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之风随笔《和淮阳同步前行》

 大豫坊 2021-11-11

这里是淮阳

 

晨之风

     1996年春节过后,我从乡下一所高中调到了淮阳县城工作,任务还是教学。那年春天,淮阳县城发生了一件在当地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事——时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决定开发城湖。

     说起淮阳的城湖,那可是有些年月。据记载,淮阳城湖在六千多年前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阳)时就有,在宋代基本形成今天的规模。伏羲氏都宛丘后,后来神农氏也在这里定都,易“宛丘”为“陈”,这就是淮阳为“陈”的最早源头。在后来周武王分封诸侯,把舜的后裔妫满分封到陈地,开启了陈国将近六百年的历史。陈国是当时公侯级的大国,国君妫满励精图治,百姓和乐,并修筑城墙,这就是淮阳古城墙的最早雏形,也形成了淮阳今天“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独特布局,成了中国北方非常罕见的城市布局。陈国被秦国灭掉后,这里成了陈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置淮阳国,首称淮阳。北周首次将这里设为陈州,宋宣和元年在这里设置淮宁府,明代这里是陈州治所。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淮阳地一直是豫东的政治文化中心。因为淮阳的特殊地位,这里的对外宣传语就是“羲皇故都,北方水城”。

    但是让人感到郁闷的是,淮阳这片土地尽管历史文化灿烂,但是经济发展好像一直不太如意。淮阳的有识之士很着急本地的现状,经过精心调研,一致认为,淮阳要想振兴,必须从旅游做起,而从旅游做起,必须在旅游资源上做文章。

1996年那一年春节刚过,淮阳县几十万民工齐上阵,号称“百万民工战城湖”。我所在的学校靠近城湖,闲暇时见证了那个“旗帜飘扬,人头攒动”的壮观场面。民工们自备工具,带着干粮,住帐篷,根据规划,把湖里的水抽干,把淤泥挖出来,在岸边铺上石头,种上垂柳。当时的文化界还结合淮阳历史给城湖改了名字,叫做“龙湖”。之所以叫“龙湖”,是因为伏羲氏定都宛丘时,在这里发明了龙图腾,故名。今天看来,淮阳的旅游事业就是开启于这一年。

太昊陵庙会今夕

也就是从那一年,淮阳地方政府把发展理念定位在“旅游带动”,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政府主政领导。从那一年开始,淮阳的旅游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我所在的学校虽然位于县城,其实周边都是菜地,介于城乡结合处。学校紧邻106国道,那时的道路很窄,也就是来往两车道。车子驶过,尘土飞扬,环境当然不太好,和今天相比天壤之别。从那时开始,淮阳的旅游事业一直在稳步前进。太昊陵景区由以前的纯民间香客庙会,逐渐上升为外来游客的旅游地。里面的各种软硬件设施也在与时俱进,与知名景区的距离越来越近。淮阳这个地方让当地居民骄傲的是,这里有一万六七千亩的龙湖,这是很大的旅游资源,加上以前发掘的平粮台古城遗迹,形成了淮阳“一陵一湖一古城”旅游名片。特别是2004年,淮阳主办了国家级的“姓氏文化节”,2007年,淮阳主办了中原赏荷旅游月,淮阳对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旅游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当年的姓氏文化节盛况

2004年,因为工作需要,我来到淮阳中学工作。从这一年起,我更是见证了淮阳城建的发展。以前学校门前就是一条柏油马路,两边就是“脏乱差”,人们没有什么环保概念。尽管以后政府加大了整改力度,但是人居环境一直不太理想。2019年,淮阳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根据市里规划,淮阳县要化为区,划区以后,城市建设全方位在提高,尤其是道路实现了“宽敞、畅通、亮化”,街边建起了好多人本化的街头公园和公厕,每天还有降尘车定期清扫街道,整个城区变成了一个大花园。一到晚上,各处景点霓虹灯辉耀出一片祥和,太昊陵广场广场舞大妈们翩翩起舞,充分享受着幸福生活。市民出行就是在花园里散步,空气质量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

2021年,淮阳的景区被河南省列为5A申报景点。为了申报5A成功过关,当地政府对城建进行了一次全面提升,龙湖风景区和太昊陵景区合为一体,这样可以满足外地游客到了淮阳,尽情地游玩几天。这是个大工程,实现了多少代人的梦想。更是民心工程,为了完成这个工程,需要拆迁好多毗邻景区的原居民住户,但是老百姓深明大义,都很理解政府决策,在行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区政府对整个龙湖周边那些碍眼的建筑来了一次清理,将来远远就可以看到太昊陵,目的是展示淮阳旅游形象,大大方便外地游客。

我是一名老师,长期坚守在教育一线,同时又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工作间隙,我爱忙里偷闲,拿起笔记录所在地的变化,在变化中感受时代的脉搏,在变化中获得生活的幸福。如今我所在的地域是全国闻名的“长寿之乡”“中国旅游强县”,龙湖被评为了国家湿地公园,太昊陵景区也快要晋升5A级了。到那时,淮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又会得到一次大的提升。

随着淮阳景区的越来越美丽,周口市的好多文化文学采风活动都喜欢选择在这里举行,有时还举行全国性的文化文学交流活动。身居淮阳,作为一名地方文化文学爱好者,我多有参与。每次参与,做为“东道主”,我都很骄傲。我明白,这都是沾了淮阳本土美丽自然风光和厚重人文历史的光。淮阳是一座文化和文学的富矿,感谢她给我提供的取之不尽的素材,感谢她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晨之风,本名李涛,中教高级语文教师,新闻学和教育学在职研究生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全国高考作文研究专家。作品曾被《读者》《散文百家》《华夏散文》《美文》《天涯》《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文学报刊杂志及“强国论坛”刊登,有多篇作品被国家级图书收录,并有文章被中学选作阅读分析素材。其事迹入编《河南人物志》,被《检察日报》“人物声音”专题报道。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