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韩彦” 征文 | 家在韩彦 | 作者:郭红文

 大河文学 2021-11-09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韩彦的山楂熟了,满坡满岭都染成了红彤彤的一片。一串串,一簇簇,一颗颗,似玛瑙,像灯笼,如火焰,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树枝。在飒飒秋风里,随风摇曳在枝头田间,给山里平添了欢乐和喜庆。
韩彦村种植山楂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有山楂,村民老卢也种植有十几亩。
老卢年轻时,就是种地的好把式,锄耕犁耙种,样样在行。他精心管理的十几亩山楂树,如同侍弄自家的孩子。冬天挖沟施肥,春天修枝浇水,夏天疏花喷药,秋天精心看护。他的山楂因个大,皮薄,肉厚,味甜,倍受客户青睐。
老卢家一个姑娘一个儿子,前几年都在山下的城市安了家,老伴是去年不在的,心肌梗塞,急病,一句话没留就撒手走了。留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孩子们多次叫他留城里享福,无奈他故土难离,死活不留。
他才不留那里受罪呢,就那么大个“小鳖窝”,挤挤插插住四五个人,转弯抹角出气都不舒服。特别是上那“茅房”,在家蹲惯了旱厕,咋一坐上那马桶,他屎尿还拉不出来哩!再说那楼层,住那老高高六层,又没有电梯,两趟上下就累得他气喘吁吁。还有,就是山里的人口音重,一张口害怕别人笑话,下来也不认识人,去哪转转,又迷三倒四,他简直度日如年,一天都不能再呆了,再呆下去,非把他“打折”不行。他知道孩子难,是东借西贷才凑合买的房。可不买不行啊!如今的姑娘现实得很,城里没房,结婚免提。每月的房贷、生活花费、孩子的上学以及三门四户的开支是个不小的开销。老卢实在不明白,这小城连五线城市都算不上,房价物价咋直逼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啊!收入在哪?穷人日子难呀!但人们还是一窝蜂的往城里挤。可不是嘛,现在村里年轻的后生大多都去城里了,留下的都是像他这样六七十岁的老人。
回家守着他那心爱的山楂园,住着他那四间混砖平顶房,抽着他那自家产的小旱烟,肆意哼着他那编的不知名的小调,吃着他那自家地里种的粮食和蔬菜,逍遥自在地放着他的一群小山羊,这才是老张想过的舒适田园生活。
其实,老张想回老家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念他死去的老伴,他不忍心把她孤零零留在大山里。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不料才刚七十出头,老伴腿一蹬,就离他而去了。说不想她,那都是假话。好多时候,老卢心烦意乱或想她时,都会来到她的坟头,和她拉呱半天。
知父莫如儿,老卢的“别劲”上来,八匹大马都拉不回。孩子们也只好由他去了。
老卢回来,冷清的家顿时热闹起来,东头的老张头,西头的老李头,还有他的邻居老常,都又聚到了一起。几个老伙计调侃老卢:“咋还没住一月,就让儿子儿媳们撵回来了。”
老卢哈哈一笑:“啥?撵我回来?笑话,他们八抬大轿抬我,我还不去呢!咱享不了那清福,那地方不是咱山里人呆的地方。”
“那咋不能住呀?”邻居老常好奇地问。
“真是一言难尽啊!”当老卢把去城住的遭遇说完后,把几个老伙计都笑地前仰后合。
“还有,”老卢一脸严肃地说:“咱最受不了的,就是城里人的白眼,问个路,人家一听咱的口音,就知道咱是山上人,明显都带有歧视的眼神。”
“啥?歧视咱山上人?山上人怎么了?偷他抢他了?还是吃他喝他了?”脾气耿直的老张头愤愤不平道。
“看不起咱山上人,咱还看不起他们呢,城里的哪个行业能缺咱山上人,城里的哪个小区没住咱山上人,城里啥苦活累活不是咱山上人干的?!”一旁平时脾气温顺的老李头也气得脖筋蹦得大高。
“哎哎哎!生那闲气干啥?咱把咱山上的事弄好,比啥都强。”老常拍了拍老李头的肩膀。“听说河南白马河旅游公司来开发咱韩彦村了,协议都签了,这下,咱村肯定要有大变化了。”
“咱村有啥开发的,荒山野岭的。”老李嘟囔道。
“老李头,你说的是啥话,老糊涂了吧!”老卢气得把刚点着烟的火柴狠狠地摔在桌子上。“你说,豫西北晋东南最早的革命发祥地,是不是咱韩彦?豫西北第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咱韩彦?豫西北第一个兵工厂,是不是咱韩彦?咱们韩彦是不是革命根据地?”老卢怒目注视着老李头,继续说道:“割肉奉亲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韩彦?闻名河南的引水渡槽天桥是不是在咱韩彦?河南最大的山楂基地是不是也在咱韩彦?”老卢哒哒哒一顿机关枪扫射,把老李头呛得脸红脖子粗。他嗫嚅着说:“谁说不是呢,我只说了一句,看把你能的,上趟城住住,你长见识了。老卢,你可不能把在城受的气撒到我们身上啊!”
哈哈哈哈!几个人一听都禁不住大笑起来。
“有什么喜事了,看把你们几个老伙计乐的。”
“噢,是支书啊!什么风把你这大忙人吹来了。”老卢赶紧起来给他让坐。
“老卢叔,是这样,前些时你不在家,我们村和河南省白马河旅游开发公司签订了协议,准备利用咱们村的独特资源优势和人文景观开发旅游,发展经济,增加大伙儿收入。今天趁你们这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叔都在,咱们好好合计合计。”
“支书,这是天大的好事啊!还等什么?干啊!”麦秸火脾气的老张等不及了。
“支书,我看咱们是不是从开发红色旅游上入手?”一向沉稳的老常慢条斯理地说:“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咱们要以已建成的中共韩彦特别支部纪念馆为契机,把西山枪械局,小老李杂货店等红色故事融合进去,开发出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最后把它打造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支书,咱们可不能把引水的渡槽天桥忘了啊!”被抢白多时的老李头终于抓住了一个说话机会。“还有咱村割肉奉亲的碑坊,这可是搞旅游响当当的香饽饽。还有漫山遍野的养生艾草、风力发电的大风轮等等,这都是咱村的大宝贝啊!”
支书赞许地点点头,他把目光又转向了老卢:“叔,你也说说呗!”
“我看咱们要在山楂上做文章,电视上说的搞什么采……噢,采摘节,再让爱画画的人来咱这里画画,还要吸引城里人爱玩抖音来这里拍,来壮壮咱韩彦村的名声,对咱卖山楂绝对有好处。”
“哎,老卢叔,你去城里住两天,回来可长了不少见识啊!”
“哪里,哪里,我懂个棒槌,净都是瞎咯嗒哩。”老卢自嘲地笑了笑。
“老叔们,咱们韩彦村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哩!城里有的,咱们也会有,像那绿色无公害食品呀,清新空气呀,美丽的田园呀,城里就没有。”
“对,对,对,”老卢等几个老头附和着说。
“老叔们,咱们韩彦村以后发展潜力大着哩!”支书又接着说:“现在好政策又来了,消除贫困后,上面又安排乡村振兴了,肯定要出台好多扶持政策,咱村又入选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河南白马河旅游公司又来投资搞旅游了,你们说高兴不高兴!”
“太高兴了。”几个老头兴奋得脸都涨红了。
“老卢头,把你收藏的好酒拿出来,我上街上买几个菜,咱们今天好好乐呵乐呵!”老张头又开始放炮了。
“要得,神州行,我看行!支书,不要走了,今天咱们好好高兴高兴。”
老卢一兴奋,也开始幽默起来。
“不行,不行,我下午还要去镇里开会呢。”突然,支书一拍脑袋,“哎呀,差点忘了,明天市里有一大批作家要来咱村采风,我是来说让老叔们明天帮衬帮衬。”
“什么采风?”
“哦,就是咱们市老区促进会和咱们镇以及河南白马河旅游公司联合主办,大河文学编辑部承办的“红色韩彦,美丽乡村”征文大赛活动。”
“是宣传咱们韩彦,大好事啊!老伙计们,还癔症什么,咱们好好准备准备,明天当好讲解员。”
老张快人快语道。
“能你不轻,就你那狗毛脾气,明天看你能讲个啥?”老李头又开始调侃了。支书也被逗乐了。
说话间,老卢走进里间,不一会像变戏法似的,一瓶红色包装高端大气的酒摆在了桌上。“这是前年闺女回来孝敬我的,洋河海之蓝,听说老贵贵,能买咱们常喝的老村长酒好几箱哩。”
真是好酒啊!众人贪婪地吮吸着,垂涎三尺的都等不及了。
“老张头,你还癔症什么?”老李头敲了敲老张头的脑袋。“好酒有了,还不赶紧去准备菜。”
“得令!”老张风风火火的走出去,背后留下了一串爽朗的笑声。这笑声回荡在漫山遍野的山楂林里,惊起了一簇簇的红,耀眼的红……

作者简介:郭红文,河南济源人,宁安市作协会员,就职于济源市五龙口镇人民政府。有文散见于《济源日报》《济源文学》《大河文学》《金石文学》《宁古塔作家网》《当代精英文学》《中州作家》等媒体。其中《情系黄河滩》获得济源市首届“黄河情”征文大赛一等奖;《用忠诚书写军人本色》获得黑龙江省宁安市庆祝中国全国征文纪实类一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