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歇后语

 刘相春1967 2021-11-09

来到南方,我一直戏谑地跟我的学生们说,南方是普通话的“灾区”。万望南方的朋友们不要拍砖,我是开玩笑的,南方话也是博大精深的,远非我这个“北方佬”所能理解的,这个我是心知肚明的。南北两方的语言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点,是不好拿各自的长处优点去比对方的短处缺点的。谁这么做,谁就有狭隘的地方主义之嫌。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来自民间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或许是因为出身卑微的原因,歇后语一般不出现在大雅之堂,只在民间广泛流传。但凡事都有例外,毛泽东主席当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为批评那些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就曾引用明代大学者解缙先生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细细琢磨,这副对联的上联、下联各是一句歇后语。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多用谐音,谜底,十分贴切自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去后半截,听者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北方人喜说歇后语,这个很多的南方人听不懂,大概是语言环境的差异吧。

在每一个北方人成长的环境中,都会不时地遇到有人在说歇后语;又由于歇后语的表达方式引人思考,内容幽默风趣,所以很容易被记住。在合适的语言场合,它又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是一种油然而生,是一种习以为常。

我就知道很多的歇后语,很多人问我从哪里学来这么多的歇后语,我就告诉他们其实都是平时听来的——听到别人说,觉得有趣,就记下了,要么怎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呢”!

下面我就把我会的歇后语给大家显摆显摆。

走路捡耙子——总有捞(唠)的。北方人有人习惯拖着耙子走,方言叫“撈”(四声),“撈”与“唠”谐音,就顺过来了。这句歇后语用来讽刺那些能说会道、没理搅三分的人。

老母猪啃碗碴——满嘴臭瓷(词)。这句歇后语用来讽刺那些喜欢说成语、平时说话文绉绉的人。

猪鼻子插大葱——装象(相)。这句歇后语讽刺什么人不用我说。

狗长犄角——出羊(洋)相。什么是洋相呢?从字面上看应该就是洋人之相,不可理喻的怪模怪样。过去古人认为洋人(西方人)都是猫狗和其他动物脱胎成人的品种而不是人脱胎来的。所以,他们的样子很奇怪,也很丑陋。出洋相形容一些人做事尴尬,不注意实际结果被别人嘲讽,象洋人的面相一样丑陋和奇怪。引申为人言行失据,违反常识,使人感到滑稽突兀忍俊不以上词条摘自百度知道”,有修改

德国汽车——奔驰(笨死)。这句歇后语过去的时候我经常用来训学生,后来遵纪守法了,不敢用了。

石头掉井——扑通(不懂)。这句歇后语可以用来回答别人对你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在自以为是地向别人炫耀时使用。

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这个歇后语用在向人诉苦水时特别恰当。风箱早已是不多见了。风箱: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而入橐;压缩木箱,箱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口而进入到输风管,最后再进入冶炼炉中,用于烧火作饭。(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句歇后语不是用来讽刺谁、讽刺什么的,它就是说第一次的意思。但这句歇后语有点不合时宜,不与时俱进,因为我在一些景区里经常看到许多大姑娘模样的女青年钻到娇子里拍照,所以等到她们出嫁时真正坐轿肯定就不是“头一回”了;而且,现在大姑娘出嫁都不坐轿了,改坐轿车了。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拿”,方言,抓。过去家里常养的家畜就有猫和狗,而且它们分工明确:猫负责逮老鼠,狗负责看门。现在狗去抓耗子了,就有好多的尴尬:你让猫咋想?你去抓耗子去了,门谁看?这句歇后语常用来讽刺不务正业、没事找事的人。比如:在超市里,一个孩子不小心打坏了超市的杯子,他妈妈就大声地骂他有一个人觉得这个妈妈不应该这么做,就劝妈妈应该跟孩子讲道理,不要骂孩子妈妈很生气地说: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是我们答家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再比如:你有一个同事经常把公司的东西偷偷拿回家,你看到了,就对她说:这是公司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她却说: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又不是你的东西。

不过如果真是出现了上面说的情况,那狗拿耗子还真拿对了。面对不和谐的场面,面对不正义的事情,您说我们该不该狗拿耗子啊?

…… ……

不要说了,再说下去可以改成写长篇小说了,那就叫“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了。

歇后语要会说。因为歇后语本身带有一些戏谑的成分,所以说的时候要注意场合,否则是会出笑话的,弄不好还会打起来的。

比方别人离职时,你就不能说“土豆搬家——滚球”;比方别人闹肚子,你就不好说“猴子拉稀——坏肠子”;比方有人去世,你就不能说“和尚搬家——吹灯拔蜡”;人家后代个子矮、满脸麻子,你同样不好说“兔子没尾巴——随根”;人家后代不出息,你也不好说“黄鼠狼下(生)豆鼠子——一代不如一代”……

歇后语诙谐幽默,说得好了,则可以活跃气氛,调节空气;说得不好,就可能激化矛盾,制造冲突。所以,记住一些歇后语固然重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对待什么人说怎样的歇后语才最关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