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姥爷(上)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1-11-10

本文作者:包鹏飞


午休时分,又一次在梦中见到了姥爷,只见茂盛的田野中有一颗枝叶繁茂的大树,拨开倒垂层叠的树枝,居然发现土地里插着一张姥爷的巨幅照片。看着照片上姥爷亲切的面孔,熟悉的动作,我不禁潸然泪下。正准备从地上拔出照片带回珍藏,窗外突然响起的电锯声惊醒了我的梦,才发现泪水早已打湿枕巾我仔细回忆了刚才的那个梦境,姥爷的神情依然那么清晰,仿佛在脑海中深深地刻了下去来明天就是姥爷离开我们的第100天了。

作者的姥爷

在这100天里,姥爷生前的音容笑貌不时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做核酸排队时看到前排老人不禁会想起他;走在家乡的街道上仿佛看到他又骑着那辆28大杠游走在中旗的大街小巷;自己独处时,不经意间会叫几声“姥爷”,回味着有姥爷的时光。可惜我再也没有姥爷……

苦难童年打不垮对未来的憧憬

说姥爷命苦实在不为过。姥爷出生不久后,他的父亲就被国民党征去做了大头兵,国民党战败后随着部队一同退守台湾,从此杳无音信。姥爷和他的弟弟也就从来没有见过亲生父亲,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实在难以维持生计,他的母亲经人介绍后改嫁到了二道沟村,弟弟也随之改姓为孟。而姥爷始终坚守着亲生父亲的乔姓,盼望有一天父亲能回家与他们母子相认。

谁曾想到,姥爷翘首盼来的不是父亲,而是生活的艰难对他无情的打压。在那个讲究家庭成分的年代有一位国民党的父亲是极不光荣的,在村里会处处受到同龄人的排挤与旁人的冷眼。回到家后,看着自己众多的同母异父的兄妹们,作为家里唯一外姓的孩子,他当然也感受不到多少家庭的温暖。饥饿与寒冷,无助与孤单,和姥爷幼时的成长如影随形,也渐渐的让他养成了沉默寡言,软弱好欺的性格。虽然缺衣少食,但让姥爷欣慰的是这个世界上起码还有她的母亲能带给他一丝亲情的温暖。可好景不长,由于家里吃饭人口众多,条件有限,他这个外姓人当之无愧成了被排挤的对象,虽然她的母亲也不舍,但为了活下去也只能让姥爷跟随他的姥爷去生活。

虽然生活艰难,但姥爷天资聪颖,热衷学习文化知识,那时姥爷的姥爷条件尚可,就将姥爷送到了村里的学校读书。在学校里他学习的天赋很快展现了出来,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但有一年,到了新学期报道的日子,老师却迟迟不见姥爷来报道,老师便去家找姥爷问他为什么不来报道。一问才知家里拿不出开学的五毛学费,准备要辍学了。老师一听随即从口袋掏出五毛,让姥爷第二天去学校报道,姥爷得以重返他心爱的学堂。

那时姥爷恰巧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他和来自北京的知识青年由于受人鼓动写了一份“大字报”署名后贴在了政府大院口。几天后红卫兵便将姥爷和知识青年抓了起来,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开始对姥爷批斗,瘦小的姥爷戴上了比自己还高的纸帽子,脖子被拴上了绳子游街示众,男女老少随便殴打,看到水坑便把姥爷推了进去……从此以后姥爷的生活更是充满了坎坷与荆棘。但姥爷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对书本的阅读,对知识的汲取。虽然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但姥爷的才华全村人有目共睹,直到几年后“文化大革命”结束,一位从北京来的领导听说了姥爷经历,经过调查询问后才得知姥爷也是被人陷害,并不是真正的“反革命”,最终姥爷和北京知识青年得以平反,恢复正常身份。

姥爷给作者的勉励

艰难日子压不倒对幸福的追求

一转眼,姥爷到了该工作的年纪。由于姥爷文化水平高,还写得一手好字,就被分配到了科镇的北完小(现在的民族小学)当老师。姥爷丰富的生活经历,充足的知识储备,不久就让他成为了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有一次他给学校出板报,恰巧一位解放军官到学校参观,看到黑板上行云流水的字迹便被深深吸引了,经过打听他主动找到姥爷,看到姥爷一表人才,问姥爷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部队发展,前途肯定要比学校好很多,姥爷听后顿时燃起了希望,即刻回家准备同家人商量后就参军入伍。

他的想法被母亲和姥爷听到后不约而同拒绝了,在他们看来,姥爷刚开始工作,好不容易可以补贴家用了,这时让他去部队无疑是丢了摇钱树,这是坚决不可能的。姥爷也意识到了他们的顾虑,不管怎样,长辈的话还是要听,姥爷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眼看自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家里的境况是不可能为他考虑婚姻大事的,他也只能靠自己,可当老师每个月收入微薄,补贴家用后更是入不敷出,那个年代工人的工资是最高的,于是姥爷萌生了当工人的想法。经过多方打听,得知镇上新建的石棉厂还在招人,姥爷便顺利去了石棉厂成为了一名工人,在他认为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这却为他日后得病埋下了祸根。

成为工人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姥爷终于能在生活过的二道沟村挺直腰板了。村民看到姥爷虽然从小苦难,但还是很有出息,便主动给他介绍起了对象,同村的姥姥作为一家八个孩子的老大被介绍给了姥爷。彼时的姥姥早已承担起了家里照顾弟弟妹妹们的重担,做饭、割地、喂猪、担水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一听姥爷是工人,以后可以到镇上生活,姥姥欣然同意这门亲事。

在现在看来,你情我愿的事一定能成功,可姥姥的父亲却狮子大开口,向姥爷索要彩礼钱六百元和一件羊皮袄。虽然姥爷当上了工人,但每个月只有十几块钱工钱,这对姥爷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姥姥问姥爷能不能向石棉厂预支,以后再同姥爷还债。姥爷便报了试一试的心态到了石棉厂的会计室,由于姥爷口碑好,人品信得过,说明来意后会计便欣然同意提前预支工资,姥爷也摆脱了打光棍的命运。

姥爷给作者的勉励

和姥姥结婚后,姥姥作为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家里家外收拾得井井有条,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也还算幸福,姥爷也终于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结婚后几年我妈、舅舅、二姨陆续出生,姥爷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便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学习的特点,利用厂里废旧机械研究起了三四轮车、铲车维修。平时除了工作收入还能在外揽些私活补贴家用,姥姥由于不识字,只能作为全职家庭妇女在家照顾孩子,养养鸡兔换些零钱。等三个孩子陆续上学后,家里的开销更大了,姥爷一个月37.8元的工资让这个家的生活捉襟见肘。好在姥姥、姥爷一致认为再穷都不能穷教育,只要孩子们愿意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读书,从此以后姥姥和姥爷能省则省,一年都头都舍不得换一件衣服,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发挥得淋漓精致。

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姥爷却一直很乐观,业余时间还自学了写毛笔字、拉二胡。热心肠的他过年时就为街坊领居免费写对联,眼看邻居家的过年午饭都要做好了,可姥爷还在研磨,裁纸为大家写字。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吃完年夜饭,姥爷便把他心爱的二胡拿出来,在炕上坐个小板凳,咿咿呀呀地为家人表演他的拿手曲目,姥姥和孩子们则是他的忠实观众,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岁末新春。后来,姥爷所在的石棉厂倒闭了,姥爷虽然下岗了,好在有技艺傍身,开过修理铺,摆过修自行车摊,家里的生活也终于吃喝不愁了。

(未完待续)


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95年9月生于察右中旗科布尔镇,现就职于中国石油,任助理工程师。

【本期幕后】

策划:敏敏

编辑:王丹

校对:敏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