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绵里藏针”

 悟墨書屋 2021-11-09

图片

潘天寿 《荷香》

执笔以拨镫法为最妥,指实掌虚,笔在指间,可使笔锋上下左右,灵活自如。并须悬肘运笔,则全身之气,可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直达笔锋,则全身之力,可由笔锋而达于纸面,由指面而达于纸背矣。

图片

潘天寿

《秀竹幽兰图》 1962年

用笔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遒,滑乃柔弱无力,须笔端有金刚杵乃佳。
作线忌信笔。信笔者,即随笔滑去之笔也。即无所谓落笔,亦无所谓收笔,无从谈“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积点成线”、“入木三分”等意趣,轻率而少变化。以颤笔作书画,虽非郑重纯实之路,然胜于信笔多矣。执笔须平直,笔锋须尖圆,以圆锋直下着于纸面上,所成之线与点,即是圆笔中锋矣。

图片

倪瓒 《六君子图》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64.3厘米 横46.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用笔须不刚而刚,不柔而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世所谓绵里藏针是也。
逆笔用笔锋而逆行,故易沉着苍老;拖笔用笔肚而斜拖,故易枯率浮滑。云林折带皴,虽拖笔,然仍用笔锋为多也。

图片

衲子

《墨荷图》

湿笔取韵,枯笔取气。然而枯中不是无韵,湿中不是无气,故尤须注意于枯中之韵、湿中之气,知乎此,即能得笔墨之道矣。
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图片

许麟庐

《佳果芬芳图》

元以后,中国画用生宣纸作画,因纸的吸水力强,故难以掌握纸的性能。用笔慢,易呆滞;用笔快,水墨浮于表面,不能渗入,不能力透纸背。水墨渗透纸背,感到厚重丰富,不平薄,这就要求笔墨功夫了。

图片

黄宾虹 《芍药图轴》

112.5cmX33.3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笔端如有金刚杵,柔中有刚,可以力透纸背。用笔缺少训练,只能浮于表面。力量全靠功夫。只有直笔中锋,才能产生笔力,卧笔则薄,扁笔也单薄。黄宾虹先生画画写字都用圆笔中锋,笔笔如屋漏痕、折钗股,功夫深,用笔厚重苍老。(文/潘天寿)

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