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化常识之姓氏称谓(一)

 谢老师工作室 2021-11-10

导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的载体,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随着时间的变迁,文字的形态、含义及表达方式也随之改变,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巨大差别,导致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出现了很多障碍。

    一尘老师为朋友们搜集整理了这一文言文常识文章,借此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文言文中的姓氏和称谓


    名字是一个人最直观的符号,自我们出生到死亡,名字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正如我们现在网络上的昵称、外号一样,古人对自己和别人也会给自己起“别称”,并且一个人还可以拥有许多称谓,这是十分常见的。

    在学习文言文时,理清人名称谓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领略古人的姓氏称谓道道吧。


一、以姓氏相称


    在古代,姓和氏的起源不同、用法不同、变化不同。一种说法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起源于父系血缘关系;在古代,姓代表血缘关系,并用来区别婚姻,氏则是用来区分身份的高低贵贱;且“姓”是固定不变的,“氏”却是时常变化。另一种说法是,“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而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姓和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而言,贵族有姓氏,平民却没有。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则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代则统称为“姓”,上自天子下及庶人均有姓。随着时代变迁和民族的融合,姓也衍生出复姓,例如常见的长孙、慕容、欧阳、宇文、尉迟等。直至宋代,《百家姓》出现后,中国人的姓氏才逐渐固定了下来。


二、以名字相称


    古人的“姓”和“氏”不同,他们的“名”和“字”也是不同的。古人有名更有字,一般来说,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在二十岁举行成人礼即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左右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意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就有“平坦、宽阔”之义;有的则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愈”是向前、超过之义,和“退之”意义相反。

    (一)称名

    在文言文中,名一般用作自称、谦称、卑称,或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而平辈之间一般不会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请看下面的一些例句:

  • 用作自称或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 用于介绍或作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称呼厌恶、轻视之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谗于后。(——《指南录后序》)

    (二)称字

    取字是为了方便他人称呼。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后人对前人称字也有礼貌和尊重的含义,平辈之间也可以彼此称字以示礼貌。古代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

    如下面的例句: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送东阳马生序》)

    古文中,姓氏和称谓的讲究还有很多,后面一尘老师会继续分享,请持续关注后续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