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奔豚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流形sbz 2021-11-10

奔豚汤

《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奔豚[1]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金匮奔豚:2)奔豚汤方甘草芎劳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注释:

[1]奔豚:病名,又称奔豚气。豚,小猪。《诸病源候论》云:“奔豚者,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

【功效配伍】奔豚汤养血疏肝,清热降逆。方中甘李根白皮性味咸寒,可清热降逆,平冲下气,《长沙药解》谓:“下肝气之奔豚,清风木之郁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协助甘李根白皮平冲逆。黄芩苦寒,苦以降逆气,寒以清肝热。生葛甘辛凉,生津护阴,升发清阳,透解邪热。甘草、芍药缓急迫,止腹痛。当归、川芎养血疏肝。诸药合用,降逆气、清肝热、养肝血、和肝胆、调肝脾、治奔豚。

上九味药,水煮,去滓,温服,昼日服三次,夜晚服一次。

【方证论治辨析】奔豚汤治奔豚气病,肝郁气逆证。症见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本证为素日情志不遂,或猝受惊恐恼怒,致肝气郁结化热上冲。肝之郁热随冲脉之气上冲,故自觉有奔豚之气从少腹起,上冲心胸。肝气横逆,乘犯脾土,则腹痛。又肝与胆相表里,其气相通,肝郁则少阳胆气不和,枢机不利,故见往来寒热。治宜养血疏肝解郁,清热降逆平冲,方用奔豚汤。

【原文】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金匮奔豚:1)奔豚气病属发作性疾病,其发作时,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及咽喉,犹如豚之向上奔撞状,痛苦异常,但复还平息后,犹如常人,故命名为奔豚气病。其发生与惊恐刺激关系甚为密切,因惊伤心神,恐伤肾志。奔豚病之发作,从少腹起,上冲咽喉之理,是因冲脉起于下焦,冲脉为病有时发时止的特征。

【用方思路】奔豚汤是治肝郁气逆奔豚的良方,有较好的养阴清热、疏肝降逆作用。临证应用本方,若肝郁甚者,重用川芎,加郁金、川楝子;郁热甚者,重用黄芩、葛根,加栀子;肝阴虚甚者,重用白芍,加酸枣仁、五味子;冲逆甚者,重用甘李根白皮,加代赭石、牛膝。本方临床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肝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疾病。

【医案举例】(1)萧伯章医案:肾水上逆之奔豚,见之最多,以桂枝加桂与之,百发百中。惟肝火上逆之奔豚,患者极少。

一日偶从友人闲谈,其同居有妇人前来,云其媳患气痛,口苦咽干,寒热往来,余曰:可取方往,不必临诊,意谓必小柴胡证也。其妇要求过诊,友人亦从旁敦劝。询知痛从少腹上冲胸及咽喉,顷之即止,已而复发如初,脉之弦数,舌苔白。即谓友人曰:此证幸临视,否则方虽无妨碍,病必不除。此乃肝火上逆之奔豚,为生平所罕见,当用《金匮》奔豚汤,即疏方与之,一剂知,三剂已。[萧伯章.遜园医案.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69.]

(2)张振辉医案:林某,男,32岁,农民。1974年10月间门诊。主诉:近日来,晚间欲睡时,常先从少腹结一肿块,恶心欲吐,后觉有股气从少腹开始,直冲咽喉,胸闷异常,喉间似有痰,呼吸困难,张口喘气,且大汗淋漓,面唇脱色,手足逆冷,不能言语,几乎丧失活动能力。但过一段时间,少腹肿块渐消,胸闷渐解,呼吸等也逐渐恢复正常,越日只感精神不振,其余如常人。经心、脑电图检查未能确诊,治疗无效而求中医诊治。察患者体壮,左下肢因枪伤行截肢。舌质偏红,苔薄微黄,脉弦。病因术后忧思过度,致成此证。长期情志郁结,使气结不行,气郁化火,郁火上逆,随冲脉直上胸咽,即气病奔豚也。崇仲景法,拟疏肝清热,降逆平冲,选《金匮》奔豚汤加减:生姜、生葛根、半夏、甘草、川芎、当归、黄芩、酸枣仁各10g,芍药15g,代赭石21g,远志8g。水煎服。服药后当夜似有欲发之征,然未发病。

二诊:原方代赭石加至30g,服后该夜安睡如常,连服4剂而愈,至今未复发。[张振辉.奔豚验案三则.陕西中医,1986,(1):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