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是唯一的答案

 一棵花白 2021-11-11

初出茅庐的时候,我关心这个世界,每天都看新闻,试图去厘清对错,辨明善恶,总结出一些道理来。我常常会追热点写文章,看完电影之后第一时间就写出影评来。

那时候我有旺盛的表达欲,我的感情很强烈,会因为看不惯一些社会现象而愤怒,会因为看到一部好电影而狂喜。方才我躺下来问自己:“你还关心这个世界吗?”

好像已经不关心了。我现在很少看新闻,尤其是娱乐新闻。很多明星我都不认识,除了一些惊天大瓜我会跟风吃一吃,大多数时候,我都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以前,我以为笔杆子真的能改变世界,哪怕改变了一个读者的世界,那也是巨大的改变。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世界不需要被我改变,万物运行自有其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也都只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东西。

作为创作者,能够做的,只是将自己作为一个参照系,告诉迷路的读者:看啊,我在这里。如果你和我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你可以看看我,你不是一个人。

我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写作是否真的具有价值。当你去批判某一个事物的时候,其实是在从另一个角度赋予了它能量,是在制造冲突,而非解决问题。当你想阐明你悟到的一个道理的时候,却往往是一写就错。因为文字本身就缺乏精确性,你悟到的真理,到了读者眼睛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想,世界上最好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心电感应。它全面而迅速,使得表达者与接受者获得一种心照不宣的幸福。但很遗憾,我没有这个本事。

常有人说,不要失去愤怒,不要温和地走进良夜,勿忘初心。其实怎么可能呢?一年四季,有春天就有冬天,有谁能永远地活在春天呢?王勃?死了。海子?死了。萧红?死了。那些天真的灵魂,孩童般的灵魂,都早早地故去了。

活下来的都是一半正气,一半邪气,一半清澈,一半浑浊,一半说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一半收拾碗筷在厨房清洗油渍残渣。单纯到极致的美好是容易破碎的,沾染了柴米油盐房租水电的世俗灵魂,如果不能沉到生活的底端,那么就是一个虚浮在半空中的废物。

人生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条,归根结底却只有两条:一条是简单到底,稀里糊涂,快快乐乐地过完一生。另一条是在复杂里走一遭,如同在污泥里游泳,体验遍所有复杂的情感。有幸沉到底了,就成了大地的一部分。

天空需得是轻盈透彻的,而大地却容得下一切的污秽。它包容着人类的肤浅、愚蠢、自私、贪婪,它默默地化解掉那些掩埋的尸骨与垃圾,却一言不发。

在下沉的过程里,人越来越沉默。这种沉默不以表达的量来衡量,而是一种更为本质的东西。一个人,逐渐消失在人群中。或许肉体依然在奔波,社交,但灵魂已经离外界的一切越来越远了。

在这个过程里,人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困惑,摇摆,怀疑。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己人性的每一个阴暗的点,每一个虚伪的时刻,每一次不真诚背后隐藏的自私的目的,每一次懦弱的逃避与每一次刻意的伤害。

在无知的时候,人可以无意识地演戏,并且用这套演技为自己谋求一些小小的人际交往里的甜头。而在有知的时候,每一次并非发自肺腑的语言,每一句粉饰过的文字,背后都有一双犀利地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它迫使你不得不勇敢,不得不真诚,不得不把自己剖开,审视其中的一切美好与不堪。

你看得到自己卑劣的基因,也看得到偶尔璀璨的人性之光,看得到自己的懒惰,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看得到隐藏在礼貌背后的尖刻,隐藏在包容背后的嘲讽,隐藏在帮助背后的高人一筹的得意,隐藏在果决勇敢背后的犹豫与掂量。哪怕只有一丝一缕,都足以让你越来越深刻地了解自己并非自己从前以为的那么善良单纯。

同时,也看得到更细微的美好。是每一次没有目的的关心与给予,每一次真诚的分享,每一次毫无缘由的想念,每一次在明知道未必有好结果的时候,依然愿意再试一次,每一次压抑了小聪明,选择踏实做事的时候,每一次看穿了矫情的成分,理性地对话的时候,每一次克服焦虑,收回即将出口的伤人言语,选择了更为克制的表达方式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更可爱了一些。

人性所有的恶都来源于太过聪明,并以为只有自己聪明。每一个让自己真诚地爱自己、欣赏自己的时刻,其实都是傻的。我很喜欢一部电影《降临》,这部电影让我相信,有时候是明知结果惨淡,也要欣然前行。

在困惑的时候,摇摆的时候,我会想要一个答案。放眼四周,遍寻不着。它不在书里,不在手机里,不在电脑里,不在任何物质上,它甚至与任何人都无关。

我想,或许答案不在求索上,而在创造里。重点不在于如何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而在于如何将平淡的生活过得简单。

是不断的书写,只有不断的书写,才能给我真正的平静。是将生活变成文字,将问题写成文章,在这样的过程里,很多“问题”,都化为了“现象”,人得以从庸俗的躯壳与情绪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纯洁的写作机器。

写作,是唯一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