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出封闭的世界——大家都来推几本好读一点的文史类好书吧

 江南木客fh3om0 2021-11-09

大家都来推几本好读一点的文史类好书吧,我先来。以下我推的,有严肃的,也有不那么严肃的,都是我读过的不艰涩难懂、适合初高中学生和普通文史爱好者阅读的。

1、刘勃 《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在读库读到刘勃的文章后,感到非常有意思,他的书我一般是见一本买一本。
《失败者的春秋》,面对春秋时代令人望而生畏的诸多人物和事件,刘勃描绘出一幅春秋时代诸国兴亡变幻的画卷。本书没有全景讲述春秋历史,也没有多谈论那些纯粹的失败者(如宋襄公)。重点关注的是齐桓公和晋国,这个时代第一位成功的霸主和最成功的国家,讲述他们怎样用实践的成功把自己公开鼓吹的政治理想推向深渊。

《战国歧途》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战国历史本来纷繁复杂,加之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更显扑朔迷离。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将目光投向司马迁所亲历的汉武帝时代。从《史记》的叙述之中,还原司马迁的处境,看尽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沉浮,理解他对许多事件的视角。在司马迁的亲历中,雄才大略的皇帝,时常暴露残民以逞的一面;渴望上位的文臣,纠缠上铁面辣手的酷吏;开疆拓土的武将,也不得不卷入后宫内斗。

2、刘三解《秦砖》、《汉瓦》 

这两本刚到,还没有全部看完。


作者刘三解以一贯的严谨,爬梳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以刘邦的原生家庭切入,深度解析刘邦如何彻底埋葬周秦血统贵族主导的社会,代之以刘氏“家天下”的“新贵”。

《秦砖:大秦帝国兴衰启示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勾勒周秦之变后秦制的完整架 构;而《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则以历史人物为线索,聚焦刘邦、项羽、吕雉、项梁、韩信、魏豹、曹参等人,侧重秦制因何而变,如何变为汉制的描写。

翻开目录,随着作者的文字进入西汉初年的历史情境:“一张汉初军功表,半本历史密码簿”;“吕氏家族到底是不是被刻意遗忘的'创业合伙人’?”;“鸿门宴真正的赢家,一顿饭吃下半个楚国 ”;“为什么项羽选对了所有答案,还是失败了?”

“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直至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终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

《汉瓦》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大家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汉瓦”。

 3、李开元《秦崩》、《楚亡》、《汉兴》

这三本我是陆续买的,《汉兴》刚到不久,在读中。有部分资料将进入我的寒假课堂。

秦汉之际的短短二十年,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楚汉争霸,刘邦胜出,由此开启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但在刘邦称帝的几年中,君臣矛盾升级,匈奴南下觊觎,吕氏专权跋扈,宗室蠢蠢欲动,直至代王刘恒入继大统,汉朝才从兴起逐渐走向兴盛。

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的历史叙事三部曲《秦崩》《楚亡》《汉兴》,从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于楚国沛县开始,结束于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病故长安。所叙述的历史,集中在后战国时代。后战国时代,是秦帝国崩溃后的历史断裂与历史转型。时间虽然短暂,意义却很深远。其深远的意义,不仅显现在秦末汉初的六十年间,更隐现在中华帝国两千年历史的背后。
   

4、谌旭彬 《秦制两千年》。

一口气读完。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部分资料将进入我的寒假课堂。

韩非子对百姓的筛选与改造,与商鞅的理念高度吻合。在商鞅看来,合格的秦民不应该具有思考的能力。所以,他先是杀了一堆反对变法者,后又流放了一批“有来言令便者”(跑来赞颂新法好的人),造成了一种“民莫敢议令”的氛围,从此再没人敢议论新法的好坏。反对者被杀,歌颂者被流放,看似矛盾的做法实质上正是不让百姓思考变法推行的政策好坏。反对是一种思考,歌颂同样需要动脑子。百姓动脑子,不管是往哪个方向动,商鞅都不喜欢。


5、杨照《史记的读法》

这是去年读完的,有关《史记》分析解读的著作我读过不下十五种,这是最得我心的一本。有部分观点和资料曾在最近几期的高中课堂上引用过。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表”和“书”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6、赵冬梅《大宋之变》、《法度与人心》、《人间烟火》

去年读《大宋之变》,印象特别好,和以前根据百家讲坛讲座而整理的司马光传记完全不一样了。今年的《法度与人心》又出了这么漂亮的版本,怎么能不读呢!

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学者赵冬梅教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大众读物。

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赵冬梅教授以开放的历史话题、充满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对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在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倒退的故事——帝制中国的政治文化,在北宋抵达最好状态,然后一路下行,节节倒退,直到1911年。但是,“我依然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明而自豪。不全盘赞美,不试图掩盖问题,是对国家、对民族更深沉的爱。”赵冬梅教授说。

7、郑嘉励《考古者说》

认识郑嘉励老师已经有几年了,生活中的郑老师和他的文章一样,非常有意思,而且属于了解越多越有意思的那种。郑老师对文字有很深的执念和独到的体会,我特别喜欢他的文字。因此,他的很多文章都成为了我课堂讲授的范文。

“参观的人,摇头叹气,纷纷散去。有人愤愤不平,说这个清朝的穷光蛋,也不埋点东西,这么热的天,既浪费我们的时间,也辜负了博物馆的工作。”这是《考古者说》一书作者郑嘉励老师2013年7月在浙江金华挖掘一个清代女性墓葬时遇到的一幕。透过文字,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考古不只是一门让古物说话的冷僻学科,更像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

郑嘉励老师1995年起供职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数十年来游走于浙江大地的田间地头,从事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的工作与研究。本书共分四编,分别为:寻墓、语石、读城、格物,共17万字。与别的考古学者不同,工作之余,郑嘉励老师极擅长在生涩的考古学与现实间搭起一座阅读的桥梁。读郑嘉励老师的文章,就像在读古代与现代的一部对照记。

郑老师有句名言:“上班等于上坟”。 他说起过这句话的来历和现在的传播情况,他说,他都差点被这句话绑架了。作为一个经常需要与古墓打交道的人,郑老师的文字没有“阴森”之气,不猎奇不渲染,字里行间反倒不时流露出幽默与诙谐,底色是温润,气质是优雅,一如他的书法。

8、刘勃《天下英雄谁敌手》、《小话西游》。

又来两本刘勃的。哎呀,上次金华一老师朋友要我推荐解读《西游记》的书,忘了把这本推给他。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是刚刚看完,喜欢研究曹操和刘备的,一定看看。

9、秋原 《清代旅蒙商述略》、《茶馆之殇》、《乱世靡音》

这三本也是刚到不久,正在读第一本。


《清代旅蒙商述略》的主角“清代旅蒙商”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最著名的商帮集团——晋商。谈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商贾之道和商人集团,晋商都是绕不开的重头戏。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体制下商业模式和商业体系达到最成熟的时代,也是晋商从事经营活动最广泛,获取商业成就最辉煌的时代。

作者秋原是一位编剧,因自己的血统和职业的敏感,又凭兴趣阅读历史,留意搜集相关资料,写就此书。他说,历史其实是鲜亮且细致的,历史中的人和事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把这些联系尽可能多地找出来,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乐趣。所以他用三十余万字钩沉商贸往事,追溯家国痛史,从前期依附清廷的家族式皇商范氏,讲到后期采取外聘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的“大盛魁”,在史料爬梳中揭开了晋商异军突起的奥秘;复盘晚清晋商新贵乔致庸的“复盛公”与百年老字号“大盛魁”长达半个世纪的商战,重现了一代巨贾的辉煌与落寞;探讨商号之兴衰演变史与清朝国运节奏的关系……视野宏大,细节丰富,努力还原晋商的真实面目,将晋商群体置于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清帝国的扩张与收缩的大历史之中,试图揭示那段历史中的感时伤怀之思与刻骨锥心之痛。

《乱世靡音》,讲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娱乐行业变迁史,非常有意思哦。

10、王笛 《袍哥》、《茶馆》。

如果说,前面那几本大都是从制度的层面高屋建瓴地探讨中国社会的变迁,那么,王笛的这三部是从历史的底层往上看。

在所记载的资料中,下层民众从来就没有自己的声音,他们的思想和意识全是由别人来记录的。——C·吉兹伯格(Carlo Ginzburg)

11、郭建龙 帝国密码三部曲

以前推荐过了,这里再放一次。

郭建龙的“中央王朝财政决定论”就有着这种深刻和问题意识。即使你不同意“财政决定论”,也很难去攻击本书严密的逻辑,特别是,你也很难否认这本书的史料组织绝对称得上扎实(更棒的是,脚注开得也不让人望而生畏)。尽管跨度很大,从秦帝国一路谈到晚清,谈论汉武帝时可能就直接说到了二十一世纪,但这只能让你感觉到作者的问题意识之强烈,而不是那些通俗写史的通病——油滑牵强乃至关公战秦琼式的史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