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二十二)

 新用户6303bXRU 2021-11-10

(紧接上期)

        除了主要军事力量掌握在宗族子弟或亲戚手里不容他人染指以外,曹操对人才的使用做到了“唯才是举”,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靠出色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吸引人才。

        特别是起兵之初,许多人才都汇聚到势力最强实力最大的袁绍那里,一直到官渡之战前,曹操阵营里的许多文武官员都和袁绍保持着联系,随时准备倒向袁绍。以当时的情势来看这也是人求自保的人之常情,曹操对此也表示理解,并未追究这些人。

        但也有独具慧眼的人才早就看出袁绍不足以成大事而弃袁投曹,其中最为优秀的有荀彧、郭嘉等,他们完全就是冲着曹操的人格魅力和潜在的争霸天下的能力而来的。不光有文臣,还有武将,如袁绍的大将朱灵,奉袁绍之命去增援曹操,任务完成后却不愿意回去了,自愿留下来跟随曹操。

        和曹操相比,袁绍的个人魅力和能力相差实在太远,早期集中在袁绍那里的人才多数投奔或投降了曹操,成为曹操倚重的人才。

        二、不以个人好恶妄杀人才。

        三国前期,大小军阀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受利益驱使而分分合合的现象屡见不鲜。今日的朋友成为明日的敌人,明日的朋友曾是昨天的敌人,其间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若率性而为的快意恩仇,势必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难成大事。这是江湖侠客的行为,不是一个优秀政治家的行为。曹操在面对个人好恶、个人恩怨时,总能从大局出发,为未来着想,体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胸襟和气度。

        刘备是曹操眼中唯一能与自己抗衡的英雄,郭嘉、程昱都建议杀掉刘备,但曹操没有采纳,其中的理由是害怕因此而失掉爱贤的美名,让本想来投奔的人才望而生畏。

        不听袁绍的指使去杀杨彪、梁绍、孔融,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魏种,是曹操举荐的孝廉,深得曹操的信任,在张邈、陈宫兖州叛乱时,曹操曾信誓旦旦地说只有魏种不会抛弃我,结果魏种抛弃了他向北逃跑了,使曹操颜面尽失,气得发誓就算魏种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抓住他重罚。等到真的抓住魏种后,曹操却亲自“释其缚而用之”,理由只有一个“唯其才也”。

        张绣,两降两叛,特别是第一次叛变导致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给曹操带来巨大的心理伤痛,但当张绣第二次投降时,曹操仍然接纳了他,并为自己过继给二弟曹彬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陈琳为袁绍作《为袁绍檄豫州文》,辱及曹操三代,抓获陈琳后,曹操只是口头埋怨了几句,并没打击报复,还任命陈琳为司空军师祭酒,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

        面对这些或将成为自己的对手、或是抛弃自己的亲信、甚或是害死自己亲人、爱将、辱骂过自己祖先的人,曹操都能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好恶和恩怨,仍然给予重任,确实显示出曹操超越个人意识的用人观。

        三、用人不疑。

        这是一个领导者最应该具备的品性和胸襟。用人最忌疑猜,既耗费自己大量的精力去关注、过问、甚至干涉下属,又阻碍和伤害了下属履行职责的过程和尽职尽责的积极性,还使得这个职务形同虚设,影响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曹操一旦委任于人,就很少疑猜。

        程昱,是曹操的重要谋臣,也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平定兖州叛乱中居功至伟。程昱本名程立,就是在这次力保三城之后,曹操为其改名为“昱”,深得曹操信任。程昱性格刚戾,得罪了很多人,就有人告其谋反,曹操采取的办法是赏赐程昱更多东西,表示对程昱的信任。

        国渊,大儒郑玄的弟子,任魏郡太守时,遭人诬陷,曹操下令捉拿其人,最终查找出了诬陷诽谤者。

        于禁,早从鲍信,后随曹操,跟曹操征张绣时,于败兵途中惩治趁火打劫的青州兵,曹操不但没偏听偏信先告状的青州兵,反而立即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蒋济,任扬州别驾时,有人诬告蒋济为当时发生的一件谋叛事件的主谋,曹操坚决不相信此事,对左将军于禁、沛相封仁等说:“蒋济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如果真是这样,我就不算是知人之人。这一定是造谣。”为表示对蒋济的信任,升迁其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对投降过来的文臣武将,曹操也是信任有加,从不轻易疑猜,如对贾诩、蒯越等文臣,对张辽、徐晃等武将。

        四、分功揽过,不吝褒奖。

        这是曹操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每逢大战后,曹操总是聚集文武官员论功行赏,并逐一说出,此为谁之功,此为谁之功,并坚持赏不逾时。如程昱守三城有功,即封东平相;于禁有功,即封益寿亭侯;蒋济有功,即封丞相主簿西曹属;荀彧有功,即封万岁亭侯,虽然荀彧极力推辞,仍坚持封赐。偶有失败,则总是自揽,明确说是自己的过错。

        不光对立功者有封赏,对其后人也有关照、奖挹。建安七年(202年)春,曹操下令对跟随其已吾起义以来死去的将士中,没有后代的,在亲戚中找人过继,授予土田,官给耕牛,安排教师教育。为死去的将士立庙,让后代能够祭祀先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春,曹操再次下令对将士进行褒奖,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针对不同情况免除死者家属赋税徭役。

        这些激励措施,都极大地调动了文臣武将包括士兵的积极性,形成战前踊跃献策,战斗中奋勇杀敌的良好氛围。

                             逆我者亡

        曹操吸引和使用人才的目的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唯才是举是手段,巩固统治才是目的,因此,在不利甚或危及自己统治时,曹操会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尽管这些人中有曾经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臣,充分显示出政治家残忍寡情的一面。特别是在扫平北方,政权稳固之后,对凡是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无论功臣还是名士,杀起来都是肆无忌惮。

        杀荀彧。

        这个前面已经讲过,此不赘述。

        杀崔琰。

        崔琰,字季珪,清河崔氏子弟,先从袁绍,曹操取冀州后归顺曹操。崔琰和其从弟崔林等崔氏家族子弟纷纷倒向曹操的行为,为曹操顺利迅速地稳定冀州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前面已经讲过清河崔氏和崔琰的一些事情,此不赘述。

        崔琰为曹丕师傅时对曹丕要求很严格。曹丕喜欢打猎,曹操征并州时以曹丕在邺留守,曹丕就经常戎装便服出去打猎,崔琰不假辞色极力劝阻。曹丕也只能接受,并希望崔琰继续监督自己。

        曹操为丞相后,先后任用崔琰为东、西曹掾属、征事,专门负责人才的录用、选拔、考核。曹操建立魏王国时为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曹操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疑不定,就下密函征求几位重臣的意见。

        既为密函,自当保密,有意见建议也应秘密呈报,只有崔琰公开回答说:“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上五官将(曹丕)仁孝聪明,宜承正统。”曹操对崔琰的公忠亮节非常感慨。

        之所以感慨,是因为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与崔琰有亲。而曹植之妻因为穿锦绣服饰被曹操看见赐死,崔琰就与曹操有私仇。崔琰不因私废公而为国举贤,确有公忠亮节之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师傅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人头地,特别是王者之师,一旦学生胜出,师傅即成为帝王之师,这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历代太傅、少傅偏私拥立自己的学生为帝之事,数不胜数。

        崔琰正直威严,不光群臣敬畏,就连曹操对他也有些忌惮。前面讲过曹操以崔琰假冒自己接受匈奴使者朝见的故事,匈奴使者凭气度认为曹操才是英雄。真人侧立,假冒者估计也底气不足心怀忐忑。

        崔琰被杀起因于他曾举荐给曹操的一个叫杨训的人。曹操为魏王后,此人写了一个表称赞曹操,受到一些人的讥讽,认为其轻浮虚伪,就是拍马屁。崔琰找杨训拿草稿来看,然后给杨训写信说,“看了这个表,觉得很好啊!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崔琰的本意是针对那些讥讽的人,认为那些人喜好指责而不遵循情理。估计崔琰因为正直,担任选拔人才的官员时得罪了不少人,就有人将这件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曹操,说崔琰“傲世怨谤”曹操竟然相信了,也认为是“意指不逊”,就以此为由罚崔琰为徒隶。

        崔琰被罚后仍然交通宾客,门庭若市。崔琰在和宾客交谈时面部表情比较丰富,好像有所瞋恨。其实这也很正常,关键是要看谈话内容是什么。曹操有心要害崔琰,就认为崔琰是在怨恨自己,又以此赐崔琰死。

        崔琰的死很有戏剧性。曹操派人去暗示崔琰自杀,以三天为期。不知道是这人语言技巧不足,或者是崔琰领悟能力较差,几天过后,这人向曹操报告说崔琰仍然平安如故,气得曹操大怒,说:“崔琰是想要我亲自拿刀锯去杀他吗!”这位官吏将曹操的话转告给崔琰,崔琰才恍然大悟,向这人道歉说:“我真是太笨,不知道曹公恨我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于是自杀。

        曹操残杀忠良之臣,使崔琰蒙受了不白之冤。陈寿在《三国志·崔琰传》里列举了曹操杀孔融、许攸、娄圭之后接着说道:“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这只是曹操杀崔琰的表面原因,真实原因是崔琰公开回答了曹操征求立太子一事的秘密,引起群臣异动,给曹操建储带来被动和麻烦。太子乃国之根本,崔琰提前暴露了曹操已有设太子之想,并公开表示支持曹丕,就算崔琰是出自公心而非贪图拥立之功,但此时曹操本人并未下决心立曹丕,还在立曹丕还是立曹植之间犹豫。

        此事涉及王家秘密和政权的延续稳定,没有人敢于公开讨论这个事情。曹操也一直是以秘密的方式征求大臣意见,比如桓阶、毛玠都是秘密和曹操进行这件事情的讨论。贾诩在曹操秘密征求这件事情时,也不敢直言不讳地说,而是老奸巨猾地说了句:“思袁本初、刘表事”,以此暗示曹操立曹丕。

        崔琰公开谈论建储机密使曹操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引起朝政波动。事涉国本,为了保证曹氏政权的稳固和延续,曹操只能杀崔琰以禁绝世人公开议论建储之口。而这个理由只能藏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外。

        正直耿介的人通常都有一个特点,长于谋国而短于谋身,很容易被人利用遭人暗算。崔琰一案,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崔琰实际上是死于曹操儿子的夺嫡之争,被曹植的心腹丁仪暗算了。(可参阅本号《兄弟相争 子孙遭罪——曹丕、曹植二人夺嫡的恶果》系列)

        杀杨修。

        另外一个因为事涉夺嫡而被曹操杀掉的人是杨修。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其家族也是以儒学传家的四世三公,和汝南袁氏一样,所不同的是,汝南袁氏是习《孟氏易》,弘农杨氏是习《欧阳尚书》。

        曹操与杨氏家族有些过节,主要是因袁术而起。袁术与杨彪联姻,杨彪一直暗中帮助袁术,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重用。杨修博学多才,被曹操征为仓曹属主簿,深得曹操信任,以至于自曹丕以下的大小官员都争着与其结交,其中与曹植的关系最为亲密,最终卷入了曹植与曹丕的夺嫡之争中。

        曹操杀杨修,并不是像通常所说的嫉恨杨修的文才。常举的例子有:门中写活为阔、一盒酥为一人一口酥、鸡肋口令意为要撤军、解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为“绝妙好辤(辞)”等,这些不过是猜字测字的雕虫小技,雄才大略的曹操断不会因此而小肚鸡肠地去杀人。

        杀他,不是上面那些小聪明,而是他卷入了夺嫡之争。

        杨修对曹操的性格和处理政务的程序比较了解,又参与各项军国大事的磋商,基本可以掌握曹操每天主要的议事日程和活动安排,每次到曹植那里去时,就预先写好应答材料,吩咐手下按次序呈交给曹操。

        曹操最初并没有觉得异常,次数多了,曹操就觉得有些奇怪了,怎么我的问题才提出来,曹植就叫人把意见建议呈交上来了,这也太快了吧,就去查问,才知道是杨修作弊,对杨修的看法就有些转变了。(另外一种说法是杨修写好答案叫手下依次呈报,谁知道风吹乱了次序,手下的人拿错了,被曹操发现破绽,事情败露)

        曹操也经常出难题考验曹丕、曹植。有次曹操叫他们分别从邺城不同的城门出城,同时下令守城门的士兵不准他们出城,看他们怎么应对。

        曹丕见出不了城就回去了。杨修则告诉曹植,如果守门士兵阻止你出城的话,你可以身受王命之名杀了他们。曹植果然就杀了守门士兵而出。

        这件事情后来成了杨修勾结诸侯的罪状。但如果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杨修的指教是正确的,为了完成王命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其实守城士兵也可以服从王命为名杀了曹植,但他们不敢。曹操的行为本来就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就看双方谁更有勇气。

        其实杨修并不想掺和到曹氏兄弟夺嫡中,他和曹植是因为文才、性情相似而趣味相投、惺惺相惜,卷入夺嫡之争一是身不由己,二是曹植的挟持,他无法拒绝,也不敢拒绝。他自己深知这一点,所以在临死前对朋友说:“我本来就知道会死在这件事情上,没想到拖到这么晚。”言下之意就是受曹植连累。

        曹操确定曹丕为继承人后,就着手削弱和铲除曹植的力量,以免曹植将来仍有力量和曹丕相争。杨修很不幸成为第一个被清除的人。

        其实丁仪兄弟才是曹植夺嫡的主力,杨修更多的时候是被迫而为。但丁仪兄弟能力有限,没有家世背景,对曹操、曹丕都没有太大的威胁。杨修不一样,第一,他是袁术的外孙,朝中袁氏故吏还有很多,其父杨彪也还很有影响力。第二,杨修家世背景很强,也是四世三公,并且是很特别的四世三公。袁氏四世三公中有司徒、司空多种职务,杨氏的四世三公则全为一个职务,就是主管国防军事的太尉,在军中具有特殊的影响力。最后一个原因,杨彪父子与曹操不同心,并不忠诚于曹操。这样一个人留在曹植身边,曹操百年之后,曹丕能否顺利继位还真是个问题。

        因此,曹操必杀杨修。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以多次泄露机密,私自交结诸侯为名将杨修杀害。

        曹操杀杨修的行为一直得不到杨氏家族的原谅。曹操杀杨修后给杨彪写信表示安慰并送去很多礼物,信中直言不讳地指责杨修不守规矩,“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豪父就是指杨彪。

        杨彪并不领情,回信中虽然表面上承认杨修是咎由自取,但仍然表明自己喜欢杨修,看见曹操赏赐的这些东西更加深了思念儿子之情。

        卞王后也给杨修母亲袁氏写信慰问,也送了许多东西。袁氏回信和杨彪的回信大同小异,但信中说杨修死时刚到而立之年,三十岁,和史书所记死于四十五岁有出入。引发杨修生卒年公案。联系到杨修是二十五岁时陷于曹氏兄弟夺嫡之争的,应该死于三十岁。母亲不会记错儿子的生日。

        曹操有次遇见杨彪,见杨彪很清瘦,就问:“杨公怎么这样消瘦啊?”杨彪回答说:“我很惭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还怀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曹操被噎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很是尴尬。

        金日磾是汉武帝时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降汉后深受汉武帝喜爱和重用。金日磾长子被汉武帝称为弄儿,特别喜欢。有一天,金日磾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玩得有些过分,他怕将来受到这个淫乱儿子的连累,就亲手将他杀了。听得出杨彪的怨恨了吧?早知道我自己把儿子杀了算了,免得我现在这样苦苦的想念他!

        自建安十一年(206年)杨彪爵位被夺后,就以脚疾为借口辞官归家,一直到死都不愿出来为官辅佐曹操、曹丕父子。魏黄初五年(225年),杨彪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除了杀荀彧、崔琰、杨修以外,曹操为了树立个人威信稳固统治地位,还杀了哪些人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