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新儒学(二)‖王安石变法与荆公新学

 文火0 2021-11-10

【原创:中国通史栏目组

宋神宗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江西抚州临川王安石为参政知事,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两年后,朝廷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法令要求废除用诗赋词章和帖经墨义取士的旧制,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科举改革体现了王安石“法先王”的政治思想。王安石认为,圣人之学湮没千年,先王之政废歇不举,其根源在于人才凋敝,风俗败坏,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尊师儒,兴学校,明经术,变科举”,培养选拔精通圣人之学和先王之道的人才,从而革除时弊,移风易俗。

为了同风俗,一道德,以经术选士,培养支持变法的人才,熙宁六年,由王安石负责编撰,训释《诗》、《书》、《周礼》的《三经新义》颁行天下,这既是新儒学发展的自然产物,也是配合变法的政治产物,王安石创立的学术流派,被称为“荆公新学”,在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讨论新儒学,总离不开心性、性理之类的名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儒学重伦理而轻本体,重文献而轻架构,重经验而轻思辨,宋人在疑传注、辩义理之余,转而浸淫于心性、性理和天道的讲求与探究,既反映了宋儒们形而上的思辨冲动,更体现了他们重构天人之际,捍卫儒家道统的强烈使命感,而这种风尚的形成,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三家长期融合与激荡的必然结果。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志向高远,他认为研究经术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主张用先王之道来打破当时迷信祖宗家法的风气,推行广泛的社会政治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北宋后期,除了哲宗元祐年间以外,《三经新义》一直是官方法定的学校和科举教材,荆公新学也长期居于官方显学的地位,但也因为如此,新学便带上了某种文化专制主义的色彩。天下士人虽然都必须唯新经是读,但真正能够深究其旨并发扬光大者微乎其微,再加上政治斗争等复杂因素,荆公新学也与熙宁变法也一样,成为历史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焦点。到南宋后,在理学家们不遗余力的挞伐下,王氏新学成了异端邪说,其影响力归于歇绝。

作者简介:

大好,一个喜欢阅读的,有点强迫症的小清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