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就自我的两点思考:反求诸己的终身学习与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

 外滩商学院 2021-11-10


《苦练内功,协同进化》系列第二篇
“ 反求诸己的终身学习与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

再谈:修炼个人与组织内功

个人:终身学习,躬身入局
组织:打造学习型组织,开展项目化协同



文 | 张楠

编辑 | 高盼   配图 |来源网络

前言

春节复工的第一周,疫情在中国正严重蔓延和全国上下动员抗击疫情时刻,我写了《苦练内功,协同进化》系列主题第一篇文章 “2020年将是过去10年和未来10年最困难的一年!”。文章发出后得到了不少朋友的积极反馈,没想到后来断续还有好友会把文章转载给我,和我聊疫情、聊写作、聊感受。文以载道、亦可识人,非常高兴能通过官微推文的方式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在职场生涯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方法。

在《苦练内功,协同进化》首篇里有提到,这个主题的内容我会连写三篇,除了对2020年初疫情带来的影响判断,还会将我个人对自我修炼、组织修炼的一些浅见与诸君分享。为了内容的分享更加系统和逻辑化,后面两文做了调整,而本次将深入介绍我对“自我成就与修炼”的两点思考,共勉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一切从“自我认知”开始谈起!

每个人从小就接触过“人生终极灵魂拷问三连”: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其实就是人作为个体的“自我洞察和反思”,个人需要问自己,组织更需要时刻去了解。可能现在就门卫大叔们会原话不动地、明目张胆地这么问了,大家都变着花样来。个人的话可能在睡前被窝里嘀咕问几句,组织就通过文化建设、战略梳理等不断地探索求证和潜移默化地塑造。

而不管怎样,这灵魂拷问三连我们是始终逃不掉。对于我个人来说,思来想去,年龄渐长后才明白:“我是谁、从哪里来”其实就是“定位”,“到哪里去”其实就是“目标”。而对定位和目标的不断深入思考,就是“自我认知”的不断修炼。


而在这个认知思考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做到反求诸己,则必有所得。反求诸己这个词最近很火,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时,耿爽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隔空对美国来了一个灵魂拷问。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人需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才有持续进步的可能。人的天性使然让大多数人总爱“行有不得,则归罪其外”,但事实上,我们最能控制和最需要控制是我们本身,“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世界,那我们就改变世界观!”。当我们懂得“反求诸己”,本文的核心思想才会真正的起到作用。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ABC理论,它使人明白万事万物的“现实状况”不过是我 “万千信念”所结的果,道理也是一样,我们是万事万物的因,所以只有我们发生变化,所有的一切才会随之变化。懂得持续反求诸己,行动的巨人才更显得伟岸。

ABC理论模型

没有反求诸己,便没有真正的终身学习和持续精进。所谓的终身学习,便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持续行动、不断更新、反求诸己是我以下所分享的关于“成就自我的两点思考”的大前提,也是实现持续成就的重要基础!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所曰:“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反求诸己的终身学习”
——成就自我的第一点思考

“成就自我”是每个人最关心的事,不管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物我两忘的“达人成人”在现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人是从“无条件的爱”的意识中成长而来,而又不断面对生活“有条件的爱”的折磨,所以卡耐基《人性的弱点》赤裸的道出了人“自利”的一面,又教给了我们“控制自己,理解他人”的高情商表现,“对待他人、多赞美之”正是基于人的成就心理。

希尔提曾说“当你心灵全然寂静的时候,不妨自问’我真正盼望的是什么?’然后老老实实地回答”(《寻找生之乐园》),这里的“到哪里去?”就是你长期的“成就目标”;你喜欢尝一口美食、看一眼风景、得到片刻的一种欢欣,这就是你短期的“成就目标”。

既然“成就自我”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能够“成就自我”则是一件光荣的事。而在成就的道路上,我们的挑战有哪些呢?

第一点就是要做到“反求诸己的终身学习”,反求诸己的要义在于“洞察外界、批判内心”,而终身学习便是积极主动、持续更新。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到“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国际教育行业对“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也有非常多专业的解读和指导,这里不再赘述。不过要说明的是,“终身学习”不同于“终生学习”,我们不应该把学习这件事放在概念上一生的维度,而要深刻明白:学习是自身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生命状态。

如何让生命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呢?网络上有句玩笑说,“人不喜欢吃学习的苦是因为生活的苦你躺着就来了,而学习的苦你得主动去吃”,说的简浅又深刻。是啊,保持更新需要勇气、需要主动,能做到已是不易,而如果能一以贯之、让自我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放下己见偏执、放下骄傲与偏见,对求知、对做事、对做人、对共处,学之、思之、习之、知之,那时间与世界的赞礼自然会给到这些人!

如何保持勇气和主动、习惯性的进行“反求诸己的终身学习”?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与您分享。
 
①认知圈层

我可能受到别人操纵。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Maybe i'm being Set up for something. You ever think About that, marlon? Likeyour whole life has been building Towards something?
——《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相信很多人看过,楚门最终走出了被人为营造的录影棚,离开了“楚门的世界”,但难道他不也正踏入另一个“楚门的世界”吗?那我们为他欢呼的是什么呢?是选择、是主动、是去探索……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在“楚门的世界”,而清楚地认识它并利用它,这就是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认知圈层”。认知圈层由两个经典理论组成,一是舒适圈理论,一个是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理论,另外同步对应了人的“三脑结构分布”。
 认知圈层和三脑分布图

舒适圈我们都很了解,而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简单概述为:“本我”是完全潜意识的欲望,“超我”是部分有意识的道德审判,“自我”是大多有意识的行为决定。

人在每个圈层的状态都受到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影响,而成为“持续性终身学习”的个体,其实就是自我不断控制本我、驱动超我,跳出舒适圈、突破恐惧圈来到学习圈(成长圈)。

在这个过程中,超我和本我会做出影响,超我与本我也会被不同程度的强化,而自我的认知便会发生改变。

实际上,人受困于认知圈层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这完完全全因为人的“三脑”工作机制:作为脑干的爬行脑最是强大但又最低级,强大在于年龄摆在那里有2.5亿年之久,低级在于它是本能的本能,控制生命的机能和最本能的“前进”和“后退”;其次是哺乳动物共有的情绪脑,控制感性。唯有皮质层这个“视觉脑”,才能理性做出选择,帮助我们克服恐惧、建立目标、不断强迫我们走出舒适圈、跳过恐惧圈、进行学习成长。

只有了解才能有效利用,人性是反不了的,而只能去强化或弱化。我们需要做的是训练好8%新脑,安抚好92%旧脑,以科学思考和终极信仰抑制人性的“恶”、强化人性的“善”,不断对“认知圈”进行改造,扩大和更新我们的控制圈和影响圈。

②成就公式

如果说什么认知对我的影响最大并将持续影响我的生命,那“成就公式”必将是位列第一,在2019年底我写下了这个公式:

成功=能力*魅力-干扰

=f(思维模式[内修],表达影响[外放],时间效率[积累])*魅力-f(欲,愚,惧,惰)


在2020年元旦,我特地PO了一篇动态,我把这个公式称作为“人生的秘钥”!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个公式虽不是经过特别研究而完美无缺,但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一个通向“成就自我”的参考认知。


人与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成就大小?是财富吗?是家庭吗?是工作吗?是外貌吗?当你深刻思考和认识这个公式之后,你会明白其实上面所说的都不是!人与人其实最根本的差异是你的思维模式、你的表达影响和你的时间效率。

思维模式是基于过往而产生的你对你所接触、所看到、所想到的一切的一种认知和思考方式。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你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你是远见的还是短视的?你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你是行动派的还是思考派的?你是目标导向的还是问题导向的?你是全局思维的还是局限思维的?你是成长型思维的还是固化思维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思维模式在作怪。

表达影响是检验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多大程度上能够向外传达出去,时间效率则决定着你怎么把握时间、你到底能把思维模式修炼到什么水平以及通过表达影响外界程度的有多大。


思维模式、表达影响和时间效率才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也是人与人最大的差异。值得庆幸的是,这三点我们都是可以控制的,但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我们对于“成就自我”的态度。伟大的人,关注终极目标,持续开放进化。而平凡的人,信念永远被即刻的现实所影响,即不能控制自我,也不能理解他人。

对于修炼和提高个人的思维模式、表达影响和时间效率三个特质,我特别推荐《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七习惯”非常好地让我们认识到人从“依赖”到“独立”继而到“互赖”的阶段,以及人需要从“个人成功”走向“公众成功”以及通过“不断更新”走向持续成功的理念。

你会发现7个习惯其实是丰富版的“思维模式、表达影响和时间效率”三差异阐述。其实,你只需要记住思维模式是你的内核,表达影响是你的外显,而时间效率重要性则是因为你把时间放在什么事情上,你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模型

对于魅力的内含这里我不扩展,而对于“干扰认知”则源自我很早听到的一个观点——当一个人永远被“欲,愚,惧,惰”所困,他也就成了一个“囚”。


当我们戒惰、戒惧、戒欲、戒愚,持续自省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外的沟通表达和平常的时间效率,开放心态地不断更新、持续学习,你的魅力和能力将不断提升,这时你就已经成就了自我!
 
③学习金字塔

相比持续更新所需要的主动性和勇气给我们的挑战,让大多数人更加沮丧的是“白学的感觉”!“学习金字塔”则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怎么学习才更有效果。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一个关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实验后提出的一个理论。实验证明了不同学习方式会使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记住不同量的内容,个体唯有保持主动学习的心态,才能真正有效将所学习的知识理论、思想方法变成自己的东西。当我明白这个道理时,我也终于理解了“登上舞台,便是你最大的收获”这句话。

“学习金字塔”模型

当然,实际上的学习转化过程比理论研究情况的挑战大的多。我们不仅要积极主动、更加求知、敏锐洞察,提升和修炼思维模式,更要付诸实践、表达出来,不断修正和强化完善。对于一个有价值的学习知识,一定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想比和你懂得同样多的人更加厉害,你只需要比他更多的表达即可,这个“他”也是你本人。

“If you thinkeducation is expensive,try ignorance! 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


 “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
——成就自我的第二点思考

在第一篇推文中,我有提到一句话“用长期主义对冲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躬身入局、奋不顾身”,什么是躬身入局?什么又是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呢?

如果“反求诸己的终身学习”最核心的是为了启迪智慧的“悟道”,那“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则是成人达己的“修行”。如何去理解“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这一概念,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的“老板观”!

我们常说“见贤思齐贤”,而我是常“见老板自省也”。在一次和朋友沟通时我明白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对他人言语的态度并不是因为他所说话的内容,而是在于他说话时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听一些企业家说话时,我就会习惯性的“自省”,为什么呢?

我后来分析了三点原因,一是因为企业家有“成就背书”,职场人士皆能明白商业之难,他们做了上十亿百亿的生意,在潜意识里我认为他的分享是可信的、值得学习的,二是因为大多企业家确实在分享时总能直击事物的本质,并且一致性地表现出真实、坚定、自信的状态,怎么不让人佩服呢?三是自我关注点的原因,因为我常常关注人成就的特质,自然会在听到这些老板分享过往经验、认知和思路时,会反求诸己地思考其他人与之的差异。

企业老板们(创一代)确实不同于职场经理人!你在他们身上所发现的普遍成功特质——“自信、真实、自制、执着”——绝对是“个人成就”所需要的核心特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家的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

躬身入局者是入局做事的人,是脚踏实地的人,是虽可“旁观者清”但仍愿作“当局者”并奋不顾身践行的人。当其躬身入局,则一心一往无前、只求破局而出。在职场、在生活中,有多少人享受于片刻的欢愉、摇摆于墙头的利弊、庆幸于莫名的掌声、沉迷在意淫的通达,但躬身入局者于局中“以中有足乐”,不在意局外所有的风雨流言。

所以我对躬身入局者抱有绝对的敬意,对生活与职场中务实做事的人抱有绝对的敬意!

躬身入局的人是可贵的,而能够做到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者则显得不凡。


记得几年前和一个朋友讨论关于“真实”和“真诚”到底我们更需要修炼哪个这个问题。起初我说要“真实”,被朋友建议要做到“真诚”而不是仅仅“真实”。时间久远,只记得大概,但当时确实被说服了,说到是要学习“表现的真诚”。

“表现的真诚!”,多么冠冕堂皇的智慧说法,很多假的、错的、虚的东西我们改变不了,而又为了人际的关系、商业的目的,所以只好不断地修炼,以期有真诚的表现,让别人有真诚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做法,很可能让自己持续偏离“正确”。这里我要说的不是真诚有问题,而是真诚无需刻意表现和练习,真实才需要。

真诚和真实的区别在哪里呢?后来我明白,真诚是一种道德律令,而真实是一种科学精神。我们在人生修炼的征途中,首先做完美的德行,其次是求真求实的探索。德行的修炼在于对真善美的热爱,是人之为人所必须的,而求真求实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能力,所以对于“真实”我们要展示,洞察真实的能力我们要不断的修炼。


求真即求是,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求实则是在把握的规律性认知指导下,去躬身入局,不是说大话、空话、假话,而是做顺应自然的事、力所能及的事、修炼心智的事。

如果说有什么好的理念针对“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来分享,我想特别与诸君的是两个内容。

①第一性原理

 “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元命题。它不能被删除,也不能被违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一性原理”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在近些年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等人的访谈中被再次提起并热火了起来。对“第一性原理”的认识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在求真求实的路上向前迈一大步。

当我们不断训练“第一性原理”思考法,其实就是在养成“根因思维”,这时我们所洞察抽象事物“敏感度”的能力将不断提升。而获得“第一性原理”思考法的方式有两种:

1. 由内而外的训练,通过思维的驱动,永不满足于简单解释;

2. 由外向内的训练,通过工具、学科的启示,借鉴自然界的隐喻,把握“第一性原理”。

另外对“第一性原理”三个特性的说明是:

1. “第一性原理”针对的是“具体情境的具体系统”,它不是孤立的事物,也不能抛开情景讨论。【它是存在于一个系统的。】

2. 它无法通过运气或者所谓天赋获得,所有人都必须经历“长期观察、实践、思考”才能洞察获得。【因为这个系统是人为设定的,所以“第一性原理”是智慧的产物。】

3. 第一性原理虽然具有稳定性,但不是“真理”。

②罗素的两点建议

在1959年,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接受过BBC 的一个访谈时,当被问到“在一千年后被人看见这段采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时,罗素提到了两点建议,“其一关乎智慧,其二关乎道德”。关乎智慧,罗素提到的正是求真求实;关乎道德,罗素则说到“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

罗素的访谈视频

行文至此,想起我认识的季老师常在培训结束时在PPT最后一页放的一句话——“道可顿悟,术须渐修” ,不管是对反求诸己的学习思考还是对求真求实的行动思考,明白道理可能是须臾之间,付出行动则要持之以恒。我们坚信,没有完成不了的马拉松,只有不愿迈开步子的脑袋。

其实,求真求实的躬身入局本就是最高明的学习,反求诸己的终身学习则是最正确的入局。


当你活动于人事物中不断感受,某一刻有了心灵的召唤,吹响了前行的号角,只要您愿以善为基,以道为法,以信为终,持续前行,寻找完备的底层、科学的方法、终极的目标,必定成就自我!

写在最后



2020年,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可以大胆想象几十年后当我们回首过往,谈起共同亲身经历的全球性事件,2020年的抗疫战役经历可能会是很多人在脑海里首先浮出的大事件。而你我,也将在2020年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并开启一些新生活。

希望在这个年岁里,我们真的不仅仅是懂得一些道理,而且也开始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外滩商学院立


RECOMM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