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邬奇峰:用思维模型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外滩商学院 2021-11-10

我有过三段的职业经历:第一份工作是在四大之一的普华永道,做了四年的税务咨询;其后我在互联网领域创业过三次,其中两家公司被大公司收购了;从互联网公司出来以后,我转型成为一名职业培训师。

在我进入培训行业以后,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行业。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行业,几年间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讲师,每次去企业培训也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学员。于是我经常在考虑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很优秀的?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很厉害的?是什么让一个人从优秀变得卓越的?

一天,我读到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故事。有一次,他们应邀要到同一所大学做演讲,期间有学生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会如此的成功?

这两个人并没有回答要努力、要自律等等,也没有说“风来了猪都会飞”这样的话。他们不约而同的回答了四个字——终身学习,英文就是lifetime learning。

他们认为不断的学习、终身的学习才是让一个人变得很厉害、变的很优秀的根本原因;也是终身学习,让一个人从优秀走向卓越!

学习不能改变你的起点,但是可以改变你的终点。看书是学习,参加培训也是学习,请高人指点同样是学习。从2016年开始,我们有了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网课。

相信不少人在网上买过网课,除了它便宜、便捷之外,我们买网课的根本的原因,是想缓解我们在知识上的焦虑感。

然而,很多次我问学员:你们听了那么多网课,知识上的焦虑感缓解了吗?

结果出乎意料,99%的人说没有!甚至很多人说,我现在比以前更焦虑了!

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不停的听网课、学网课,只是一个“输入”的过程。一味的输入,就如同一个不停的吃东西,胡吃海喝的结果只能是消化不良。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说:比学习更重要的是思考。

学习的第二步是思考。通过反思,把所学习的内容和旧知进行嫁接,形成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学习而不思考就等于没有学习。

只有前面两步还不够,学习还需要第三步:输出。

纯粹的输入和思考是不产生价值的,只有通过输出,你才会知道所学的东西能否为我所用,能否创造价值。

比如,我们培训师通过传播知识和技能,给社会创造价值;给社会创造价值,我自己才会有价值。

所以,高效学习有三个关键步骤:输入——思考——输出,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

“输入-思考-输出”是我们在学习方面一个思维模型。掌握了这个思维模型,相信很多人能够改变自己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个思维模型也是“费曼学习法“的理论基础。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一生都在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

在培训中,我会建立各种好用的思维模型来帮助学员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效果。

思维模型为什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呢?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的最大的敌人是遗忘。如何能让学员在学习的时候不容易遗忘,能牢牢的记住知识点呢?

打一个比方,往一个水杯里倒水,倒满了以后,水就会溢出来。学习也是如此,当我们记忆的知识太多了,而脑容量又有限,就会容易遗忘。那么有什么办法水倒杯子以后,满了以后还能够装入更多的水而不溢出来呢?

答案是:可以在这个杯子里面放入一个海绵,因为海绵有吸水的特性,所以可以装入更多的水而不溢出来。设想一下,如果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海绵,而是一个超级海绵体,所谓超级海绵体就是它可以吸收无穷无尽的水,那也就意味着说我们往这个杯子里面倒入很多的水,它也不会溢出来。

如果我们大脑里面有这样一个超级海绵体,是不是意味着说我们可以记住很多的知识,而不会遗忘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超级海绵体是思维模型。

举例来说,相信很多朋友都读过《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七个习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人成功,有三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第二个层面是团队的成功,分别是知彼解己,双赢思维和综合统效,最后一个习惯:不断更新。

我曾经也讲过这门课,当时我想把这本书的每个知识点照搬书本来讲,结果讲不通、讲不顺。后来我把这个模型理解通透,然后在每个模块下面加入自己的案例,这样就讲顺了、讲通了。

利用思维模型来学习,很容易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超级海绵体在你大脑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当发现思维模型有这样神奇的效果之后,于是我在讲授《超级演讲》这门课的时候,也总结了一个思维模型。

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稳心态:演讲中如何掌控紧张;

第二,搭结构:演讲中如何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第三,会演绎:演讲中如何修炼声音和肢体语言;

第四,讲故事:演讲中如何讲出一个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

第五,重呈现:演讲中如何在舞台上完美的呈现自己,做到人场合一。

这个思维模型也是我的版权课《超级演讲》的核心模型,它涵盖了演讲修炼的各个环节。

在每一个模块中,我也力图让知识点“模型化”。

演讲中讲故事是必备技能,会讲故事就会演讲。如何讲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呢?同样也可以应用思维模型。

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脍炙人口的街头故事,还是吸金无数的影片佳作,亦或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仔细推敲,都会发现故事的叙事结构都遵循了一定的结构,而这一结构,也已经被诸多好莱坞编剧用的熟稔于心,称之为“英雄之旅”模型。

英雄之旅的故事结构一共分为12个部分:平凡的世界、挑战来临、拒绝挑战、迎接导师、牛刀初试、新的信息、再次挑战、严峻考验、获得奖励、回去的路、复活重生、满载而归。

好莱坞80%的电影都是按照“英雄之旅”模型来打造的,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蜘蛛侠、超人、蝙蝠侠、阿凡达、功夫熊猫等,甚至金庸武侠故事都逃不开英雄之旅的故事结构 。

所以当你为讲一个好故事而一头雾水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个思维模型。这样,在演讲中每个人都可以打造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谱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

此外,在我的演讲课中还会用到黄金三点、PREP、“过去-现在-未来”等等一些列的思维模型,让学员迅速掌握知识点、提升演讲能力。

以这种方式授课,学员可以短时间掌握课程内容,并且在台下进行刻意练习也可以更有针对性。

以同样的思路,我开发了一门在世界500强企业很受欢迎的课程——《结构化思维与高效工作汇报》。

美国作家马克·麦考梅克就曾说过:“对于领导而言,谁能很好地汇报工作,谁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谁不好好汇报工作,谁就没有努力工作。”

的确,在职场里,要想升职加薪,不但要干的好,还要汇报得精彩。工作就像一场足球比赛。无论你在前场的盘带、过人多么精彩 ,如果不进球,都是白搭,而工作汇报就是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

领导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员工只需要面对一个领导,领导却要面对好多个员工。如果不抓住工作汇报的机会好好展现自己,那领导就永远不可能看到你的成果。而做好工作汇报,是普通人可以自己掌控的最迅速、最实用、见效最快的职场崛起路径。

然而,在职场中很多人害怕向领导汇报;很多人的工作汇报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不知所云,凡此种种也让领导们的头疼不已。

其实,工作汇报也有模型可寻,掌握正确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

这个高效工作汇报的背后逻辑就是麦肯锡公司提出的“金字塔模型”,利用这个模型以及背后的四大原则:结论先行、上下对应、分类清楚和排序逻辑,任何人都能在30秒里把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说清楚。在麦肯锡内部,把它称为 “30秒电梯理论”。

有了这个表达的思维模型,就能让你每一次汇报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

其实,每个领域都有前人总结的经典的思维模型,比如:

管理领域要用到SWOT,PDCA、SMART、5Why模型等

课程设计要用到2W1H模型

营销要用到FABE、AIDA、4P、3C等模型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来分享这些思维模型,能迅速让学员的思维和认知提升一个纬度。

我也鼓励学员多积累和总结好用的、经典的思维模型,让你在职场上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变的很厉害都有自己人生的思维模型。

贝索斯,亚马逊的创始人,一度是全球首富。他说过一句话:很多人问我未来10年有什么是变化的,但是从来没有人问我未来10年有什么是不变的,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对于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他认为亚马逊就有三个不变,第一是客户永远希望价格越来越低,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第二是客户永远希望配送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第三是客户永远希望商品的选择越来越多,这一点也是从来不会变的。

那正是基于这三个不变,贝索斯曾经做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引入第三方商家到亚马逊平台。当时很多人反对,但他坚持,最后证明他是对的,后来京东也模仿亚马逊,引入第三方商家。

所以,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面,我们抓住一些不变的东西帮助我们做决定,我们会走得更加的坚定。而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型。

受此启发,我也总结了一个让自己走的更坚定的思维模型:

第一思维

人与人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区别,是认知的区别。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认知是让自己更优秀、更厉害的不二法门。

思维一变,你的世界为之一变。改变思维的最好方式,就是思维模型。

第二利他

我问过一个从事培训10年的讲师,我说你一门课都讲了几百遍了,你为什么还这么有激情?他说我每次看到学员很有收获,我就特别的满足,特别有成就感,这其实就是一种利他。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成就他人,就会有更多人来成就你。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赚钱的行业,但是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比教育培训行业,去改变别人的生命,进化别人的生命来得更加有价值,更有意义。

第三专注

也许这个世界上有些天才,他们做什么都很成功,比如说马斯克,做paypal成功了,做特斯拉也成功了,发射火箭也成功了。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唯有专注只做一件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很多人取得成功并非他们有多聪明,只是因为他们一条路走到很彻底,刘翔只跑步,姚明只打篮球,朗朗只弹钢琴。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张A4纸反复的对折33次,这当然很难做到。但是你可以猜猜看最后的厚度是多少?答案是5000公里,相当于从中国北京到泰国曼谷的距离,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对吗?

这张纸对折的时候,前面的变化会很小,一旦达到了一个临界点,27次左右,变化就会非常快,以至于在第33次的时候能够达到5000公里。这个简单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厚积薄发,量变引起质变。这条曲线,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曲线,我们每个人的成功曲线。

有人统计过NBA球员的薪酬,发现他们的排名和他们的薪酬也是这样一条曲线:排名越高的球星,报酬也越高。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一样技能的时候,比如说篮球、钢琴或演讲,它其实是一条S的曲线,刚开始是缓慢的起步期,接着我们进入快速的提升期,最后进入辉煌期。

然而在这三个阶段,从起步期到快速提升期,有80%的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在提升期到辉煌期又有80%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也就是说最后进入辉煌期的,只有4%的人,极少数的人达到这个阶段。

把这两个曲线叠加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只有那4%的少数人,最后享受到了丰厚的回报,而绝大多数人只是在缓慢的起步期挣扎。在这个阶段有两个特点,第一,人很多;第二,回报很低,大量的人在做残酷的价格竞争。

所以,这条曲线反映了这样一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做任何事情一定不要浅尝辄止,唯有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条路走到黑、头脑简单往前冲,才能享受到最后的胜利果实。这种思维,我把它总结为长线思维模型。

六年前,当我转型成为培训师的时候,我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此后余生我要做10000万场培训,到今天我已经做了1076场。

入行6年来,每年我的课量都在不断攀升,从最初的一年几十天到现在每年近200天,进步还算比较快。并非我比别的老师优秀,因为我只专注讲授好、迭代好这三门课:《超级演讲》《绝对成交》《无敌谈判》。

任何领域我们要相信: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只有专业才能成为专家,只有专家才能成为赢家。

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说,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掌握思维模型的多少。

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要成为行业的高手,都需要掌握一系列思维模型,能让你迅速拉开和其他人的距离。

当我们把这些思维模型植入到我们的头脑里,并让它们成为我们随时可用的法宝的时候,你就会比同龄人更加有效率,你离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就不远了。


RECOMM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