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仁宣时代的保守外交:以安南、朝鲜为例

 易禅浮屠 2021-11-10

导语

永乐四年,仅仅八个月,明朝军队就将安南(今越南)收入囊中,之后统治二十余年。这件事无论怎么说,都可以在明初“外交事件”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图片1

接着,朱棣下令将安南改为明朝一郡,收归中央管辖。并且,朱棣还在安南采取政治、文化、思想上多方面的控制。此外,朱棣也知道明朝军队猛的来这一处,安南民间自然或多或少有怨言,虽然明军打的旗号是“吊民伐罪,兴灭继绝”。

为了稳定安南局势,朱棣是想法设法示好安南各阶级,无论是给予死去民众以补偿,还是对知识分子予以高官厚禄。

按照朱棣的想法,安南以后就是明朝的一部分了。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皇太孙”朱瞻基就宣布从“交趾郡”撤军。这是怎么一回事?

再往东北一方看,明朝和朝鲜的关系发展可谓曲折,但总的来看还不至于兵戎相见。李成桂发动政变建立朝鲜以后,虽表面上对明朝比较“恭敬”,但心里却时常想着开疆拓土的事。所以,终洪武一朝,无论是高丽还是朝鲜,他们的表现都未达到朱元璋“万方来朝”的期望。

而到了永乐朝,一切又迎来了转机。朱棣以藩王继承大统,其手段必是非凡,而在外交上也是颇为强硬,从安南被占领二十余年就不难发现。

而在永乐朝,李成桂已然离去,继任者李芳远虽然也靠着政变上位,但和朱棣的强硬比起来,他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文章图片2

不过李芳远识时务,他知道朱棣好大喜功,对外强硬,安南就是好例子。再结合之前李成桂和朱元璋搞僵的前车之鉴,李芳远索性对明朝一方极其配合。

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朝鲜和明朝双方的外交,是建立在互不信任的基础之上。明朝总是担心朝鲜与女真、日本“沆瀣一气”,而朝鲜也总是对明朝示好日本颇有微词。

总的来说,朱元璋希望构建的天下秩序算是达成了。不过,这些都是通过朱棣强硬的外交手段或是军事力量换来的,离朱元璋希望的“德化”还相去甚远。

等到仁宣时期,一切会有改善吗?

安南:宣德以后战略放弃安南

之前说到朱瞻基战略放弃安南,其实,这和安南国内的形势分不开。

其实,在明军占领安南后不久,安南国内就开始了一场长达二十多年的反明斗争。朱棣也不是不清楚,所以在积极镇压的同时,他也在积极招安。

然而,以黎利为代表的反明起义还是风起云涌,真像是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究其原因,就是安南早已脱离中华地区的束缚,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而明朝占领安南,没有把这个“刺头“治理好,反而“自损八千“。二十多年的统治,非但没获利,反而挫伤了明朝的经济。

朱高炽上位以后,摆在他面前便是朱棣留下的烂摊子。彼时明朝的国力已是经不起安南的折腾,而朱高炽又和他父亲截然不同,“仁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文章图片3

所以,明朝对安南的政策肯定会有所改变。永乐二十二年九月,朱高炽即下达了招抚黎利的谕旨。

安南国内情况也不容乐观,但是黎利却没有接受明方的招抚,为何?前线局势正对安南一方有利,黎利正在攻打茶笼州,怎么能把到手的鸭子放走。

然而,黎利的“好兄弟”却不怎么给他面子。没多久,陈清、陈元忠就上奏明朝政府愿意接受招抚。

当然,朱高炽对于这些“有识之士”非常欣赏,当即给他们封了爵位。而对于黎利这样的“顽固分子”,朱高炽也没有放弃武力。不过总的来说,洪熙年间的明朝政府对安南还是以招抚为主。

不过,朱高炽的这种略带矛盾的心理,却给明方前线带了不少的困惑。一方面,朱高炽时刻施以怀柔政策,而在黎利等“叛军”仍作乱不断后,命令明军镇压。但是在黎利一方稍微示好后,朱高炽又想招抚黎利等。

如此往复,明军本可解决掉黎利这个刺头,但又白白浪费了许多作战机会,这也使得黎利一方能源源不断地反击。

反观黎利一方,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反抗后,他们深知实在是寡不敌众,想要迅速实现独立,可能性不大。

于是,他们转战南方,将战争时限拉长,这才有了之前的“茶笼州一战”。而从这以后,明军在南方几乎全线崩溃,这和明朝矛盾的心理是分不开的。

朱高炽是个短命的皇帝,在位还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接着便是宣德皇帝朱瞻基。

文章图片4

众所周知,朱瞻基的性格有点像其祖父朱棣,然而他却继承了其父的做法,甚至进一步发展——从安南撤军。为何?

我们先看看宣宗是怎么想的:

太祖皇帝祖一训有云“四方诸彝及南蛮小国,限山隔海,僻一隅,得其力不足供给得其民不足使令,吾子孙毋倚富强要战功。”……自是以来,交阻无岁不用兵,皇考念之,深为恻然……欲如洪武中使为一国,岁奉常贡,卿以为如何?

可见,朱瞻基认同其曾祖父朱元璋立下的祖训,即对周边小国“不征”,也明确提出了从安南撤军的计划。

不过,朱瞻基的想法却没有得到大臣们一致的赞成。也不难想象原因,如果此时撤军,岂不是灭了明朝大国的威风?而从安南撤军,岂不是“委弃祖宗之业”?况且,黎利一方尚未有明显的示好,万一他们落井下石怎么办?

再看看风云突变的安南,此时黎利一方宣称已经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在南方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而明军节节败退,死伤人数高达数万。

对此,朱瞻基和其父一样,也是调兵遣将,前去安南镇压黎利军队。不过,朱瞻基另一方面也在积极筹划撤军,为何?

  • 明朝的经济实力在永乐朝达到了巅峰,不论是迁都还是出兵安南都消耗了不少银子,更遑论极其烧钱的下西洋了。

  • 明朝占领安南二十多年,不仅遭到以黎利为首的军方起义,还有许多百姓不断抵抗。不论是法律还是生活习俗,越南和明朝都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不少在安南的明朝代表总是压榨百姓,民众都渴望回到原来的“安南国统治”。

  • 而对于明朝军队自身,多年的战争让士兵甚至是将领都有了厌战情绪,作战的意愿实在不强,何况是在战绩不佳的情况下。同样的,安南的地方武装也不想打,谁不喜欢和平,安安心心地过一辈子呢?

  • 再看看北方,蒙古人虽然已经撤出中原半个多世纪,但仍然有南下的心思,多年以后的土木堡之变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安南这个大漏洞必须迅速处理掉。所以他才会加强驻扎在安南的兵力,以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很简单的道理,谈判桌上谁的筹码多,谁就更有话语权。

文章图片5

不过,明军从前线传来的战报着实让朱瞻基失望, 总兵官王通以十万大军南下却惨遭失败。

王通看着前线失败,越发认为该停止战争,于是给黎利下了一个和议书。大概意思就是,我撤军可以,但是必须得找陈氏后人接任安南国王。

对于黎利来说,这件事好办,找个傀儡就行了,于是陈暠被推上了王位。

不过,明朝与安南的和议却惹来了颇多非议。主要集中在两方,一方是明军内部,另一方则是安南国内的一干“首领”。

前者如罗通等人认为自己和敌军奋战多年,“数败贼寇”,而王通的“卖城于贼”,是万万不可听信。因此,罗通等将领奖励士兵,积极备战,总而言之就是和王通对着干。

后者如都司陈封,他们是安南人,已经在明朝政府那获取了不小的利益。如果这时候明军撤退,必然会遭到黎利的清算。所以,他们极力劝说王通莫要和那“贼人”黎利和议。

不过在黎利的反复示好以及王通的强势主导下,明军内部不再有激烈的反对声音。

然而,又因为双方之间的互不信任,冲突再次爆发。王通一直在等待柳升的援军,而黎利又给明军打心理战。在此期间,明军的轻敌坑了自己的优势,愣是没打出几个漂亮仗,光是节节败退了。

最后,不可一世的明军竟然被安南打出来个“城下之盟':

文章图片6

朱瞻基本来想体体面面地撤退,然而,现实又给他泼了盆凉水。在此之前,朱瞻基解决了朱高煦,好不容易在朝中树立了威信,也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从安南撤军。

但明军的惨败又让他颜面无存,可他祖父朱棣给他留下的坑实在太大,经济经不起折腾,

再次,明朝一直想找寻陈氏后人恢复以前安南国的统治,而黎利也像模像样地找到了陈氏后人,不过一直为其所操控。而后不久,黎利又宣称这个陈氏后人死亡,“不得已”才暂管安南事宜。

这点小把戏,朱瞻基能不清楚?所以,他没有立即将其册封为王,而是质疑陈氏后人之死。

对此,黎利一再强调陈氏后人已死,并且再无陈氏后人,明朝不相信。就这样,大家你辩解我不信数次,朱瞻基终于妥协,授黎利权署安南国事。

不过注意,明朝政府仍未册封其为国王,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安抚国内情绪,二是给黎利一方予以震慑,约束其行为。

文章图片7

不过,事情总要解决,明政府不册封安南国王也只是权益之计。在阮文询来访明廷,献上大量贡品,并承诺恢复洪武年间的朝贡制度后,两国外交终于迈入正常化。

到了1436年,明英宗正式承认黎利的儿子黎麟为安南国王,两国关系才完全正常。

朝鲜:友好与冲突

前文已说,从洪熙朝开始,明朝对外政策逐步由“威服”转为“德治”。

从皇帝的性格来看,朱高炽(朱瞻基)和其祖父(曾祖父)、乃父(祖父),完全不同。虽说朱元璋想要构建一个“万国来朝”、“以德治邦”的局面,然而其铁腕与周边国际形势,却让他的计划没能付诸实现。

而朱棣更不用说,公然打破朱元璋所设立“不征十五国”之外交策略。遥想其父面对“不听话”的朝鲜和安南,尤其是安南陈叔明、胡汉苍的“挑衅”,都未曾下诏开战。

对比起来,朱元璋、朱棣都是比较“狠”的人,而朱高炽和朱瞻基则显得比较“仁厚” 。仁宣时期,明朝皇帝都希望坚持希望回到朱元璋那个“以德治邦”、“不征”、“不干涉”的时代。

文章图片8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程朱理学”逐渐占据主流,“士族”地位慢慢上升。孔孟所描绘的理想制度,是士大夫们所追求的。而在士人的影响下,明朝皇帝的“保守”政策也得到了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和”逐渐成为主流,之前就有安南政策的改变直到撤军,到了朝鲜更是如此。

在永乐朝,朝鲜一方囿于朱棣的强势主导,自己没有什么发言权,这就导致朝鲜一方的诉求为宗主国所不知。

朝鲜并不生产金银,而在进贡之物中,则有“黄金一百五十两,白银七百两”等等。其实,放在明朝来说,并不算是什么,而朝鲜就不一样了。

朝鲜使臣也曾上书说到本国不善产金银,希望以特产代替金银。但这在朱棣眼里,就是对明朝的不尊重。其他藩国都按时按量交东西,你为何拖拖拉拉,找各种理由?

朝鲜使臣:……

本来,李芳远寄希望于朱棣,认为他能改变现状,却不料得到的是这番回应。而在朱瞻基这,朝鲜使臣再次上书,没想到得到了肯定。

文章图片9

而在耕牛问题上,事情也有转机。在明朝初年,明朝政府曾数次向朝鲜购买耕牛以发展辽东经济,而且每次都是几百几千,永乐年间甚至上万。而在宣德年间,朱瞻基听闻了朝鲜的国内情况,深为感概,于是将本要的一万只牛减少为朝鲜自己决定数量(最后六千头),而这也是明鲜双方的最后一次耕牛交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朝鲜位于明朝东北部,正是蒙古、女真、朝鲜、明朝四国的交汇地。相较于朱棣的铁血,仁宗宣宗采取“外求修好,内严边备”的策略,主要发展经济。

而当恢复“不干涉、不征”之后,明朝也把这种国策迁移到了蒙古。只要对方没对自己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就尽量不出兵。

也正因为此,蒙古在此期间逐步趋于统一,也开始骚扰周边势力,这就比如说女真。

由于蒙古的侵扰,女真一下乱了天,再加上明朝“不干涉”的态度,女真也开始不守规矩,也开始骚扰明朝边境。明朝对此只是斥责,并未有军队镇压,这也助长了女真的气焰。

文章图片10

好了,背景说完,进入朝鲜。此时朝鲜的执政官是朝鲜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君王——世宗大王。在他的统治下,朝鲜进入了全盛期。

国内经济的富足,也支撑着军队的发展。朝鲜国已不再是几十年前军粮撑不了一两月的高丽了,而且“兵农制”也让朝鲜军队生源得以不断补充,火炮的推行又让朝鲜军队战力得到飞跃式的发展。总的来说,朝鲜已经成为东亚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而女真的侵扰也体现在朝鲜上,尤其是李满住部,给朝鲜的国防带来了巨大压力。由此,双方多次爆发冲突,这还牵扯到了明朝。

朝鲜一方以边境不安为由,在鸭绿江附近新设一郡,这就引起了明朝辽东将领的不满。此后,朝鲜多次声称要征讨建州女真,并且也付诸了行动。

尽管朝鲜每次出征前,都给明廷打了招呼,但明朝对于朝鲜的“正义战争”还是颇有微词。但是,明朝对于建州女真的“放纵”又使得朝鲜不得不做出回应,双方的间隙由此而生。

而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建州女真强大,双方的军事合作才愈加频繁。可殊不知,为时已晚!

结语

从周边形势和国内环境来看,明朝的经济和国力在永乐年间被消耗,而北方的蒙古又虎视眈眈。所以,为了国内的发展,明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紧缩的外交政策。

而较皇帝性格来看,朱高炽、朱瞻基都较朱元璋、朱棣更为保守。而朱瞻基甚至在宣德三年仿照朱元璋写了《帝训》,其间表达了他保守的外交策略,并且也贯穿他的整个执政生涯。

文章图片11

客观来讲,明朝的外交紧缩政策确实对明朝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也以“不征、不干涉”换来了边境的和平。但是,这些都是相对的,对于“不征之国”是如此,那其他国家或者部落呢?明朝外交的保守,确确实实引发了蒙古的不断侵扰,也让建州女真“野蛮发展”,从长远来看,对东北军事的影响又是消极的。

参考资料:

《论宣德至弘治时期》、《明初中越关系》、《明朝前期对外关系的构建》、《明朝与朝鲜》、《安南国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