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琛谈笛箫制作】

 余闲书屋 2021-11-09
【冯琛谈笛箫制作】
祁麟竹笛传媒
2017-07-12
阅读 2062

                      文/冯琛


浅谈苦竹选材
        采伐的新鲜苦竹,在锯成竹段后,一般要在避光、通风、防潮的仓库里放置3年左右,充分干燥,才能够使用。此时的竹子已失去青翠的色泽和大部分水分,优缺点充分显露,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其品质。锯成段的苦竹常常带有竹节,无法直接看到竹子内部情况(包括厚度、密度、圆整度等),挑选时,要充分利用外观上的线索加以推测,需要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密度
        竹材的密度与笛箫的共振性能密切相关,对音色有较大影响,而密度的高低又与竹龄的老嫩紧密关联。一般来说,竹龄较老的竹子密度较高,竹龄较嫩的竹子密度较低。苦竹按平均生长周期来算,3年以下为幼龄竹,4年以上为老龄竹。一般制作笛箫采伐的是4~5年的老熟竹子,这种竹子水分含量适中,肉质紧密、竹壁有一定厚度,能达到比较好的发音效果。过嫩的竹材水分含量大,肉质疏松、共振性能不佳,制成的笛子音色空洞飘忽。而过老的竹材水分减少,纤维韧性较差,烘烤时容易折裂,制成的笛子音色刚硬,缺乏丰润甜美的感觉。而但野外生长的竹子个体差异较大,判断竹龄颇为困难,对伐竹工人的经验要求很高。实际采伐时,难免混入部分过嫩竹材,这就需要在选材时加以甄别。

        经3年充分干燥后,竹材的密度区别可以通过外观和分量来推断。若为密度较大的老熟竹材,横截面从边缘往中心,可见紧密排列的竹纤维断面形成的深色点;若为密度较小的过嫩竹材,则横截面纤维点少而稀疏。老熟竹材新鲜时含水量较低,风干过程中减重较少,一般分量比较沉;过嫩竹材新鲜时含水量较高,风干过程中减重较多,一般分量比较轻。尺寸大致相同的竹材,密度越高,分量越重,反之越轻。

        针对上述两点,选材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竹材横截面,并掂其分量,来判断其密度。掂分量时,用手托在竹材重心的大致位置,品质较好的竹材会有明显的下坠感,而品质较差的竹材手感轻飘 。有经验的选材者还会通过叩击竹壁,或在地上轻轻敲击竹材,根据声音来判断。这些判断方法十分依赖选材者的经验,竹材的尺寸、长短等都影响人的感觉,且每个人的手感、听觉有所不同,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来做判断。

2. 圆整度
        生长在野外环境中的竹子,向阳侧、被阳侧发育状况有所不同。躯体细长的竹子还会由于自身重量、风雪摧折等因素而发生弯曲。所以,竹子不可能长成标准的圆柱形,每一根柱子,每一段竹节,内膛和外壁都多少有些不规则。外壁的圆整度主要影响笛子的外观,过扁的材料制成的笛子是非常不美观的。内膛的圆整度主要影响笛子的音准(尤其是八度音准),过扁或十分不规则的竹材,制成的笛子往往八度关系严重不准确,并且难以调试。

        如前文所述,选材时我们往往无法直接看到竹子内部情况,但竹材内外的圆整度是紧密关联的,外壁形状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内膛的形状。选材时,要仔细观察竹子的外观,选择相对浑圆的竹材,剔除过扁或奇形怪状的竹材。如果凭肉眼观察不能确定,可将竹材在手中旋转,用手指感受其圆整度,再作判断。

3. 头尾粗细差别
        苦竹植株的地上部分是从下往上逐渐变细的,每一段竹节也有大头(靠近竹根的一端)、小头(靠近竹稍的一端)之分。竹材的头尾粗细不宜相差太大,否则既影响笛子的音准(尤其是八度音准),也影响笛子的美观。选材时,需要剔除头太粗尾太细的材料,或者根据头尾粗细差别适当调整竹材的档次分类。

4. 外观有无瑕疵
        生长在野外的竹子难免会受到外力损伤,例如害虫的啃咬,这会导致竹子外壁上留下疤痕、破损,成为瑕疵。轻微的瑕疵可以在制作过程中修补,而严重的瑕疵对成品外观有较大影响,会降低笛子的品质。选材时应剔除破损过于严重的材料,或者根据瑕疵的严重程度适当调整竹材的档次分类。

        需要说明的是,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风吹日晒,体表往往带有色斑、条带等。这属于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并非破损或瑕疵,在老熟竹子上尤为常见,笔者认为这种沧桑的痕迹无损笛箫的美观,反添自然意趣。但许多笛友不了解破损和色斑的区别,制作者应当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普及,以免“冤枉”了好竹材、好笛子。

5. 尺寸
        每个调高的笛子有一根竹材适合制做什么调高的笛子,是根据其内外径尺寸和长度来确定的。经验丰富的选材者通过目测和手指比划就能作出大致准确的判断。如果没有这样的熟练程度,也可以用游标卡尺测量竹材的外径,用样品笛比对竹材的长度,得到较准确的数值再作判断。由于后续制作过程中要进行烘撬、去皮、磨光等工序,竹材的外径会略微变小,选材时的测量标准应该相应放宽一些(一般放宽0.5-1mm)。

        以上就是苦竹选材中需要考虑的几个主要方面,最后,笔者再强调两点:第一,上述几方面相互关联,必须综合、全面地考虑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第二,品质的好坏优劣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同档次的笛箫对材料品质有不同的要求。选材者必须在大量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根据制作要求,高效、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材料。每根竹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的潜力,选好材料,是做出好笛子的基础。


笛箫制坯

苦竹制笛坯
1. 烘撬
        经历3年风干后,竹材还含有少量水分,并且有一定弯曲度,挑选好竹材之后,需对之进行“烘撬”,即“烘烤”和“撬直”。烘撬并冷却后,竹材纤维更紧密,质地更坚韧。经过烘撬的竹材振动性能提升,形状匀直,有利于呈现笛子良好的音色和优美的外观。

        若竹材两端都带有封闭的竹节,烘烤前需要先刺穿其中一个,以防加热后内膛气体膨胀,导致竹材爆裂。烘烤一般使用炭火或电烤炉,要求把握好火候,均匀、充分地烘烤竹材的每一处,一般认为烤至竹材通体呈红褐色比较理想。火候不到,不利于撬直和竹材水分的排出;火候太过,竹材容易烤焦,二者都将影响笛子的发音和外观。烘烤不均匀则颜色不均匀,影响笛子的外观。

        烘烤后的竹材,竹浆渗出、竹壁软化,此时可以对其进行撬直。由于竹材冷却后又会恢复硬度,且反复烘烤会影响其品质,撬直需要尽量迅速地完成,同时必须把握好力度。力度过小不能矫正其弯曲,力度过会使表面产生裂痕,甚至断裂。一些弯曲比较严重的竹材,在撬直后放置一段时间,还可能向原来的弯曲方向恢复。因此经验丰富的烤竹师傅有时会"矫枉过正",即故意将竹材撬到往自然弯曲的相反方向稍微弯曲一些,这样竹材在反弹后正好变得匀直。一些外观形状略扁的竹材,也可以通过调整撬直的力度和角度,稍稍改善其圆整度。

2. 去皮、砂光
  竹子最外面一层光滑的表皮称为竹青,用苦竹制作笛子,一般不保留竹青,而要将其刮去。目前有机器去皮和手工去皮两种操作方法,前者的优点是快捷、省力,但去除的表皮较厚,损失较多的质量。后者的优点是竹材的质量损失比较小,但必须要人力操作,效率较低,且竹材两端的表皮有所残留。

  机器去皮使用的机器的主体部分是两个磨光砂轮,将竹材夹在两个砂轮之间从头至尾转动,磨去表皮。手工去皮需要用带圆孔的木板固定住竹材两端,使用带凹槽的特制刀片,将刀刃贴在竹材上,来回移动刮去表皮。一边刮还要一边将竹材进行旋转,直到去除一整圈的外皮。熟练的师傅一天可以处理几百根竹材。

  经过去皮的竹材,表面比较粗糙。尤其是手工去皮的竹材,不仅,两端还带有残留的外皮。由于后续不少操作需要在竹材表面做标记,一般要砂光机上对竹材进行初步砂光。

3. 处理竹节
  苦竹在砍伐后锯成段时,每节竹材的大头(靠近竹根的一端)一般都保留了竹节。进行了去皮、砂光的工序后,要将这个竹节连同大头鼓凸的一小段锯去。锯去竹节后,就能看到竹材内膛的大致形状和竹壁厚度了,此时可以直接剔除内膛过扁、竹质过松、竹壁过薄或过厚的材料。竹壁过厚的材料可用作笛头衔接的部分,物尽其用,减少损耗。

  竹材的小头(靠近竹稍的一端)若也带有竹节,会影响笛子的发音,此时可以用特制的尖头锉刀将尾部的竹节贯穿,并扩大成喇叭口。一般将锉刀固定在车床上,启动车床操作。这一操作俗称贯头,具体放在什么时候进行没有严格要求,只需在调音之前完成即可。

4. 清理内膜
  苦竹的内膛有一层内膜,俗称竹衣,经过阴干和烘烤破碎成细小片状,需要清理掉。一般的操作是在车床上固定好长毛刷,启动车床,将竹材套在毛刷上,来回移动,把竹衣全部扫出。


紫竹、湘妃竹制笛坯
1. 烘撬
        紫竹、湘妃竹存料时一般锯成一米多的长短,烘撬之前,首先要根据外径和竹节分布情况,进行笛坯、箫坯的分类。分好类别后,锯去多余的长度。锯竹时应当保留竹节以外约3~4cm的长度,这样可以防止头尾竹节附近因受力过大而破裂。紫竹和湘妃竹烘烤前也要刺穿竹节,防止爆裂。由于这两种竹材需要保留表皮,烘烤时尤其需要注意把握好火候,避免烤焦表皮损伤外观。紫竹和湘妃竹烘烤后,应该先把竹节中间的部分撬直后再撬节,这样才能确保整根竹材匀直。相对而言,苦竹较硬而脆,紫竹和湘妃竹较软而韧,撬直所需的力度和角度有所不同。无论哪种竹材,要烘撬得恰到好处,都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经验。

2. 处理竹节
        紫竹和湘妃竹的竹材带有多个竹节,竹节在内膛的相应位置生有横隔,需要将其全部磨平。一般操作是用带尖头的滚花研磨棒贯穿每个竹节,并磨去剩余部分,直至整个内膛平整光滑。可以将研磨棒固定在车床上,双手移动竹材进行操作,也可以反过来,固定竹材,手动操作研磨棒。这一步操作有一定风险,需要谨慎进行。

3. 清理内膜
        紫竹和湘妃竹的内膜经过阴干和前期的处理仍呈片状,与内壁贴合比较紧密,使用普通的毛刷并不能清理干净,需要使用特制的钢丝毛刷。一般的操作是在车床上固定好钢丝刷,不启动车床,直接将竹材套在毛刷上,来回移动并旋转,直到内膛被刷净。

紫竹、湘妃竹制箫胚
1. 烘撬
  见紫竹、湘妃竹笛胚的“烘撬”部分。

2. 定调
  为保证烘撬和定调的操作方便,紫竹、湘妃竹制箫坯的前期一般先保留超出所需的长度,尤其是顶部一节,锯断时要留下3cm左右的长度。箫定调的主要依据是外径尺寸,仅凭外径尺寸难以判断时,可以适当结合内径尺寸来考虑。由于竹节尚未打通,无法直接测量内径的尺寸,可以用用游标卡尺测量箫顶部一节残留3cm部分的内径,作为大致的内径尺寸。一般认为,G调洞箫的内外径与D调苦竹笛大致相同,F调洞箫的内外径与C调苦竹笛大致相同。

3. 定长、打吹口
  定长的主要依据是调高和形制。G调洞箫的长度一般定在75cm-85cm的范围之内,F调洞箫的长度一般定在80cm-90cm的范围之内,过长过短都不美观,对发音也有一定影响。箫的常见形制为七节、八节或九节,应根据每根竹材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尽量将长度控制在前述的范围内。

  定出所需长度后,找到竹材稍扁的两面。选择其中竹节较平的一面作为正面,将吹口和主要音孔安排在这一面。箫的指孔和竹节都比较多,难免会有孔开在竹节之上或附近,这样的笛孔周围需要进行一定处理(后面的工序中还会提及)。将孔安排在竹节较平的一面,这种处理相对容易,按孔的手指也会比较舒服。如果难以判断哪一面的竹节更平,就选择竹材花纹比较美观的一面作为正面。定出正面后,在这一面的中央从顶部往下划一条直线,作为正面的标记,以及后续定孔位的基准线。用台钻在这一面的顶部竹节上打出吹口的雏形。最后,锯去整根竹材头尾多余部分,注意保留作为箫顶吹盖的竹节。

4. 处理竹节
  与紫竹、湘妃竹笛胚的这一处理步骤大致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研磨棒伸入的长度,不要损坏作为箫顶吹盖的竹节。

5. 清理内膜
         与紫竹、湘妃竹笛胚的这一处理步骤相同。需要注意控制钢丝毛刷伸入的长度,不要损坏作为箫顶吹盖的竹节。

  以上就是制坯的全过程,接下来将进入笛箫制作的核心工序。


浅谈笛子定音

         本文详细介绍笛子从制坯之后到调音之前的几道关键工序。由于这几道工序确定了笛子的调高、音高、上下把位关系和音阶关系,我们将这一阶段统称为定音。

1. 定调、定吹孔位
  由于竹材是天然材料,所以并不是标准的圆柱形,而是两侧稍扁、两侧略凸。一般将吹孔定在凸起的一面,这样定孔位有利于吹奏时将气流灌入笛子内膛。将竹材在手中旋转,找到外表面最凸处,在这个位置稍偏左一点划一条竖线。

  每个调高的笛子,内外径都有相应的标准范围,相对来说,内径的标准更加严格一些。所以一根竹材具体做什么调高的笛子,主要是由内径尺寸决定的。将特制的长腿游标卡尺伸入竹材内部,量出内径尺寸,找到相应的调高。根据这个调高笛尾到吹孔的长度,在合适的位置划出与先前的竖线相交的一条横线,交点即为吹孔位置。再量一下吹孔位置的外径尺寸,验证定调是否正确。部分竹材偏厚或偏薄,需要综合考虑内外径尺寸,选择相对更有把握的调高来制作。如果没有把握,建议先定为较低的调高,在打出吹孔量出精确的内径,如果发现定调不合适,还可以及时调整为高一个音的调高。

2. 开吹孔
  定好吹孔后,在特制的开孔机上开出吹孔,要求孔位不偏移、孔缘光滑,形状和尺寸合适。一般认为,吹孔的形状应该比其他笛孔稍圆一些,吹孔的尺寸应该比其他笛孔略大一些,这有助于吹奏时将气流灌入笛子内膛。打好吹孔后,还应该用游标卡尺测量吹孔处的精确内径,复查定调是否准确。

  紫竹、湘妃竹笛坯定吹孔位时,要设计好笛头、吹孔、膜孔和音孔的位置,尽量使各个笛孔避开竹节。这两种竹材的内膛在竹节的位置不平整,大小发生突变,测量很可能不太准确。如果没有把握,建议先定为较低的调高,并在竹材尾端留下足够的调整余地。打吹孔操作与苦竹笛胚基本相同,打好吹孔后同样需要复查。若复查确认定调无误,可以按各个调高的标准,在竹材上取出笛子所需要的长度,锯去头尾多余的部分,方便后续操作。

3. 接铜套
  在适当的位置(大约在吹孔和笛膜孔中间)将竹材锯断。量出断口处精确的内、外径尺寸,选出大小相匹配的内、外铜套,在车床上完成笛身与铜套的镶接,并用专用粘合剂固定,放置干燥。如果是单铜套,待干燥后,还要将外铜套从中间锯断,使笛身成为可以插拔的两节。


接铜(插口)的作用
        笛子随着气温变化,整体音高略有升降,气温高时音较高,气温低时音较低。镶接铜套之后,笛身分为两节,可以通过插拔铜套在一定范围内调节音高。铜套完全插入时音最高,拔出距离越长音高降低越多。但通过铜套调节音高,上把位的音高变化较明显,下巴微的音高变化不明显。因此只能在一定的长度范围内插拔铜套,以免破坏上下把音高平衡。除了调节音高,接铜套后还可以随时将笛子分成较短的两节,便于携带。
接铜(插口)的形制分类

        单接铜(单插口):内铜套为双层,外铜套为单层,并在中间锯断,铜套完全插入时合为整体。由于铜套和竹子属于不同材料,振动性能不同,接铜多少会影响笛子的共振和发音。相对而言,单插铜套由于用材较少,对笛子的振动影响较小,并且出现衔接不贴合、漏气等问题时比较容易修补。
双接铜(双插口):内、外铜套均为双层,分别与两节笛身镶接,完全插入时,较大的外铜套包裹住较小的外铜套。双接铜优点是明显加大了笛身的重量,使笛子的手感更佳。但由于铜套用材较多,对笛子的振动影响较大,接铜致使发音不灵敏、音色变差的风险较高。并且出现衔接不贴合、漏气等问题时不太容易修补。

4. 设置音孔
  穿过吹孔从头部到尾端划出笛身的中心线,这是笛身正面安排音孔的基准线。量出吹孔处精确的内、外径尺寸。结合内外径尺寸进行计算,在吹孔附近划出升降线。根据外径尺寸,在笛尾部合适位置划出基音线,并根据各个调高的笛尾长度,安排好助音孔的位置。再在中心线正后方的合适位置定出两个基音孔的位置。

  在特制的划线板上刷上颜料,将笛子放在底板和线之间,让线板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两道线分别穿过升降线、基音线与中心线的交点(升降线与中心线之间的实际交点往往在已经打出的吹孔中央,需要仔细对比找出相应的位置)。抬起笛身旋转,使线上的颜料在笛身上留下与中心线相交的清晰线条,交点就是各个音孔的位置。低音笛和特殊形制的笛子有时需要在中心线侧面、笛身背面等处开孔,有多种不同情况,需要根据演奏者的需要来进行相应的安排,此处暂时按下不表。

  也有一些制作师不使用划线板,而用做了标记的细竹条帮助确定孔位,或通过计算得到各个音孔的位置。使用竹条定位比较快捷,但难以根据每根笛子的不同尺寸灵活调整孔位,精确性较差。计算得到孔位比较耗时,且计算使用经验值有一定偏差,还需要适当调整,对制作者经验要求较高。相对而言,划线板既能根据笛子的尺寸灵活调整孔位,又省去了计算和调整的繁琐,操作简便,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5. 开孔、修孔
  在开孔机上开出定好位置的全部笛孔,同样要求孔位不偏移、孔缘光滑,形状和尺寸合适。同一支笛子的音孔、助音孔和基音孔的形状一般采用相同的尺寸,形状接近鹅蛋形,上下左右对称。笛膜孔则应当更小一些,形状偏细长一些。如果笛膜孔的尺寸太大,吹奏时笛膜的振动太强,音色容易偏燥,带有杂音;如果笛膜孔的形状太圆,吹奏时笛膜中央容易下凹,也同样影响音色。
打孔机打出的笛孔并不完全光滑,并且由于钻头垂直下落,孔壁没有斜度,不利于发音。这就需要用专用的修孔刀适当修挖笛孔,调整其形状、大小和孔壁斜度,并用砂纸打磨掉孔边缘的毛刺。每个调高的笛子有大致适合的音孔大小和斜度,同一调高的笛子,根据竹壁的厚度不同,适合的音孔大小和斜度也略有不同。一般来说,竹壁偏厚的笛子,振动所需的气流较大,笛孔应当偏大些,内壁应当相对倾斜些,以利于气流集中产生振动。但究竟应该大多少、斜多少,难以测量,没有明确的数据,需要制作者在实践中自己体会和把握。修挖笛孔切不可过度,要为调音时的进一步修整留下余地。

6. 加笛塞
  根据内径大小选择合适尺寸的笛塞,从笛子前端塞入内膛,并在带平面的铁棒辅助下,将其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有时需要将笛塞来回移动,直至调整到合适状态。由于笛塞是软木材质,有一定可压缩性,为保证气密良好,制作中通常选择直径比笛子内径大1-1.5mm的笛塞。一般操作是将笛子前端挖出喇叭口的形状,再塞入笛塞。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笛塞不宜过小,否则容易漏气,影响发音。若塞入时感觉到笛塞在内壁上打滑,就应该换用尺寸大一号的笛塞。第二,塞入时要确保笛塞靠吹孔一侧的平面端正且平整,若左右倾斜,或向吹孔突出,都会影响发音。可以用两支带平面的铁棒分别从笛子的两端伸入,调整笛塞的形状和位置。

  至此,定音部分的工序全部完成,笛子已具备了基本的结构和外观,可以吹响了。


浅谈笛子调音
        经过定音并开设音孔后,笛子已具备了基本的结构,可以吹出声音了。但此时笛子的音准、音高、音色等方面都没有达到最合适的状态,这就需要制作师进行调音。一般认为,调音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决定了笛子最终有怎样的档次和演奏效果,对制作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笛子档次的高低、演奏效果的好坏是相对而言的,并且每位制作师、每位演奏者个人的标准都有微妙的差异。但综合来说还是有一定标准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整体音高、八度音程关系、上下把位与各音孔的音高(音程)关系、发音灵敏度和通透性等。

        由于笛膜的状态对笛子发音影响较大,而调音时的吹奏要求稳定地反映出笛子的发音状况,一般在调音时用万用胶带替代笛膜。拿到笛子后先进性初步的试吹,一般包括:快速的音阶上下行,快速的高低音切换,等等。通过这样的试吹,可以大致判断出笛子的档次和调试潜力,初步诊断出前述几个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形成一个基本的印象,然后就可以进行精细调试了。

1. 整体音高
        笛箫的调高是由升降线和基音线之间的距离决定的,这个距离被称为笛子的基长。在每种调高的相应范围内,升降线、基音线的划定位置,吹孔的大小以及竹壁的厚薄的不同,都会影响到整体音高。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基音线的位置和温度。

        基音线偏高,所有的音孔位置都偏高,整体音高就偏高,基音线偏低则反之。同一调高、同一批次的笛子,如果出现了相同的整体音高问题,就需要考虑调整基音线的划定位置了,每个制作师需要在大量实践中总结经验,反复调整,才能逐渐掌握最合适的位置。

        同一支笛子的整体音高,会随着空气温度的变化而上下变化,温度升高时音高也上升,温度降低则反之。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音高大约上升2.5-3个音分,温度每下降一摄氏度,音高大约下降2.5-3个音分。制作中常用的音高标准如下:接铜笛箫,在15~20℃下以440Hz为准;不接铜笛箫,在18~25℃下以440Hz为准。如果实际制作温度超出上述温度范围,则需要按前面的规律进行计算,定出该温度下合适的音高。定音时,一般会把笛箫的初始音高设定得比标准音高低一些,为调音留下余地。按标准制作出来的的笛箫,能够适应大多数情况下的演奏,但不接铜笛箫的音高不能在演奏中调节,一般建议演奏者根据四季不同的温度备齐相应音高的几套笛箫。

        整体音高偏低可通过修挖吹孔来调整,整体音高偏高则需要填补吹孔。通过修挖吹孔调整音高,尤其要注意与其他问题的调整相互结合,防止修挖过度造成音高过高。由于上把位的音孔距离吹孔较近,在吹孔上做任何调整,对上把位的音孔都影响较大,而对下把位的音孔影响较小,调试时还需要注意上下把位的音高平衡。如果仅凭调整吹孔还不足以完全解决音高偏低的问题,就需要依次修挖每一个音孔,同样要把握分寸,切勿修挖过度。

2. 八度音程关系
        初步试音后,仔细吹奏各个音孔的八度音程。八度音程关系是笛子音准中最为基本的要点,若八度音程不准,低音、高音没有各居其位,整个音阶关系就混乱了,这样的笛子在演奏时很难控制音准。八度不准有两种情况:八度音程偏宽(低音偏低或高音偏高),八度音程偏窄(低音偏高或高音偏低)。上下把位的八度音程问题和偏差幅度,往往不尽相同。

        八度音程不准的主要原因是笛子的内膛存在缺陷。一般认为,内膛形状规则,横截面接近圆形,头尾大小差别合适的笛子,八度音较少出现问题。之所以在选材的环节要密切关注竹材的圆整度和头尾大小差别,就是考虑到竹材形状对八度音程的影响。但选材时只能进行比较粗略的判定,许多通过筛选的材料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内膛形状不规则。由此造成的八度音不准确,往往需要进行打磨内膛的处理。打磨内膛使用滚花研磨棒或贴上砂纸的铁棒,要控制好打磨的位置,掌握合适的力度,避免打磨过度,对制作师的经验要求较高。

        对于接铜笛子,如果内铜套尺寸不合适(过大或过小),造成接铜这一段内膛的大小突变,往往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八度音准问题。音孔距离铜套越近,受到的影响就越大。由于竹材内膛的横截面不是标准的正圆形,而稍稍呈扁圆形,选择铜套尺寸时难免出现误判。铜套选择不合适是笛箫制作中的常见问题,需要制作者在实践中总结规律,严格地进行测量和选择。

        笛塞的位置与八度音准也有一定关系。每一支笛子,笛塞都有一个最佳位置,当笛塞处于这个位置时,不干扰笛子的八度音准和发音通透性;笛塞太靠近吹孔,往往引起八度音程偏宽;笛塞太远离吹孔,往往引起八度音程偏窄。同一调高的笛子,笛塞的最佳位置大致相同。实际制作中,一般在塞笛塞时先将其移动到这个位置附近,调音时再根据每支笛子的具体情况作微调。另外,笛塞靠吹孔一侧的平面必须保持平整,或者略微下凹,而不能向吹孔方向突出,否则容易阻碍气流进入笛子,造成音色发闷。调音时如果发现笛塞突出,需要用两支带平面的铁棒分别从笛子的两端伸入,调整笛塞的形状。

3. 上下把位与各音孔的音高(音程)关系
        完成八度音的调试后,要检测上下把位是否平衡,以及各音孔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否合适。可以依次吹上下行音阶,也可以比较全按泛音与第四孔高音,或第一孔泛音与第五孔高音是否大致相同。全按泛音或第一孔泛音代表下把位的音高,第四孔高音或第五孔高音代表上把位的音高。如果存在各音孔音高参差不齐的问题,要修挖音高偏低的音孔(往吹孔方向修挖内侧),使之达到与其他音孔一致的音高。另外,贴上笛膜吹奏,笛子的整体音高会比贴万用胶带时略低一些,其中上把位的音孔音高下降比较多。接铜笛在吹奏时,可能需要将铜套拔出一些来调整整体音高,同样也是上把位的音孔音高下降较多。经验丰富的制作师在调音时,会适当让上把位的音孔略微偏高一些,这样在贴上笛膜或拔出铜套吹奏时,上下把位的音高正好达到平衡。

        引起上下把位音高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升降线或基音线划定的位置不合适。划定位置与不平衡问题的对应关系大致如下:升降线相对于基音线过高,上把位音孔偏高;升降线相对于基音线过低,上把位音孔偏低。同一调高、同一批次的笛子,如果出现了相同的上下把位关系问题,就需要考虑调整升降线与基音线的划定位置了,每个制作师需要在大量实践中总结经验,反复调整,才能逐渐掌握最合适的位置。

        有时,由于音孔位置的偏差,会出现个别音孔音高偏高或偏低的情况,这可能是定孔位时出现了问题,也可能是开孔时出现了问题。如果同一调高的笛子,某一个音孔反复出现相同的音高问题,就需要调整定孔位的标准了,例如用划线板定孔位,需要微调相应线条的位置。

4. 高音
        同一调高的笛子,高音是否易吹,主要与笛子的内径尺寸相关,内径尺寸较大,高音相对不易吹,内径尺寸较小,高音相对易吹。因此,定调时要严格把控,选择与材料尺寸相匹配的调高。通过打磨内膛来调整八度音程关系时,也要严格把控打磨的程度,以防打磨过度造成高音不易吹。

        即使是在各个调高的标准尺寸范围内,内径偏大者,仍有可能高音发音困难,此时一般通过修挖助音孔来调整。助音孔的大小对高音6的音高有一定影响,调整时要综合考虑,不能修挖过度。

  笛子尾部基音孔以下的长度也对高音发音有一定影响,每个调高、每支笛子都有一个最合适长度,太长或太短都会阻碍发音。如果通过修挖助音孔还不能改善高音,可以逐渐锯短末梢,反复试吹,直到找到一个最合适的长度。这一操作必须一点一点微调,过犹不及,可以在车床上进行。

5. 灵敏度和通透性
  笛子的灵敏度主要表现在高低音的切换是否流畅无杂音,通透性一般指吹奏时气流是否顺畅、发音是否轻松,这两点与吹孔和各个音孔的状况密切相关。笛子属于边棱吹管乐器,吹奏时气流以一定角度射入吹孔,经吹孔边缘切割,一部分进入管内,一部分流出管外,从而产生边棱音,音波在笛管内形成驻波,产生稳定的音响效果。在气息稳定、口风正确的情况下,吹孔的大小、形状和内壁斜度是决定内外气流的主要因素,最终产生了不同的发音效果。各个音孔的状况则影响从内膛流出的气流流量和方向角度,关系到每个音的发音是否顺畅。

  每支笛子的吹孔和音孔应该有怎样的大小、形状和内壁倾斜度,是由笛子的调高、竹壁的厚薄等决定的,各不相同。概括来说,调高低的笛子,吹孔和音孔应该比调高高的笛子大一些;同一调高的笛子,竹壁较厚者吹孔和音孔应该比竹壁较薄者大一些。修挖吹孔和音孔需要与其他问题的调试相互结合,要到位,但不可过度,同时应当保证各个音孔、基音孔、助音孔的大小统一。修挖过度的笛孔不但不美观,更会造成气流难以集中,音色变差。如何把握各个调高笛孔的大小、形状和内壁斜度,也需要在大量实践中总结经验。

6. 音色
  除了音准、音高和灵敏度外,音色也是区分笛子档次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笛子的振动性能,主要与笛子的材质有关。一般来说,老熟竹材的竹纤维密度较大,制成的笛子,振动性能较好,音色清脆明亮。而年份不够的幼嫩竹材由于纤维稀疏,密度较小,制成的笛子振动性能较差,音色晦暗沉闷。竹壁较厚的竹材,音色饱满结实,有张力;竹壁较薄的笛子,音色单薄虚弱,缺乏张力,容易吹破音。

  笛膜的共振情况也是影响笛子音色的重要因素,笛膜共振太强,音色嘈杂刺耳,高音费力,容易吹破音;笛膜共振太弱,音色虚弱沉闷,缺乏笛子特有的韵味。只有当笛身和笛膜的共振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才能发出强而不燥、弱而不虚的优美音色。因此,笛膜孔的形状很有讲究,不宜太大、太小或太圆。笛膜孔则应当更小一些,形状偏细长一些。笛膜孔太大,吹奏时笛膜的振动往往太强;笛膜孔太小,吹奏时笛膜的振动往往太弱;笛膜孔太圆,吹奏时笛膜中央容易下凹。同时,笛膜孔的内壁要有一定倾斜度,以利于气流从各个方向集中到笛膜上,引发振动。每个调高都有相对合适的笛膜孔尺寸,同一调高的笛子,竹壁较厚者由于笛身的振动比较有力,笛膜孔应当比竹壁较薄者略大些。调整笛膜孔需要根据每根笛子的具体情况作判断,尤其要避免修挖过度,对制作师的经验要求较高。

  完成调音后,综合上面几项主要指标,就可以区分出笛子的档次了。此时笛子已经成为了功能完备的乐器,可以吹奏乐曲了。


笛子的外观工艺
        经过调音,笛子已经具备了乐器属性,可以吹奏乐曲了。但此时笛子的外观还比较粗糙,缺乏艺术审美价值,需要进行美工修饰,修饰过程中部分环节对笛子的发音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介绍美工部分的各个工序。

1. 内膛涂饰
        完成调音之后,一般会用虫胶液或稀释的清漆液涂饰笛子的内膛。涂料有一定的防霉防蛀作用,且能填补竹材内壁天然的细微不平整,减小内壁的摩擦阻尼*,有利于声波传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音色。一般操作是在细木棍前端绑上吸水的棉布,蘸取涂料,伸入内膛均匀涂抹。涂料必须全面覆盖笛箫的内膛,以及笛塞靠近吹孔的一面,要做到厚薄适中且均匀,不可出现露底、堆积或产生气泡的情况。这样的操作难免会使得笛孔的内壁也沾上一些涂料,有碍美观,对于高档笛箫,应该在之后用修孔刀将其刮去。涂饰内膛后,需要放置晾干,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阻尼(damping)是指任何振动系统在振动中,由于外界作用或系统本身固有的原因引起的振动幅度逐渐下降的特性,以及此一特性的量化表征。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振动时,会产生一种使外力衰减的反力,称为阻尼力(或减震力) 。它和作用力的比被称为阻尼系数。通常阻尼力的方向总是和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材料的阻尼系数越大,意味着其减震效果或阻尼效果越好。

2. 镶接笛头
        *(用紫竹、湘妃竹等带节竹材制作笛子,一般无此工序)

        由于整节竹材长度有限,苦竹笛子吹孔前端的长度可能较短。这就需要另取一节竹材作为笛头,镶接在笛身上,使吹孔两侧的长度、重量达到一定的平衡。用作笛头的竹材,应确保外观圆整、光洁,没有破损或瑕疵,色泽尽量与笛身接近。为了确保成品整体匀直美观,用作笛头的竹材应当以较粗的一端与笛身镶接,这一端的尺寸应该尽量与笛身接近(可以偏大,不宜偏小,要为后续打磨留下余地)。选配好合适的笛头材料后,在车床上完成笛头与笛身的镶接,并以专用的胶水黏合,再锯去多余的长度。笛子发音时,笛头部分参与共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音色。

3. 镶接骨饰(角饰)
        此时的笛子,两端还留有锯断形成的截面,不甚美观,需要进行镶饰。镶饰材料一般使用黑色水牛角、花色牦牛角、白色牛腿骨等,这些材料镶接并抛光后呈现光洁圆润、晶莹剔透的质感。骨饰的形状呈空心圆柱体,颜色应根据笛子的基本外观来选择搭配。头尾两端的骨饰(角饰),尺寸应该尽量接近笛子头尾两端的外径大小(可以偏大,不宜偏小,要为后续打磨留下余地)。选配好合适的骨饰(角饰)后,在车床上完成镶接,并以专用的胶水黏合。

4. 整体打磨
        完成上述工序后,笛子的外表面还比较粗糙,笛身与铜套、笛头、骨饰的接缝不平整,需要在砂轮机上打磨光滑。打磨一般需要使用从粗到细不同目数的砂纸重复几次(砂纸的目数越小,颗粒越粗大;目数越大,颗粒越细腻)。打磨的过程中,还可用竹粉和胶水对笛子上细微的瑕疵、镶接处的细缝进行填补,最终应使笛子表面光洁、接缝平整。

5. 外表涂饰
        *(用紫竹、湘妃竹等带节竹材制作笛子,一般无此工序)
        苦竹制成的笛子,表面一般需要上漆。通常首先使用虫胶液作为底漆,一来可以调整色泽,二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霉防蛀。底漆往往要反复涂几次,直到完全遮盖竹材原有的底色,并呈现亮泽的外观。涂抹必须要均匀,不露底、不堆叠(笛孔周围尤其需要注意)、不挂液。一般使用不易起球的棉布包裹海绵,蘸取虫胶液手工涂抹。注意每完成一次涂抹,必须充分放置晾干,才能进行下一次涂抹,否则容易引起堆叠、挂液。
除了基本的虫胶底漆,一些笛子还要上一层面漆,一般使用透明无色的竹木专用清漆。清漆干燥后透明度高、光泽度好、坚硬耐磨,对笛箫有一定的防裂保护效果。清漆一般只涂抹一层,也要涂抹均匀,做到不露底、不堆叠。目前常用的操作有手工涂漆和气泵喷漆两种,相对而言,后者操作方便、效率较高,但清漆的浪费比较严重。清漆的氧化干硬需要一定时间,完成涂饰后要充分放置晾干。

        铜套和镶饰的材质不同于笛身,需要另作处理,上底漆和面漆时一般用万用胶带遮盖住,避免沾到漆液。
6. 细部打磨、抛光
        铜套和骨饰(角饰)上仍有前几次打磨留下的细纹,在抛光之前需要精细打磨去除。一般把笛子固定在车床上,开启车床,用目数较大的砂纸条打磨这些部分。打磨完成后,在铜套上涂少量专用的防锈液(铜光宝),放置一段时间彻底干燥。紫竹、湘妃竹等不去皮竹材制作的笛子,骨饰(角饰)和整个笛身都需要抛光。笛身在抛光之前可以先用目数最大、砂粒最细的砂纸(600以上)轻轻打磨一遍,使其更加光滑,以利于得到良好的抛光效果。苦竹制作的笛子,只需要抛光镶口骨饰(角饰)。操作时,一般将磨光机的砂轮换成抛光布,启动机器,在抛光布上打蜡来进行抛光。抛光骨饰(角饰),要使之呈现晶莹剔透的光泽;抛光笛身,要使之呈现光洁温润的包浆感。

7. 缠线
  在笛身上缠绕饰线,不仅装点了笛子的外观,也能起到一定防裂作用。饰线有棉线、尼龙线等多种材质,粗细有多种规格,色彩丰富,如果与笛子的基本外观搭配协调,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效果。缠线根据需要,有松有紧,紧线必须纯手工缠绕,颇费功夫,一般使用在高档笛箫上。松线可以使用专用的机器缠绕,操作相对简单快捷。饰线一般缠绕在笛头、笛尾和间距较大的笛孔之间,线的道数和每道线的宽窄应根据笛子调门、粗细和具体款式而定。缠线过于稀疏或过于致密都是不美观的,虽然这一步难度不大,但也需要合理安排。

  完成这一步后,有时还会在饰线上涂以线漆,线漆既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饰线松散,又调整了饰线的颜色,覆盖了线结,使之更加光洁美观。线漆 有黑色、红色、无色(即清漆)等,需要按照笛子的基本外观和饰线的颜色来搭配。涂抹线漆要做到匀直、宽窄适中、完全覆盖饰线,一般需要涂2-3次,操作者必须眼明手稳、动作流畅,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比较高。

8. 雕刻
  完成上述工序后,一般还要在笛子上刻诗词或图案,以及调门、落款、档次等,这不仅使笛子的外观更加优美,也增加了辨识度。早期笛子上的文字、图案都由专门的技师手工雕刻,花费的时间较长,技术要求非常高。现在这些工作大多交由激光雕刻机来完成,雕刻机操作方便,效率大大提高。刻痕露出竹材的本色,颜色比较暗淡,一般还要在其中填上各色颜料,让文字或图案更鲜明。

9. 包装
  包装前要再次检测笛子的音准音色,并检查外观有无瑕疵,例如饰线有否松脱、抛光是否充分、笛孔内是否清洁、文字图案中的颜料填充是否饱满等。接铜笛还要检查铜套的松紧程度,如果铜套太紧,不仅插拔费力,用力过大还可能引起铜套松脱、笛身开裂,需要稍作打磨再涂上少量润滑油;如果铜套太松,容易造成漏气和滑动,需要用锤子和铁棒稍稍调整内铜套的形状,直到情况改善。

  最后,擦净笛子在制作过程中沾染的灰尘,进行包装。一般先将笛子装入防潮、防尘的透明塑封袋,再装入绒布袋或笛盒、笛包中。

  至此,笛子的整个制作流程就完成了。从竹子到笛子,共经历几十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的精准精细,才能造就一支兼具音乐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好笛子。制作师应当不断精进技艺,相互交流切磋,在笛子的精准度、表现力和制作工艺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笛子制作设计更为科学规范的操作和检测标准,为这种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赋予新的内涵。

——————————————————❤

  冯琛,女,生于竹笛之乡余杭中泰铜岭桥,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师从笛箫制作名家董雪华,并得到周林生、董仲彬等制笛前辈的提携,钻研制笛工艺。拥有注册商标“佳人歌”和淘宝平台独家品牌专卖店“佳人歌笛箫馆”。

更新于 2017-07-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