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霞客游伴徐应震(雷门)考

 光哥小馆 2021-11-11
徐应震,字长卿,号雷门。梧塍徐氏第十七世,徐霞客伯祖徐衍嘉之孙,徐有为三子。与徐霞客同辈,且与徐霞客生于同年、长于一地,成年后“于山水颇有同癖”[1]。按照徐霞客游记自述,徐应震是其兄,从年龄理解,徐应震出生月份应比霞客早。但据《(光绪)东兴缪氏宗谱》收录的徐应震外孙缪弘仁撰写的父母《祉生公元配徐孺人行略》[2]记载:“甲申(1644)冬杪春初,外王父寿介六旬,吾父正拟同吾母率不肖兄弟诞日称觞,外王父竟以噎疾卒。” 既然徐应震冬末春初寿介六旬,其生日应该在农历十二月底或开春后的一月初,而徐霞客生日为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两相比较,显然徐霞客生日要比徐应震大。由此看来,徐霞客称徐应震为兄,并非出于生日,而是出于崇敬。
徐应震从小失去母亲,一直寄养于鸿胪寺典客邓济川家,长大后,娶邓济川女儿为妻。[3]邓济川名汝舟,字弘载,号济川,江阴邓氏第七世孙。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一世祖邓明生于越南,为唐朝李姓后裔,明代永乐年间因为归顺明皇朝有功,从第三世起一直世袭鸿胪寺序班职务。鸿胪寺序班为官阶很低的文官官职名,通常负责朝会、宴享及进行各项活动中侍班、齐班、纠班及传赞等事。万历七年己卯(1579),因为哥哥邓汝楫在顺天府学考中举人,邓济川接替兄长世袭的鸿胪寺序班。入职后因工作出色,升为光禄寺署丞。皇帝册立皇太子,广施恩泽,邓济川升为徵仕郎,“带鸿胪寺随堂衔,侍经筵[4]”。为官五十多年,七次奉诏,“封安南王,送朝鲜使,调陕西兵,赍[5]福建饷,三使辽阳,勘将核兵,俱不辱命”。[6]崇祯四年辛未(1631),七十岁的邓济川晋升鸿胪寺少卿,[7]官阶从五品。好友许学夷在《沧洲歌》中有诗赞曰:“临风抱膝兴不孤,邓君七叶贯蝉冕。”
邓济川娶万历癸丑(1613)进士季科庶女为妻。季科(1532—?)字与登,号连江。“年少高才,得其祖名文昌者所传心解,制艺力追先辈”。中进士后“授官行人司,奉使称职,擢为礼科给事中。历吏、兵、工,有清举”。“乙丑(1565)大计[8],以资望推秉笔[9],却馈惩贪,公论允惬[10]。补江西布政使右参政,多所釐剔[11]。隆庆丁卯(1567)36岁时以养母谒[12]告归,归乡后,性情澹远,不问生产,田产所入全部用来筑圃。圃在屋后万寿山麓(今江阴城区学院场中山公园内,原为宋代孙氏万春园),取名清机园。季科谢绝尘事,“恒与朋旧觞咏其间”。[13]“逍遥林下,穷极诗酒之乐者三十余年。[14] 至交中有南京兵部尚书刘光济、诗书画均见长的邓济川叔父邓钦文、富甲一方又好义乐施的黄毓祺祖父黄道等。
邓济川刚成年作诗就非常出色,入职后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所至多题诵”。[15]有《燕山集》和《剩住庵草》诗集存世。《剩住庵草》是出使辽左、关中、闽海诸诗的汇编,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崇尚禅宗)诗句“人间若剩住,天上复离群”之意。夏树芳认为:“品摩诘者,曰诗中有画,又曰:读摩诘诗者,泉飞藻思,云散襟情。弘载应如是住。”[16]
邓济川“长髯伟貌,风华郁然”,“高雅圆适,慷慨多风,故所至皆若投胶”,“相知半海内”。[17]在家乡江阴,与夏树芳、缪昌期,黄毓祺父亲黄道、许学夷以及沧洲诗社成员都有密切交往。这些朋友圈中,夏树芳与董其昌、陈继儒、陈仁锡、黄稚登、文震孟、李维祯、米万钟、孙慎行、朱白民、赵凡夫,东林党人顾宪成、顾永成兄弟、高攀龙、郑鄤、姚希孟以及梧塍徐氏后裔徐遵汤、徐霞客、徐日升、徐亮工都是好友,是邓家社交网络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邓济川崇祯四年70岁退休回家后,只活了短短两年。[18]去世后,时任靖江县令陈函辉撰写了行状。[19]
邓济川儿子邓林桢,字克生,号盘秀。廪生。积学能文,名闻吴越。著有《梅花堂社稿》《击竹吟》《尊伦稿》及《品定先正麟角集》。曾任《(崇祯)江阴县志》参订采访。许学夷和陈仁锡分别有《天马歌送邓克生秋试》诗[20]、《江阴邓克生文序》[21]相赠。夏树芳在《鸿胪寺少卿邓弘载寿言录序》中,称赞邓克生能“读异书,问奇字”,与父“臭味相同,神情毕收,一歔一欱,真足以 清泉而发阳春”。崇祯二年(1629),邓林桢与黄毓祺及其儿子黄大湛、黄大洪、徐时进、徐遵汤、袁珍、吴幼学、沈鼎科、夏树芳长子夏宝忠一起参加太仓张溥发起成立的复社。
徐应震生长于这样一个官宦世家与文化世家,拥有如此众多的人脉资源,成长环境明显优于徐霞客,能受到徐霞客崇敬,实属理所应当。
徐应震、徐霞客两人与许学夷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许学夷(1563-1633)与邓家同住江阴城,两家既是姻亲,又是诗友。许学夷娶邓氏为妻,儿子又拜邓家为师。许学夷出版《诗源辩体》时,邓济川赞助银子一两五钱。
邓济川北上就职时,许学夷有诗《寄怀邓鸿胪弘载》《紫骝歌送邓鸿胪弘载北上》[22]相赠。邓济川诗集《剩住庵草》出版前,许学夷担任校对。邓济川寿辰时,许学夷有诗《秋屏阁辞寿邓宏载》相赠。两人同为沧洲诗社成员,社事活动留下了不少诗歌。例如《许伯清诗稿》中,有诗《君山北清溪数里桃花千树耕人缘水而居春日社中诸君载酒同往赋得“天”字》《九日同社中诸君登君山得“迷”字时新筑山城》《同弘载尔振访缪汝化留赠》《同汝化弘载尔振宿石墩庵赠庵僧》《邓弘载修社赋得江畔石梁得“西”字》。《江上诗钞》372、379页,收录了许学夷《秋明仲谦宏化宏载登兴国寺浮图》《中秋邓宏载邀登君山待月得“台”字》,《醉歌行同宏载尔振圣有登君山作》。
许学夷晚年,“栖心物外,萧然一室。窗外古石崚嶒,花竹交映,中设维摩像,颜曰'维摩室’”。[23]“架上则有先秦两汉六朝三唐以至稗官小史诸书”,“一切浮沉起灭、静躁寒暄不关其虑,当其宴坐则手不停披,口无绝吟,客至则清言妙理,浮白呼卢,发狂大叫,颓然玉山而已矣。”[24]邓济川理解许学夷的追求,亲送竹石到许家,并有诗《许伯清斋头竹石》存世。许有《元礼弘载志善移竹石于维摩室前赋谢》回赠。
徐应震从小寄养于邓家,作为邓家至交的许学夷是一路看着徐应震长大。在许学夷的诗集中,有《赋得乌衣巷送徐长卿游白门》[25]云:“长干春晚花正稀,乌衣巷口双燕飞。当年王谢推江左,琳琅玉树长盈坐。千秋王谢人物非,徐卿杖策登王畿。七星龙剑五花马,翩翩逸气何潇洒。彩毫作赋擅两部,纷纷六馆谁为徒。知君吊古怀王谢,独酌新丰卧酒墟。”许学夷在诗中将徐应震比作一匹逸气翩翩的骏马,作赋水平超过汉代文学家班固,足见其对徐应震寄予厚望。而徐霞客成年后,娶许学夷侄女为妻。通过联姻,与许学夷和徐应震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许学夷有诗《同徐振之登惠山》云:“宿雨溪流急,扁舟向晚移。山因泉得胜,松以石为奇。楼阁高卑称,园林映带宜。幽探殊不尽,策杖自忘疲。”另有《雨夜宿徐振之斋》写道:“相思成契阔,相见即绸缪。短榻陪云卧,高斋听雨留。”透过字里行间,可看出两人往来频繁、交谊深厚的亲密关系。
徐应震、徐霞客与缪昌期、黄毓祺均有姻亲关系。其中与缪昌期的姻亲关系,起始于邓济川与缪昌期的交往,维系两家关系的主角是缪昌期次子缪纯白。
缪昌期万历四十一年52岁中进士前,在当地已有不小名气,学生累计上千,朋友遍布大江南北。中了进士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出于交往与办事上的需要以及方便子孙读书,出资800两银子在江阴城购置了一处占地五亩的住所,取名从野堂,归家期间与住在城内的地方名流不时有交往。邓济川与缪昌期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家乡,都有便利的交往条件,两人在孙辈小时候,就定下了徐应震女儿与缪纯白儿子的婚约。[26]
缪纯白长子缪畴(1607-1662),字祉生。幼年发愤读书,立志继承祖业。缪昌期每次注视都会说:“看来缪家后继有人了。”缪畴十九岁(1625年)补博士弟子员,缪昌期听到消息十分高兴,徘徊于从野堂四受阁下,勉励缪畴说:“你完全有望再上一层楼,成为缪家的后起之秀!”天启六年(1626),缪昌期被魏忠贤阉党逮捕,解送常州府前,自叙生平行略5500多字,命缪畴抄录一份,原稿嘱缪畴秘密保存,抄件随身携带。四月底缪昌期惨死狱中。五月十日遗体刚运回家,县令岑之豹奉旨追“赃”,“日遣咆哮”,官吏“大声呵詈[27]于门”。家属“焦心劳思,典衣质贷,百方措办而不得”,只好把田产中的肥沃者、房产中的“近便于”人者“尽卖而偿之”,然而仍然不够奏数。缪昌期门生、常州府推官刘兴秀(字振贤)倾囊资助,终使家属渡过难关。从野堂在风雨中幸得保存。
缪昌期在狱中,留下数十张字条,缪畴父亲缪纯白从京城带回后,缪畴与缪昌期《自叙》原稿汇为一函,精心保存,使这一珍贵文献得以传承。
崇祯元年(1628),缪昌期得到平反昭雪,然而政治上虽翻了身,家境窘况却没有改善。邓济川不嫌缪畴家贫,亲自帮徐应震操办缪畴婚礼,体现出对缪昌期气节的敬重与多年友谊的忠贞不逾,这一做法也为5年后的崇祯六年(1633)徐霞客为儿子徐屺操办与缪畴妹妹的婚礼树立了榜样。
而徐应震、徐霞客两人与黄毓祺的姻亲关系则表现在黄毓祺娶了徐霞客堂叔徐儒伟女儿,与徐霞客形成了同辈、缪纯白形成了连襟,徐应震二女儿嫁给了黄毓祺堂弟、县庠生黄毓祚[28]
徐缪以及徐黄两家联姻又促成了缪黄两家的联姻,并且将徐应震对缪昌期的敬重影响到了黄毓祺家。据月城《黄氏宗谱》记载,黄毓祺侄子黄大澳与缪昌期四子缪太白女儿在缪昌期在世时就已订好婚约,缪昌期被逮和遇害后,一些好心人劝黄志善悔约,然而黄志善坚定不移,从没因客人摇头叹息而后悔。黄毓祺所撰父亲黄继元《行实》有这样一段话:“逆珰用事,数起罗织狱,一姻家一通家以直道正言被逮,所亲背汗胸颤,莫敢周旋。府君发上指,贷金半百、赠其行粟称之。先是为两孙议婚,客曰:'得无雒蜀异同?’[29]府君谢曰:'两公者皆正人,亦相得欢甚,吾惟其人则已耳。’客退而叹息,谓府君有涣小为大之思,非自足一邱壑者。”在黄毓祺眼里,祖父黄道的做法不是为自己谋一方天地,完全是为了开地方风气之先河。
徐应震为何定居小香山,何时定居小香山,徐霞客何时游玩小香山,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但通过考证可以找到答案。
昆山张大复有《江上小香山梅花堂记》如下:
自澄江之东关折而行三十里曰香山,又西南折为兹山之分垅者曰小香山。故有吴三妃采香处,其上巨石林立,蜒蜿绵亘,俯瞰陵麓,陂池泱漭,映带左右,令人应接不暇者,则予友徐长卿之梅花堂在焉。长卿赋性翛远,不肯刺蹙人间,一日过予草堂,抚疏梅而睇赏却立,久之顾视堂中所龛子瞻像,笑曰:“夫其有前符耶?”予亟问故。长卿曰:“昔昔构堂于小香山,义取梅花,盖决之学士书额云。”予促问:“书额云何?”长卿曰:“吾堂饶山骨,吾故就其屏而列者削为址焉,深为池焉,仰睇盘石,其质三寻耳。而奋迅踊跃,始觉有数十仞之势。吾故饶梅癖,而玉垒层叠,其上瓣萼参横,不觉其与心会也,盖有暗香浮动之感焉。而友人适有贶斯品者,予特因而广之。今计吾堂着图书所,前后为松桧者十之三,为竹木卉草药茶者十之二,而为梅者十之五,梅之观,于斯略具已。其明年得学士额于妇翁邓济川先生,飞扬璀璨,雅与堂称。梅花之义,所以有取尔也。”予笑曰:“子顾予草堂,适龛子瞻像,子瞻命之矣,请为子记之。”长卿辗然曰:“固也。堂故以石胜,今以梅胜,每岁敷蘤时觉上下凹凸间,烂烂如积雪观止矣。吾堂质无丹垩绚采之贲,轩于堂后者曰浣石,列于石者曰平台,齐于下者曰草亭,若廊若房者,各一焉止耳。计吾堂之在小香山,亦犹畾孔之在大泽也。顾安所辱学士书而称之,予曰昔学士薄游,许下建梅花堂于州治之北,手书兹额,云章烂然,此天下所共惊睹,希一遘焉不可得。夫谁使不胫而走于采香之故址乎?人物会合焉,可诬哉?吾庐托于嚣杂之乡,局蹐両株,曾不得十步,且欲附子瞻像与俱,而又何疑于君家之斯堂也?大地名园,如河阳之金谷,赞皇之平泉,惟其人之有力,兴与境合辄得之,然终不能久传于世。故必力与名称,其人真足不朽。则虽穷落灌莽之中,一时供吾搜剔,悦吾睹记,若西蜀之亭,南阳之庐,许下之额,世传宝之,永永勿替,乃可喜耳。且吾闻长卿之卜壤兹山也,望桃花涧之瀑流,心悦之,乃与客穷其辞楼下殿之处,因以其旁筑室而游衍焉。然则江山豁达之观,不独子瞻命之,天锡之矣。是为记。”[30]
徐应震选择小香山定居,从上文内容看,一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种植梅花的爱好,二是为了就近观赏桃花涧的风景。
至于文章的写作时间,文中没有透露。但作者另一本著作《梅花草堂笔谈》最后一则《黄翰林》条提供了可资考证的信息。该条载:“江上徐振之与其兄长卿过草堂,请作《小香山梅花堂记》,援而止之,不可,期以十日再过,又风厉不得泊。两年隔截,觉振之面上烟霞如昨,而意思倜傥,倍蓰曩时……”闽南师范大学张振江根据此段内容经对照《徐霞客游记》崇祯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的记载[31]以及徐霞客诗《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游桃花间送长卿》诗前小序[32],推定该条作于崇祯三年庚午(1630),即张大复逝世之年。[33]条中的“两年”,指的是两年前的崇祯元年(1628)。徐霞客从崇祯元年到崇祯三年三年内曾两次到小香山游玩,并从小香山出发,与徐应震一起到青浦拜访陈眉公。从线路看,青浦与昆山相距很近,所以徐霞客很可能是在两次拜访陈眉公的过程中顺道拜访张大复。根据张振江的考证推断,《江上小香山梅花堂记》中的“一日过予草堂”应该是在崇祯元年,此年请张大复作《记》时,徐应震称自己“昔昔[34]构堂于小香山”,说明徐应震迁居小香山的时间比崇祯元年(1628)还要早。结合徐应震妻子去世于天启四年(1624)并安葬于小香山进行推测,徐应震定居小香山的时间可能在天启五年(1625)到天启七年(1627)之间。
徐应震定居小香山后,等到崇祯四年(1631)邓济川退休,又将邓济川接到小香山定居。现存证据有四:一是夏树芳《鸿胪寺少卿邓弘载寿言录序》所载:“今复晋爵为鸿胪少卿,年七十矣。……方在向用,乃伉迹山林以老。”二是许学夷有诗《题邓宏载梅花堂效乐天体》:“无山地不僻,无水居不幽。山水苟兼得,无花趣难投。昔君珥汉貂,鸣佩趋龙楼。时乘海上槎,贯月穷斗牛。王臣惜贤劳,洗沐方暂休。卜筑喜清旷,为园咨优游。门前众山高,屋下清溪流。樵歌度林麓,渔唱回汀洲。堂东一株梅,古干盘苍虬。疏影向月移,寒香入烟浮。君来坐花间,斗酒聊自谋。新诗咏白雪,郢客难为酬。我思逋仙翁,遁迹孤山陬。湖波万顷绿,冰花千树稠。高名动帝庭,清节映九州。宁知千载下,惟君嗣前修。”诗中描写的景点与景色均在小香山。三是邓济川儿子邓林桢有著作《梅花堂社稿》,以梅花堂为自己著作命名,说明邓济川住梅花堂的可能性非常大。四是缪弘仁《祉生公元配徐孺人行略》中提到的“至庚午,季夫人亡,而吾母始无所恃矣”。季夫人去世时,邓济川69岁,次年即退休回江阴,按理不可能对女儿女婿家的窘境无动于衷。最合理的解释是,邓济川从城里住到了二十多里外的小香山,由于路途远,再像过去那样随时接济女儿家已变得不太可能。
徐应震的死因,民国学者丁文江所著《徐霞客先生年谱》中,“万历在四十六年”条目下有段注释,说徐霞客“族兄雷门名应震,与先生同年生,曾任兵马司指挥,能诗喜游,后死于顺治乙酉之难”。后世学者大都以此为根据,认为徐应震死于顺治乙酉发生的江阴守城。
然而据《(光绪)东兴缪氏宗谱》卷三十由缪畴次子缪弘仁撰写的《祉生公元配徐孺人行略》记载:“甲申(1644)冬杪春初,外王父寿介六旬,吾父正拟同吾母率不肖兄弟诞日称觞,外王父竟以噎疾卒。”缪弘仁是邓济川外孙,外孙记载外祖父卒日与死因,真实性自然要比外人或后人高。徐应震甲申冬末春初就因噎疾去世,不可能参加七个多月以后发生的顺治乙酉江阴守城。丁先生的错误记载,田柳先生早在1997所著的《新订徐霞客年谱》[35]中已明确指出,可惜该文看到的人不多,直到目前,还是有人在以讹传讹。


[1] 载陈继儒撰《若拙太学墓志铭》,见《(民国)梧塍徐氏宗谱》卷五四。
[2] 载《(光绪)东兴缪氏宗谱》卷三十。
[3] 载《祉生公元配徐孺人行略》,见《(光绪)东兴缪氏宗谱》卷三十。
[4] 指御前讲席。
[5] 意为“送给”。
[6] 本段史实均引自《(崇祯)江阴县志》卷三。
[7] 载夏树芳撰《鸿胪寺少卿邓弘载寿言录序》,见《消暍集》。
[8] 大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
[9] 推:公推。秉笔:执笔。全句意思是:以资历和声望公推为主持工作的负责人。
[10] 允愜:妥贴、适当。
[11] 釐剔,意谓“革除”。
[12] 谒,意谓“拜”。
[13] 载(清)朱彝尊撰《静志居诗话》。
[14] 载(清)赵曦明撰《桑梓见闻》卷一。
[15] 载《(崇祯)江阴县志》卷三。
[16] 载《剩住庵草序》。
[17] 载夏树芳为邓济川诗集《剩住庵草》所作序言《剩住庵草序》,见《消暍集》。
[18] 据《(崇祯)江阴县志》卷四“沧洲诗社”。
[19] 载《(崇祯)江阴县志》卷三“邓汝舟”。
[20] 载《许伯清诗稿》,1922 年上海褧庐铅印本。
[21] 载陈仁锡撰《无梦园初集》马集三,见《续修四库全书》1382册第581页。
[22] 载《许伯清诗稿》。
[23] 载恽应翼撰《许伯清传》,见许学夷著《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2页。
[24] 载夏树芳《维摩室记》,见《冰莲集》卷三。
[25] 载《许伯清诗稿》,1922 年上海褧庐铅印本。
[26] 载缪幸龙主编《江阴东兴缪氏家集》第4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27] 意为“责骂”。
[28] 载于民国月城《黄城宗谱》卷十六。
[29] 雒蜀:代指三国时的魏国和蜀国。全句直译为“能不考虑魏蜀之间的异同吗?”意在提醒主人趁机退婚
[30] 载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31] 原文为:“午过青浦。下午抵佘山北,因与静闻登陆,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先过一坏圃,则八年前(指崇祯元年)中秋歌舞之地,所谓施子野之别墅也。是年,子野绣圃征歌甫就,眉公同余过访,极其妖艳。不三年(指崇祯三年),余同长卿过,复寻其胜,则人亡琴在,已有易主之感。……因急趋眉公顽仙庐。眉公远望客至,先趋避;询知余,复出,挽手入林……”
[32] 原文为:“涧去梅花堂一里,堂以幽,涧以壮,各擅一奇……予两游俱从月下,石得之白,松得之清,于泉之观未也。庚午(崇祯三年)春季,乘雨蹑屦,九天风雨,三峡波涛,观斯尽矣。并记之。”
[33] 载《张大复〈闻雁斋笔谈〉、〈梅花草堂笔谈〉写作时间及版本考》,见《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34] 意为“以前”。
[35] 载《徐学概论》,朱钧侃、倪绍祥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