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一些老的电影特效很渣但是好看?

 安步看影视书 2021-11-09
搬运去年的一篇原创旧文。

今日份问答:为什么一些老的电影特效很渣但是好看。现在有些电影反而不好看?

看到这个问题,确实有这种感觉,2000年之前的影视在剧情上的制作相对来说更精良,在特效上2000年之后的影视显然更胜一筹。个人浅见如下:

首先,因为技术上的落后,影视业内人士不得不在剧情,细节和场景道具上达到真实化水平。

比如2000年拍摄的电影《卧虎藏龙》,周润发和章子怡在竹林打斗的那个场景就是实地取景,加上演员扎实的演技以及全景镜头的利用,营造出了视觉强烈的冲击力,同时又传达出中国包容万象和刚柔并济的审美情趣。

而整体上,影片的情节也是环环相扣,内容饱满,剧情一波三折,能够调动观影者的情绪,观之令人留有余味,更有挥笔而写的欲望。



后来技术上的进步和精湛,也就是特效渐渐领军影视领域后,业内人士存有侥幸心理,觉得可以以特效上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来弥补剧情上的简单和内容上的空洞。

因而,当我们体验过3D带来特效的震撼后,走出影院或是重新在电脑手机上打开看的时候,就有种难以下咽感。

特效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它意味着即时消费,重视一次性消费。观众在当下排泄出那个情绪就达到目的了,但是否有思考的点,还是有探讨的价值并不在影视考虑的范畴内。

因而特效带来的是商业片的横扫和雄霸,带来的是场景道具上的粗糙。在现在的影视剧中,背景大多美轮美奂,唯美华丽到腻歪。

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只是一块绿布支撑起来的后期电脑制作,所以在观影体验上差人意。



而这就又涉及到第二个原因,即演员的演技。因为特效的便利和带来的效益,不仅仅导演和后期制作团体有侥幸心理,连演员也同样避免不了。

特效未泛滥前,演员因为没有依赖性而能够破釜沉舟修炼演技,即每一个镜头的眼神,表情,动作都自我要求严格,以此达到精致真实的观影体验,达到引人共鸣的效果。

同时,那时候的演员相对来说更敬业,因为跟时代的艰辛程度有关,他们成名之路没有今天这样容易。所以,那时的演员们没有捷径可走,除了实打实磨练自己演技,心无旁骛打造作品外,他们没有别的途径和心思去博取媒体关注。

而现在的演员,渠道多了,捷径也就多了,个个又精明至极,见缝插针地利用各种捷径,要花十分做的事,他们只愿意花五分去做,另外五分要花在博流量和占据其他领域上。

我们也不能说现在的演员不努力,他们也很拼啊,但是出来的东西真的就是差前辈们一大截。这就是因为用心的程度不一样,用五分心的效果能比得了十分心吗?就像地摊货能比得了品牌的质量和做工吗?


打造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靠的不就是幕前幕后所有的专业人士?所以导演的拍摄技巧,后期的制作剪辑,场景道具的选取以及演员的演技都是重在考虑的因素。特效只是锦上添花,如果本末倒置,那么该反思的就是这个领域的人士,而不是去谴责特效的使用。

但好在,这两年内有那么几部影视作品大有孤芳不自赏的趋势。比如《长安十二时辰》,无论是场景剧情服化道还是演员的演技,各个方面都并管齐下,重新唤醒了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

期待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用心制作的好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