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携手推进中国与格鲁吉亚的人文交流

 熟年人生 2021-11-09

11月6日下午,在2021中格经贸文化论坛上,上海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合作促进会理事长江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获得全场中外宾客热烈掌声。

上海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合作促进会(HITCC)位于上海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门户—上海虹桥国际枢纽区,离第四届进口博览会会场700米。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合作促进会的办公楼内集中了近40个国外和境外商会、协会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处,其核心任务是服务新一轮中国的对外开放。

  一、经贸交流与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本次“中格经贸文化论坛”是在中国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召开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中国的进博会就是这样的逻辑产物。进博会是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要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要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要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

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是作为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出来的。这次中格论坛将“经贸”与“文化”两个词连接在一起,是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

从中国与格鲁吉亚交往的历史看,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货物交易和文化交流就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灿烂。格鲁吉亚也拥有悠久的语言、文化和历史,是绵延至今的璀璨文明。

这些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交流交汇、相互借鉴,乃至融合一起。当到中国甘肃敦煌参观那些石窟中的精美绘画时,人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种种东西方文化文明交流、汇合、碰撞、融合的情景。

中华文化和文明就这样在保留着自己独特性的同时,兼容并蓄,不断发展。这次论坛期间,两国的酿酒企业将酒文化(中国汾酒与格鲁吉亚葡萄酒)来进一步诠释文化意蕴,并共同推出“中格联品酒”。不仅有经贸意义,更有文化意义,可以说经贸交流就是文化交流。文化、文明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如果没有中华5000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对格鲁吉亚来说也一样,只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明,才有自己的特色。

二、通过“人文交流”不断升华“文化交流”

经贸交流与文化交流密不可分,而推进这些交流活动的最主要力量就是人。推动中国与格鲁吉亚两国交流合作根本力量是两国的人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我们常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因此,中国的进博会不仅要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的平台,也要成为“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平台。

“人文交流”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中国几千年(5000-7000年)前的著名古书《易经》。其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

什么意思呢?“天文”指自然界的各种表象;“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刚柔交错”说的是:日月星辰的阴晴圆缺,季节的寒暑更替,这是自然界的表象;“文明以止”指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应该有规矩、有限度,这是人类社会该有的表象自然有自然的规律,社会有社会的规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用以掌握时节的变化;认识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用以教化和改造世界。

 就“文明、文化、人文”三个词来看,三者关系十分密切,但不能简单地等同。由于多种历史原因,“文明”“文化”两个词常常让人联想到“文明冲突、文明偏见、文明歧视、文明对抗、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文化霸权”等等有负面含义的词语;而“人文”则无负面含义,可以说是超越了“文明”“文化”。

为此,英文翻译为“people-to-peopleexchange”,如果翻译成“cultural exchange”就不准确了。我们现在讲的“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人文”,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包括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是一种重视人的文化。这种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PPE),心与心的沟通(HHC),是促进国家间民心相通、人民友好,夯实国家关系社会民意基础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我们要通过“人文交流”,不断深化“文化交流”内涵、拓展它的外延。现在中国在双边和多边的交流合作中,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三大支柱,发挥着国家关系稳定器、务实合作推进器、人民友谊催化器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人文交流相关知识和理念的教育、传播、实践,着力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倡议“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理解欣赏、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义利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交流理念,同时倡议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努力发展与世界各国,包括格鲁吉亚在内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携手推进中国与格鲁吉亚的人文交流

中国与格鲁吉亚的人文交流不仅有历史渊源,而且有现实基础。两国文化中具有很多共同、共通之处。两国于1992年6月9日建交。中国是最早承认格独立并在格开设使馆的国家之一。建交以来,稳定持续的发展是中格双边经贸关系的一大特点。

中格成为重要的伙伴和朋友,双边关系和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取得丰硕成果,既有经贸数额的增长,更有人员交往的密切。

2018年1月1日,中格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这是中国与欧亚地区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这不仅意味着中格的产品和服务的大门向对方打,也表明中格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进入新阶段。格鲁吉亚区位优势明显,文化魅力大,经济社会环境稳定,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格鲁吉亚吸引了中国企业的许多投资者,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等方面与格开展合作,两国务实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当前,在全面合作抗击全球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格两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共谋发展。在严峻形势下,中国仍稳居格第三大贸易伙伴,并成为格第一大商品出口市场。

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互学互鉴的兴趣日渐浓厚。每年在格都要举办“汉语桥”中文演讲比赛。格国家图书馆设立了汉语图书角。中国驻格使馆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图书文献,并支持实施了电子图书馆项目。在格国家图书馆馆长的直接参与下,格正积极推动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几所大学开设格鲁吉亚图书角。在格中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格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10年11月在格正式设立。由于汉语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多所高等院校已开设了汉语课。

2021年,在中国驻格使馆的支持下,格汉学家协会计划出版《中国史》格语教材第一册。教育是人文交流的基础性重要领域。中格教育交流合作基础良好,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民心相通和人民友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一批促进中格友好的人士,活跃在中格两国的各类机构和部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格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在此,愿就携手推进中国与格鲁吉亚的人文交流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不断深化中格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体有:

(1)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我希望格鲁吉亚文化中心不仅能顺利在中国落成,并且能够在中国扩大影响,促进增进中国民众对格的了解和兴趣,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促进格的经贸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等在中国的推广。

(2)2020年6月,中国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文件,针对职业教育,提出鼓励优质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建议双方鼓励有条件的国内职业院校与企业携手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着手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品牌。

(3)加强两国共同的世界非物质遗产品牌的交流合作,结成共同推向国际市场的新产品,从文化上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同时共同打造互联网时代的跨境电商平台和国际消费品中心。

第二、建议双方本着“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树立共建中格命运共同体的长远目标,在两国政府和民间层面进一步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机制,聚焦政治安全、贸易投资、人文交流、抗疫及公共卫生等领域,同时做大做强“互联网+人文交流”,实现实体与虚拟交流平台的相互补充和良性互动,开创中格关系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这次中格两国再续进博缘,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共同举办经贸文化论坛,为发展两国关系、共建一带一路、两国共同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国家形象、国家文化,以及推广优秀品牌产品等,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上海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合作促进会凝聚了近40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商会、协会等,是支持中格交流合作的坚强后盾。建议两国的有关部门将我们这个合促会确定为重要的合作基地和示范基地。

2021年11月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