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没有乡愁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没有母校的时代。除了回不去的故乡,很多人的母校,也回不去了。 关于母校,网上曾经有一个很热门的段子: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8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也有人说,母校是你曾经读过书的学校,但前提是你在离开后对她还有很深的感情,否则只能称作曾经就读的学校。 升入小学后,幼儿园是你的母校;升入初中后,小学是你的母校……参加工作后,大学是你的母校。但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这些母校真的是一个也回不去了。 先说幼儿园吧。对了,我从小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也就没有幼儿园可以回。 直接跳到小学。我是在村里的小学读书的。说是学校,其实一开始只是在村里的陈氏祠堂里辟出了五间教室。我清楚记得,一年级教室的顶上,还放着两具寿木——当时还没实行火葬,农村的老人会预先做些准备。后来,在祠堂边上建了一座两层的小楼,才算是有了正式的学校。 再后来,由于撤乡并镇和行政区划调整,我们村被调整到县城所在的镇。村里的孩子,就都去镇上上学了。村小虽然还在,但已经变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一年到头难得有机会回老家一趟的我,更难得会去看小学了。 我的初中是当时乡里唯一的一所中学。虽说只是一所乡中学,但学校里曾经有过好几位很不错的老师,所以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度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很快,这些好的老师就被其他中学挖走了,于是学校一下子就走了下坡路,没多久就关门大吉了。传说把我们初中办关门的最后一任校长,后来去了另一所中学当图书馆管理员。真假未知。 算起来我应该是学校的倒数第三或第二届学生。后来,在原址上办过几次技术学校什么的,但无一例外,都很快就关门了。也许只能用风水不好形容了。现在,那个地方还在,但我完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了。 高中倒是发展得更好了。作为县里最好的高中,我们毕业后,高中原来的校址不够用了。于是,在县城另外一个地方造了一个更大的校园,整体搬过去了。不过我至今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呢?进了新学校,我没办法说我们以前的宿舍在哪一幢,教室在第几楼,以及当年那个吸引全校男生目光的女生是怎样袅袅走过操场的。 该说大学了。毕业之后,我的大学母校终究没有逃过那一轮的高校合并潮,与边上的另一所大学合并了。尽管学校还在原来的地方,尽管校名跟之前还有点关联,尽管合并后的大学更加NB,然而感觉跟我并没有什么关系。对了,我们学校有个校友叫做袁隆平,现在他也成了别人的校友了。 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评价高校合并这档子事,我只知道,被合并掉的学校是再也回不来了。 最后是我读研的学校。尽管学校没有被合并掉,但是我所在的学院已经改过两次名,最近还搬到新校区去了。于是,当年奋战的实验室没有了,当年流汗的运动场没有了,当年熟悉的地方都没有了。以后,我不知道到那个校区才算是回母校,这感觉也怪怪的。 忽然有点庆幸自己并没有读过博士,否则又要多一处回不去的母校。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是一样的?你的母校,还回得去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