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一本见者砸吧嘴、闻者流口水的美味科普书

 牛皮社 2021-11-11

说实话,拿到《海错图笔记·叁》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惭愧。

《海错图》是一本古代科学著作,一部海洋生物图谱,成书于清康熙年间,作者是浙江人聂璜。我作为一个浙江人,又是学水产专业的,但在看本书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一本叫作《海错图》的古籍。

而本书作者张辰亮,明明是一位昆虫学硕士,却干了我们水产人的事情,而且还干得这么好,简直要堵死我们水产人的学术之路啊,怎么能忍?不能忍也得忍,因为翻开书之后,我就把这些全忘了,边看边傻乐。

张辰亮

《海错图笔记》就是一系列考证《海错图》的书,目前出到第三本了。印象中,既然是考证,一般来说总是很枯燥的,抛出一大堆的专业术语,引用一大堆的文献出处,加以一大堆的对照分析……有时候甚至连专业人士也读不下去。

但张辰亮却说:NO因为他把《海错图笔记》系列写成畅销书了。在《海错图笔记·叁》中,有专业术语,也有文献引用,考证非常认真细致,该有的内容一点也不少,但是,却是幽默搞笑的、活色生香的、味道鲜美的……唯独与“枯燥”无关。

这本《海错图笔记·叁》共分为鳞部、介部、虫部和异象四个部分,翻译过来就是鱼类、虾蟹贝类、虫子和奇奇怪怪的东西。作者自己也说了,写前两本《海错图笔记》时,他考证的是一些相对容易的物种,到了第三本,只好啃硬骨头了。事实证明,张辰亮的牙口很好,这骨头他啃下来了。

概括起来,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图文并茂颜值高。文图搭配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其实科普书都这样)。每考证一个品种,除了保留《海错图》原书中那些或精致或灵魂的美图之外,书中还请自然插画师另外绘制了很多的插图,大大丰富、扩展了《海错图》的内容。

更难得的是,作者张辰亮想方设法找来了很多稀有的实物。说实话,不用看文字内容,光是这些照片,本书就具有收藏价值了。

二是考据翔实知识博。前面说了,写这本书是啃硬骨头。《海错图》的内容很丰富,有作者聂璜亲自观察解剖之后绘制的图,也有是听别人叙述之后,作者大开脑洞凭想象画的图,给考证带来了无尽的欢(tong)乐(ku)。但张辰亮翻古籍、跑世界、上微博、进实验室,愣是都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看完绝对涨姿势。

比如,聂璜随口提了一句“鳓鱼的头骨能拼成一只鹤”,他花了半年时间挖掘鹤的拼法,并复原了拼合全过程。又比如聂璜画了一种长“小翅膀”的泥蚶,他花了一年时间才找实物。其实考证越难,越能说明聂璜的伟大。在科技昌明的现代,都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找到实物,可见聂璜当年所做的工作有多了不起!

  鲞鹤的制作过程

三是段子频出欢乐多。作为一个微博达人(@博物杂志),张辰亮的神奇之处是,把这些枯燥的考证内容,变成了一本欢乐的科普书。据说有些人批评张辰亮不严肃,唐突古人,在此我就不表达对这些人的鄙视了。我只想说,能够这么欢乐地看完一本科普书,然后盼着作者出下一本,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吐槽聂璜的段子我就不说了,自己去书里找。这里我就举一个例子,为了验证“大闸蟹不能和柿子同吃”这个传言的谬误,作者自己化身为实验动物,邀请了一帮人一起吃螃蟹与柿子,结果吃完了大家都好好的,还发现柿子的味道和大闸蟹特别搭。

同时,这也是一本“舌尖上的科普书”,除了“蟹柿同食”外,每讲到一种海鲜,不是,品种,张辰亮都忍不住流着“哈喇子”讲述它的味道和吃法,以至于本书很不适合在深夜读。


长“小翅膀”的泥蚶

书就介绍到这里。看完书之后,我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作为一个水产人,我以后的研究重点,就调整为怎么吃海鲜了,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把书中所写的美食都吃一遍。至于考证什么的,还是留给张辰亮吧。

更多内容请点击:

【读书】一部与《教父》齐名,“卷福”忍不住要拍成电影的经典悬疑小说

【读书】自然进化or上帝创造?关于人类起源,我们可能都弄错了

【读书】金字塔之谜新说:法老的陵墓,还是外星人的航向标?

【读书】神仙打架用啥武器?苏美尔文明为何没落?撒迦利亚·西琴:原子弹

【读书】人类如何抵达美洲?玛雅为何突然出现?答案都在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