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一次意外事件,我还真不会注意到这个。 前几天,上初一的儿子回来,说他有一道语文的文言文解释题目,他的答案和课本上的解释一模一样,却被老师判错了。原来,他用的书是旧版教材,而新版教材上的解释不一样。 就是这本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这下我就感兴趣,联想到最近的“改读音”事件,赶紧拿起两本书研究了下。两本书都是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区别是,左边是2016年12月印刷的,右边是2018年12月印刷。 划线处,左边2016年12月印刷,右边2018年12月印刷 翻到目录页,赫然发现,2016年12月印刷版本,第六课为《最后一课》;到了2018年12月印刷版本,第六课为《老山界》。 直接翻到第六课对比一下: 第四课《孙权劝学》竟然有四个义项有了改动,儿子就错在“更”上: 第八课《木兰诗》,2016年12月印刷版本,注释18还是有注音“胡骑(ji第四声)”,2018年12月印刷版本就没有注音了。这个该怎么解释? 《竹里馆》的注释也有改动。 其实,光这一本书,还有很多改动的地方。经不完全统计,整本教材共有11页有改动。手机拍不清楚,我也不打算继续拍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对比两本书。我只是想问两个问题: 第一,之前不是说2016版本的审音表还没发布实施嘛,为什么2016年12月印刷版本“胡骑“有注音”(ji第四声)”,而2018年12月印刷版本去掉了这个注音呢? 第二,书封面上明明印着“教育部审定2016”字样,为什么2018年印刷版本可以修改,经过教育部审定了吗?如有,为什么封面上还是2016审定字样呢? 我无从判断这些改动,到底是对还是错,只是想再追问一句,关系到这么多孩子教育的课本,怎么可以这么轻率的随意改动呢?到底谁有这个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