艾绒,在进行艾灸时,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当年采摘的艾叶,做出来的艾绒,燃烧起来后火力强烈,但艾火的渗透力却不强,而陈放多年的艾叶做出来的艾绒,像五年陈极品金艾绒陈
放年数长,并且纯度高,这样的艾绒燃烧后火力温和,艾灸时对穴位的渗透力更强。艾绒怎么用艾灸时主要依靠的是艾绒
,艾绒是由艾草艾叶提取出来的,而艾绒又是制作艾柱,艾条等艾灸产品的原材料。因此,艾绒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艾灸产品质量的高底。总
之,艾灸时,应选用陈放年数长一些,纯度高一些的艾绒制作出来的艾灸产品(没有杂质和粉末尘土)。艾制品制备过程:艾草艾叶——艾绒—
—艾炷、艾条艾制品质量与艾灸效果:艾草艾叶质量——艾绒质量(纯度、年数)—艾条质量—艾灸质量艾绒怎么用灸法的材料-艾制
品艾炷:1、制作——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2
、艾炷分型——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炷高1cm,直径0.8c
m,可以燃烧3-5分钟。大者如半截橄榄大。3、一壮——每燃烧一个艾炷
,称为一壮。灸法的材料-艾制品艾条:分纯艾条(淸艾条)和药艾条两种。艾条常用的就是药
艾条和太乙针、雷火针三种。常用的药物有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等。太乙
针灸:人参、穿山甲、山羊血、千年健、钻地风、肉桂、小茴香、苍术、甘草、防风、麝香等。雷火针灸:沉香、乳香、羌
活、干姜、穿山甲、麝香等。灸法的材料-火热类灯心草:性味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清心,利尿。黄蜡:性味甘、淡
、平。收涩,生肌,止痛,解毒。桑枝:性味苦、平,入肝经。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降血压。硫磺:性味温、酸。将本品放于疮面上点
燃以灸疥癣、顽癣及阴疽肿毒等。桃枝:用燃着的桃枝施灸,可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等。灸法的材料-非火热类毛莨:性味
辛,温,有毒。能退黄,截疟,平喘。鲜品捣烂,敷于穴位。斑蝥:性味辛,寒,有大毒,入大肠、小肠、肝、肾经。攻毒逐瘀。
本品含斑蝥素,对皮肤、黏膜有发赤、起泡作用,可做斑蝥灸。旱莲草:性味甘、酸、凉,入肝经、肾经。凉血止血,补益肝肾。鲜品捣烂或
晒干研末用。白芥子: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达,温胃散寒,通经止痛,散结消肿。研末做灸材。
灸法的材料-非火热类5、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
经。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研末做灸材。6、蓖麻子:性味甘、辛、平,有毒,入大肠、肺经。消毒,排脓,拔毒,润肠通便。7、天南星
:性温味苦、辛、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消肿止痛。临床多用姜汁、明矾制过,为制南星。研末做灸材。8、细辛:性味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研末可作灸材。瘢痕灸无瘢痕灸直接灸间接灸隔
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炷灸艾卷灸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常用灸法艾灸其
他灸法灯草灸、天灸实按灸回旋灸灸法的分类灸法的应用-直接灸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
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
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
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疾患。灸法的应用-直接灸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注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
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
者感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灸法的应用-间接灸1
.隔姜灸:作用——祛寒解表操作方法——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
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
而不起泡为度。用途——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2.隔蒜灸:作用——消瘀散
结操作方法——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
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用途——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灸法的
应用-间接灸3.隔盐灸:操作方法——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用途——多
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作用——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4.隔附子饼灸:操作方法——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于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
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用途——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萎、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温灸疗法主讲人:单老师2018.01.20艾即艾叶,
别名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灰草、大艾叶、杜艾叶、萎蒿、陈
艾。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原植物生于荒地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荫,以土层深厚肥沃
、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功效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临床用名有艾叶、艾绒、醋艾叶、艾叶炭、
醋艾叶炭。艾为何物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50万年以前,北京
猿人开始使用火,祖先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生灼伤,结果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除,于是主动用火烧灼以治疗更多的病痛。这便
是灸的起源艾灸的起源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170万年的“元谋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用火。6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长期用
火。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居民居野外而酪食、藏寒而生满病,其治当灸焫(ru
o。”《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唐宋时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王焘《外台秘要》提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只要,无过次术”。唐代灸法已经发展成
为一门独立科学,并出现施行灸法为业的专业灸师。宋朝针灸家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以灸法为主。南宋窦材《扁鹊心书》中记载用“睡圣散”
麻醉施灸,以减轻火灼之痛,并利用药物贴服穴位,进行天灸、自灸为后世以药物代灸奠定基础,并提出长灸关元、气海、中脘可延年益寿。
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金元时期——刘河涧提出“骨热‥灸百会、大椎”罗天益则主张用灸疗温补中焦,多取气海、中脘、足三里施灸,
认为可以“生发元气”、“滋荣百脉”等。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施灸提出因病症、部位而用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大小以意斟
量”,灵活施灸,且多数用七壮、二七壮、三五壮等。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明清时期——灸法进入鼎盛时期。悬灸法的应用避免了烧
灼之痛。《神灸经论》有一部灸疗专著问世,标志着灸疗学发展到新的高度。近代时期——《中国针灸学》《新针灸学》书中较大篇幅介绍了灸
法的有关内容,丰富了灸法内涵。如今灸法显著疗效已经得到整个医学界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宋朝《扁鹊心书》记
载了一个关于艾灸故事。有一位叫王超的军人,后来成为江湖大盗,年轻时曾遇高人传授养生秘术,虽年已九十岁,但身体强壮,体力异于常人,
“精彩丰腴”,精力旺盛,神采飞扬,肌肉丰满有弹性。。。可惜后来因作了很多恶事,被收监斩首,临行刑前,斩刑官员好奇地问他:
“您是否有什么奇异的方术?”王超回答说:"无也,惟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艾,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如火之暖。岂
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也。。。。。《扁鹊心书》说艾灸关元穴关元穴,出自《灵枢.寒热病》,属任脉
,是足三阴、任脉之会。关,关卡也。元,元首也。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亦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处为下玄关,古时
“玄”与“元”相通,颠倒读之,即关元。关元穴所治之症多为人体虚证。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是人体的穴位。其位于脐下三寸处,
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关元穴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关元穴下玄关一开,百窍皆开。百窍
皆开有两种解释,练玄关以后,由玄关里产生气,通开督脉和任脉,任脉一通十二正经全通,既现在的大周天通。我讲的不是这样,而是在玄关开
的时候,正如张紫阳讲的“阴跷一动,百脉皆动”。这个地方一开,全身二十条经脉同时开,它有立杆见影之效,而不是延经循行,命门玄关开后,
其内心感受如古人讲的“似施似翕,似漏似泄,似施似翕而未至于施翕,似漏似泄而未到于漏泄”,就是这个景象。似施似翕,似漏似泄
丹田温暖,气机渐渐流动,阳物勃然兴起,顶门有冷气吹入。而气穴之中,忽然一吼呼吸顿断,离于口鼻,倒回元海。只觉得下田之中冬冬有
声,惊战移时,忽又停住不动。只觉得气息浮起,或透出鼻息,或未透出鼻息,或至喉而返。忽又吼的一声,呼吸顿然倒回气穴,不出不入,冬冬有
声,惊战移时。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
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
妻138岁。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惟有祖传三里灸耳”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
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足三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
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外缘1寸。1.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2.咳
嗽气喘,心悸气短,乳痈。3.失眠,癫狂,头晕。4.虚劳羸瘦,水肿。5.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日本政府在1000年前就号召
全民灸足三里日本国的灸疗习俗:(1)婴儿灸身柱——促进生长发育(2)十七八岁灸风门——预防感冒、提升免疫(3)二十四五岁灸
三阴交——促进生殖健康、孕育下一代(4)三四十岁以后灸足三里——促进长寿(5)50以后灸曲池——促进耳聪目明,预防中风、三高
日本:向足三里要长寿身柱穴身柱,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疔疮,及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癔病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风门穴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穴在第二椎下两旁1.5寸,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病因1、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邪恶之气;瘟疫之气)。2、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3、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4、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疗手术等。三阴交三阴交穴位于小腿胫侧面,内踝上缘3寸,胫骨内侧缘后凹陷处。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曲池穴曲池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献花(0)
+1
(本文系烈火红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