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养的文化:做好这三步,然后慢慢等待育儿之花盛开

 驿路奇奇 2021-11-10

在中国,似乎每对父母都在努力成长为优秀建筑师的模样,努力为孩子建立基础,企图按照自己设计的模样,打造完美建筑。当然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放弃赛道,走向了另一极端,只负责“照猪养”,吃饱喝足为上,不会“照书养”,也不会在思考中进步 。

两相对比均有可供说服的理由,但也有人在一片贩卖焦虑的声音中保持清醒。毕竟人生没有彩排,生命只有一次,还是要适当的从心。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它有黑暗,有花火,有灾难也有希望。既然如此,慢一点没关系,走弯路也没关系,只要足够精彩就好。

近来读到汪筠老师的作品《笨拙的教养》,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慢慢领悟到:快时代的慢教育是一门学问,看似笨拙,却充满力量,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善于发现和引导,就能看到那小小身体里迸发出自内而外的光芒。

很温暖很有爱

对不对

具体怎么做?来看书中的范例吧,不是一味地上干货,结合自身经历、投入情感、娓娓道来的这本“育儿手册”您还请收好。

一改观念,多尝试慢慢走存真

三步走战略之一

第一步,观念为重,多尝试,缓步中悟出育儿计划推进的前提。

天下父母一般焦躁,有的从幼儿园、小学阶段开始制定计划,马不停蹄地各种上辅导班,生怕落后于人,更有甚者,胎教就开始各种熏陶,生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教育孩子这件事,需得文火慢功,最急不得,否则非但不能事半功倍,还可能陷入适得其反的怪圈。

作者说,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大自然希望孩子就是孩子。的确,这些年关于“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言论开始占领高地,它让父母们明白,孩子不属于任何人,他/她不是个物品,他/她就是他/她自己。

点击查看大图

既然如此,平等对待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一点应该就是自主选择权,比如看什么书,上什么课,甚至是穿什么衣服,都应该让孩子参与意见。这份尊重和适当的放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莫大的勇气。

在谈到国内外关于学龄前孩子学习钢琴的情况时,作者说,国内的孩子或许技法更纯熟,但国外孩子略显生疏的演绎中,却不乏情感的注入,长此以往,自然还是有融入的孩子能够长久的维持兴趣,获得更加健康的成长。

比照自身的情况,我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比如:他喜欢绘画和运动,不妨多尝试几家,找到适合他学习节奏的机构,加以引导,这样即使他暂时学不到太多,但至少在课程过程中是开心的。再比如:男孩子喜欢粉色会让人觉得偏女性化,但偶尔也会关照他的想法,买一两件粉色的衣服满足他的爱美之心。

点击查看大图

培养兴趣

这些不过是日常点滴小事,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至少,在相对无忧无虑的年纪,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并有条件进行多方尝试,慢慢发现兴趣所在,心里自然会有小种子在发芽,即使慢,但终归会在勤于浇灌之下有所成长。

二造环境,看世界育思想见美

三步走战略之二

第二步,阅览支撑,读书、行走一个都不能少,不同文化浸润下中和思想,培养日渐成效。

因为工作的关系,作者需要带孩子在国内与国外来回切换,也因此让孩子对不同的生长环境有了更好地适应性。一松一紧、一张一弛间,刚好在创造性和体系化教育中找到了平衡,而孩子呢,则在来回切换中,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在对比中开始勤于思考不同,及时调整自己的规划和行动。

点击查看大图

生活在新西兰,学业压力没有国内大,但是很注重培养研究问题的能力,孩子要自己找资料,自己做延伸,自己搭建当众演讲的框架,那么在国内的知识和见闻便成了这个孩子的信息增量,可以为他的同学们打开不一样的世界。相对的,国内的经历,则能让他将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作者自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读书是她纳入日常的行为,亲子陪伴阅读自然也必不可少。为了让孩子顺利培养出阅读习惯,她发动家人,实施分类阅读,还制定了打卡计划,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和孩子一起阅读的约定。

点击查看大图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两地生活的经历并不易得,但读书、旅行兼顾就相对方便实现。年纪小的孩子自然是以共读绘本为主,稍大些读故事、读经典、读诗歌、读散文,只要是孩子喜欢的、积极向上的,家长大可以放开手脚任其挑选。至于旅行,即使不去远方,也不必拘泥于公园、动物园、游乐场,毕竟,图书馆、展览馆这类的地方也可以是孩子的天堂。培养美的思想,需要全方位推进。

没错,新晋网红打卡地

国图津湾

三重身教,有沟通有留白为善

三步走战略之三

第三步,父母的影响看似无形,却是引导的强心剂,言尽处观于行,有样学样的惊喜水到渠成。

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在谈教育的问题上提到了“平视”的概念,放下执念,沉下心来与孩子沟通,拿出自己的耐心,与此同时,善于倾听也是不必可少的。这不仅仅是平等对待,有时候也需要我们俯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一些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有的只是互相探讨,试图培养说服力和表达力。否则,一味否定,只会让孩子早早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华人教授

在“管与不管"一节中,作者提到了很多必修课,比如学会赞赏、学会敬畏,学会合作、学会自律,与此同时,领导力、边界感也都必不可少。很多东西,即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好,但为长远计,却应该用认知、用行动去影响孩子。

要想让孩子在外有边界感,在家就要建立边界感。像传统观念中父母以为一味的付出,把一腔委屈藏在心里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必须要让孩子早早明白: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分享,却不能要求事事都要让父母代劳。假如能力暂时达不到,可以寻求帮助,但是也要学会感恩。

与此同时,关于延迟满足的例证,恐怕暂时忍耐便能多得到糖果的实验已经足够直观,而家长用榜样的力量起示范作用,将是沟通之余的有益补充。比如:外出旅行一起制定计划,延伸至生活一起做好时间管理,那么早期是家长协助安排,随年龄增长,便是孩子自主安排时间,有条理的管理自己的生活了。

点击查看大图

旅行规划

或许有家长会说,小小年纪很多东西孩子并不理解,这样做是合理的吗?但老话讲”习惯成自然“。在对待上幼儿园的孩子时,我也常常告诉他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如果做了这一件就做不了另一件,或者另一件事会因此受到影响。慢慢地,他要也开始在这时间的利用上自我权衡,对比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做才更有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想来,这还是很让人欣慰的。

番外:格局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未来

真的是最后了

这本书的结尾真的很精彩,不是因为用了是那么高级的词汇,或者讲述了多么高深的道理,只是这对母子互相致信的真情着实打动了我。

孩子的信,篇幅虽短,却有理有据,先指出自己的问题,而后也提出妈妈的问题,毫不避讳之余,一句“问题再多,隔阂再大,你都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好妈妈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瞬间让人融化,紧接着那些希望一起做的事就显得格外美好。

而妈妈呢,回顾成长之余也做了反思,提出了希望,同时对拥有这样一个孩子表示感恩,那一刻她是幸福的,也一定明白自己正行走在那条“培养未来世界公民”的路上,并且这条路将走得越发坚实。

适时表达爱意

诉衷肠

育一子想到育天下,这样的格局,将指引这对母子迈向更广阔的未来。而我们则在收获启示之余,书写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协奏曲。

想买的话可以看看

END

就到这里

下次见

我知道你

在看

驿路1989

文案&排版:驿路奇奇

素材:秀米;图片:自拍&网络

书影评·散文游记·诗歌,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