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啸中原-郑庄风云录06

 哪儿托新知社 2021-11-11

        公元前841年,夏。

        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热浪席卷镐京的每一条寻常巷陌,但是比炎热更让人烦躁的是周厉王的白色恐怖。镐京的街头,在几个便衣执法者又将几个因言获罪的人拿下准备送去处死的时候,人们终于出离愤怒了。就像鲁迅先生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警句,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于是不愿意在沉默中坐以待毙的民众自发的集结起来,揭竿而起。他们手里拿着锄头、菜刀、平底锅之类的生活生产工具,先杀了那几个鱼肉百姓的便衣,又愤怒的冲向王宫。

        周厉王正在王宫中享受着宫廷乐舞,忽然听到外面喊声震天,还以为是犬戎打来了,连忙问,“宫外何故如此喧哗,赶紧去看看!

        周公上前回答道,“镐京城内民众造反,已经攻进外城了。

        周厉王大惊失色的说,“何故呆立于此,火速调遣军马讨伐公然作乱的暴民。

        周公长叹一声,朗声作答。“想我周朝社稷,寓兵于国,战时为兵,平时为国人。国人即是兵,兵既是国人。如今国人暴动,除了宫里的守卫,哪里还有兵可供调遣。

        周厉王下巴都要掉到脚面了,“那该如何是好?

        周公略显无耐的说,“微臣平日里规劝大王要以仁义治国,大王不听规劝,以致于今日之暴乱不可遏止,还能怎样,微臣也只有一死以报大王。

        周厉王一听彻底傻了眼,眼见着鼎沸的喊声已经越来越近了,慌乱之中甚至来不及带上老婆孩子,换了一身平民的衣服和几个亲信从后门逃了出去,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省霍州市),再也不敢抛头露面。

        愤怒的人群冲进了王宫,却发现罪大恶极的周厉王竟然跑了。虽然说冤有头债有主,始作俑者跑了,但是爆裂的情绪一旦煽动起来,就必须有一个出口,所有的亢奋和不满都必须从这个出口一泻而出。于是,周厉王的儿子,太子姬静就成为暴动的国人们搜寻的目标。父债子偿,天经地义,姬静顺理成章的成为周厉王的替罪羊。可以想象的是,一旦被抓住,他将被狂躁的国人撕成碎片。

        狂暴的人群像是遮天蔽日的蝗虫一样离开皇宫,向太子姬静的府邸合围过来。太子姬静听到了嘈杂的声音由远及近,这才意识到大难真的要临头了,虽然他是周厉王的大儿子,但现在也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大难临头各自飞,听说镐京城内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走,姜后见老公指望不上,也赶紧离开镐京,逃奔娘家姜地,连儿子都顾不上招呼。

        姬静虽然贵为周的太子,但在如今社稷倾颓之时却也叫天天不应,也只能徒呼奈何。皇宫之中已经乱作了一团,虽然姬静在东宫里已经加强了戒备,但是区区东宫守卫对于漫山遍野的暴民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根本抵挡不住。现在唯一的选择尽可能拖住暴民,然后尽快逃出皇宫。但是到处都是暴民,往哪里逃真的是一个问题。姬静心想,冤有头债有主,召公姬虎是前朝老臣素有贤德,大抵不会受到暴民的冲击吧。于是姬静带着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姬友逃命,两个孩子换掉绫罗穿上杂役的衣服,离开东宫,拼命向召公的府邸一路狂奔。但是很不幸,还没跑多远,他们的行踪被发现了。皇宫之中空空荡荡,两个孩子穿着明显不合身的衣服在狂奔,一下就被暴动的人群发现了。被起义的人群挟持的宫中人为了保命,大喊道,“太子在那里!”。然后汹涌的人潮从皇宫一涌而出,尾随着慌不择路的两个孩子,向着召公姬虎的家黑云一般的压过去。

        召公姬虎在得知了国人暴动的消息后,一直在家里命人严加戒备。当他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后,命人开门,一看原来是太子姬静和弟弟姬友,连忙让两个惊魂未定的孩子进来。在把太子姬静安顿好之后,暴怒的人群已经聚集在门前,要求交出太子。召公整理衣冠,命人开门,去面对黑压压的愤怒的人群。虽然召公姬虎德高望重,但此刻的危急的情势已经如即将喷发的火山,不可遏制,暴怒的人群根本不能容忍任何的妥协。他们的诉求很简单,要么把太子姬静交出来替周厉王去死,要么就踏平召公的府邸。

        面对着面前里三层外三层的由于愤怒或者是兴奋而变得面红耳赤的人群,姬虎自知独木难支,只好仰天长叹,“天子所任非人,我也曾多次规劝,但是天子一意孤行才导致遭受这样的倾覆之难。侍奉国君的人,即使受到冤屈也不应该心存怨恨。诸位稍候,我这就请太子出来。

        叹息之后,姬虎回头命人将自己的儿子找来,“虽然说天子之恶政导致今日之难,但是事已至此,为了姬周的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为父请求你......”。

        虎毒尚且不食子,姬虎实在说不下去,甚至不敢让自己的目光与儿子的目光相遇。

        “父亲您一直就教导孩儿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孩儿平日里也以父亲为榜样修身立德忠君爱国。如今王室有难,太子姬静临危前来投靠,您没有不尽臣道的道理。您不用说了,我去替太子赴死,虽死而无憾!请您二老保重,孩儿来世再报答养育之恩。

        说完,姬虎的儿子挺胸走向门外,走向暴怒的人群。

        “吾乃太子姬静,父皇已经不在宫中。自古父债子偿,如若吾死能够报君王安民心,则愿听诸位处置。

        “那就打死他!”暴怒的人群甚至来不及甄别这个太子的真假,就冲上来将姬虎的儿子团团围住,活活打死。人们将这个自称是太子的人打死了,长久以来郁结在心中的情绪得到了彻底的宣泄,扬长而去。

        潮水一般的人群逐渐散去,只留下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和一个悲痛欲绝的老人,召公姬虎抱着儿子,抚尸痛哭。

        此刻,在召公姬虎家里的某个角落里,姬静紧紧地搂着弟弟,瑟瑟发抖。此刻虽然贵为太子,但是父母不知所终,不啻为一个孤儿,只能与弟弟姬友相依为命。除了庆幸自己的死里逃生,姬静下定决心一定要励精图治,不能让这样的情景再次发生。

        当然,还有对召公的感激之情,毕竟,他的这条命是用召公儿子的命换的。

        官方或者是史学界有一种立场,或者说是偏见,即只要反抗君主,或者只要是平民的造反,就是正义的。比如说唐朝的黄巢和后来的太平天国都曾经因为其反抗一个暴政而被归为农民起义而大加同情和褒扬,哪怕黄巢和天平天国的天王们其实更加的残暴。用暴政反抗暴政,用无辜的鲜换来的正义,也是肮脏的。

        召公姬虎的儿子成为太子姬静的替死鬼,从这一天开始,太子姬静从名义上也已经死了。

        一地鸡毛。

        发动政变是容易的,难的是政变之后的残局该如何收场,这不仅需要铁血,更需要智慧。要么在不同利益阶段争权夺利下,依靠旧有的惯性和制度,在国君缺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无人驾驶的状态运行;要么迅速确定统治者,整合各方利益达到平衡,避免政府的分崩离析。

        国家分裂的痛楚,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对于西周来说,第二个方案是唯一的选择。

        而如何选择这个新的统治者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虽然说太子姬静还在召公姬虎的保护下,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走出来对,统摄大权。但是问题是,对于镐京城里的国人来说,太子姬静已经被打死了,那现在冒出来的太子是不是冒充的。如果不是冒充的,就说明国人上一次是被召公姬虎当猴耍了,这是公然藐视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决心,恐怕又要有一场腥风血雨。如果是冒充的,那就更简单了,直接打死。

         于是,平息了史称“国人暴动”的西周时代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政治危机后,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姬虎发布联合声明,称周厉王由于擅杀滥刑任用奸佞,已经不再具有执政的合法性,正式将其驱逐。同时,宣布国人暴动是具有正义性的,是广大镐京国人自发的反动暴政的正当行为,任何参与暴动的人将不会承担责任。为了社稷的长治久安的,宣布从这一天开始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天子被驱逐时期,由他们二人正式代替天子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

        共和时代,正式揭开了帷幕。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在当时来说最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选择。

        首先,宣布驱逐国君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不但确保周厉王依然作为西周的国君,别人无法觊觎君位,给周厉王重新复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避免了太子姬静过早的暴露在国人的面前,保护了国家真正的储君。周公和召公,德高望重,具有各方都能认可的执政的资格,使得本来已经摇摇欲坠的西周王朝,重新又归于平静。

        从这一天开始,西周进入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寡头政治的执政体系,由召公和周公共同职掌国家政权,史称“周召共和”。而这就是在“共和”二字见诸史书的最早的记载,也就是说“共和”不是舶来品,我们古已有之。但是从周召二公可以公然宣布驱逐周厉王这一点来看,虽然西周时代天子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执行官,但并非一手遮天的独裁者。朝廷中的贵族势力的权力联盟是具有与天子分庭抗礼的能力的,从而实现一种平衡和制约,甚至在非常时期还能完全代理天子的职责,虽然与现代意义上的共和政体和共和国有所区别,但是非常类似于与西汉基本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的元老院的贵族民主体制。

        公元前841年这一年的伟大之处还不在于仅仅发生了国人暴动和周召共和,也不因仅仅是因为周召共和之后,纠正了许多周厉王时期过于冒进的路线和政策,还有一件事的发生,无论如何的褒扬,与其本身具有的彪炳千秋的意义相比都不算过分。

        由于这件事的发生,使这一年被后世称为信史元年。

        我们华夏的文明史号称是上下五千年,是从公元前三千年一脉相承下来的,但是夏商周以及之前的历史流于传说,缺乏正规连续的记载,只能通过出土文物和只言片语来推测。因此,也成为国际史学界并不认可中华历史五千年的理由之一。但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在周召二公的直接授意之下,西周政府开始设置史官,并且开始编年的形式官方的记载历史。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三千年中的每一年发生的事件,都有明确的记录,从未间断,每个朝代的历时和每个君主的谱系都被明确无误的接续起来。这三千年的历史,被史学界公认为信史时期,也就是有着明确无误记载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追寻祖先的足迹的时候,才能如此的自信与从容。

        周厉王,是西周历史上第一个著名昏君,但其实从其执政的功绩来说是不是功大于过,他是不是属于被人刻意抹黑,这里不做评价。但是厉王执政期间国家实力得到增强,诸侯藐视王室权威的情况大有改观,为后来的宣王中兴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失策无疑是维稳方面出现了较大疏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言论,致使遭到贵族和平民的联合抵制。就像葛优老师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周厉王的功过是非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不是说翻案就能翻案的,但是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念是以被他被驱逐的事件为起点而开始的,堪称是历史的开创纪元者,以这种方式为万代子孙铭记,不知道这算是幸运还是不幸。

        西周这台已经运转了两百多年的破车,再加上周厉王的野蛮驾驶,车况更加的糟糕,国家更加的疲乏无力了。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平静的死去,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到曾经辉煌的首都,镐京。而此刻,没有国君的西周,已经在周召共和行政体制下,运转了整整十四年。

        十四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当年年富力强周召二老垂垂老矣,很多参与或者幕后支持国人暴动的人都已经故去,当年还是十来岁孩子的太子姬静,也年近而立之年。

        “十四年了,也该有个了断了。

        作为西周朝廷中最为位高权重的两巨头,周公和召公,在经过了一番深入的商议之后,决定在群臣面前做出他们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在朝会上,召公姬虎朗声宣布。“日前,彘地有人前来,大王业已归天。大王留下遗命,希望太子姬静能够统继大位。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诸位朝臣纷纷交头接耳,“太子不是在国人暴动中已经被打死了么?

        “老朽和周公自国人暴乱之日起,为了周室社稷之安危,能够不愧对姬氏先祖以及文王、武王之在天之灵,暂摄朝政,至今已经有一十四年。执国以来,我二人亲力亲为,谨小慎微,不敢有一二非分之想。大王虽施政略有偏颇,但所幸周室未失天命,且太子并未有可指摘之行,老朽与周公皆以为可堪托付社稷,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老成持重的虢公清了清嗓子,上前答话。“太子承继大统自然无话可说,但是太子已于十四年前暴毙于乱民手下,就是在您家门口,召公您难道忘了么?

        “如果太子还在,那诸位愿意拥戴他为君么?

        “那是自然,若太子在,吾等皆愿奉太子为君,万死不辞!

        召公略微侧身,向身后的黑暗处深施一礼,“老朽与满朝众臣恭请太子大架临朝。

        话音落处,只见一个仪态雍容的中年男子,缓步走出黑暗,站在了朝堂之上,略施一礼,与满朝重臣见过。

        满堂皆惊,人们惊愕于造化竟然能够如此的安排。虢公有点儿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耳朵,“也就是说当年被暴民打死的,另有其人?”要说召公老先生的保密工作做的真是滴水不漏,十四年过去了,人们竟没有怀疑过太子被人吊过包。

        召公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目光看向远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当日国人暴乱之时,太子临危来投,向老朽寻求庇护。荡起千钧一发之时,众怒一时之间难以平复,老朽为了保存姬周之嫡系血脉,让我与太子年纪相仿的儿子替太子受难。这十四年来,我当做儿子养大的其实是当朝的太子。

真相大白了。

        原来十四年前被乱民打死的所谓太子,原来是召公的儿子,而召公为了姬周的社稷安稳,竟然用了自己的儿子为天子殉葬。夫复何言?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场暴乱的参与者或者见证者或者已经故去,或者垂垂老矣,让一切都随风去吧。

        这个沧桑的王朝艰难为继,已经在也经不起风波的侵袭,那就这样吧。

        于是,周公和召公走下王座,带领着所有的诸侯和勋贵,郑重其事的向太子姬静参拜,定下君臣之礼。从这一天开始,太子姬静成为新一代的周天子,是为周宣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