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市流舍村:书生原是性情人

 丰城文旅 2021-11-11

从洛市集镇去往罗山,不四五里,路东侧隔田而望,一个楼房林立、村容整齐的村庄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洛市镇下城村委会流舍村。

走进流舍,村前村后,村中间巷道上,到处都晒满了刚刚采摘下来的野山茶籽。今年油茶籽丰收,不光流舍,其他村庄也是如此。虽然担心油茶籽多了会跌价,但看着满地黑黝黝的油茶籽,村民的脸上还是流露出丰收后的喜悦。

流舍村约有300余户1400余人,杂住着徐、刘、范、肖、陈、蔡、张、詹等姓,与隔田相望的岩里万家一起,被形象地称为“一万零八姓”(即一个万姓和八个其他姓氏)。整个村庄由南向北分布,呈“舸”(船)形排列。流舍徐姓族谱中记录的“流溪八景”中,便有“居室连绵地脉遒,水溪环绕址如舟”的形象描述。

流舍古称“流溪”,意为常年流淌不息的溪水绕村而过。流溪徐姓始于秀市觉溪(角陂)徐氏,尊徐韬为一世祖。徐韬九世孙徐竭忠(字希荩),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由吴塘(今属白土镇)入赘于蛟湖(今属拖船镇)。徐竭忠生子二人:荣邦、宁邦,宁邦又生子二人:昭、章。大约南宋乾道七年(1171),徐昭和大儿子徐立功一起迁居到流舍,成为流舍徐姓开基之祖。

丰城徐姓素有文物衣冠的美誉,上自东汉高士徐孺子,下至晚唐侍御史徐韬,乃至于徐鹿卿、徐经孙、徐即登、徐士谷等,二千多年来,达官显宦不胜枚举,名望重于丰城。流舍徐姓达官显贵不多,但依旧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士绅乡贤层出不穷,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续写着诗礼相继、耕读传家的人文传奇。

徐时遇(1655-1725),字达初,号云崖,祖上三代都以读书为本。其父亲徐起凤是秀才出身,因为为人正直,被推举为本图的粮长,负责催征皇粮国税。当时的知县何士锦(字昼生,浙江建德人)很看重徐起凤的人品,对他的工作也非常满意,经常抽空接见他。作为一个“官二代”,徐时遇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就刻苦读书,胸怀大志。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严格。

徐时遇共有四个儿子,其幼子徐天排(1695-1776),字圣安,号静斋,从小就聪明过人,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古文诗词做得花团锦簇,可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终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四十岁时,徐天排放弃乡试,专心于家乡公益慈善事业。徐天排满腹诗书,器识过人,不管是邻里纠纷,还是扶贫济困,或是建祠修谱,都慷慨大度,不遗余力,被乡邻尊为长者。徐天排曾说,人生在世,要读有用书,行无愧事,这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知县满岱(字鲁青,正白旗人)亲自书赠“名高洛社”四字匾额,盛赞徐天排的为人和学识。

徐天排四个儿子都是读书出身,其中老三徐绍文更是以“钦赐国子监学正”的荣誉,成为全族人的骄傲。徐绍文字怀周,学识文章青出于蓝,参加了一辈子考试,直到嘉庆甲子年(1804)参加乡试,已是年近七旬,好不容易赐了个举人。次年又兴冲冲赴京参加会试,嘉庆皇帝怜惜他的执着,又赐他一个“国子监学正”的正八品头衔。

七十年科举之路,一朝梦圆。在接到钦差送来的圣谕和朝服后,徐绍文激动得好几天睡不着觉。想到马上要进京入觐见皇上,徐绍文诚惶诚恐,写下一首五言排律,准备呈献给嘉庆皇帝。现将这首诗录于后,一起来感受下徐绍文当时的心情:

棘院龙门启,观光试艺全。

耆儒重盛世,诏旨赐京员。

珠挂含星郎,朝披命服鲜。

銮仪开旭日,仙伏降晴天。

召见恩何渥,班分序复联。

跸临清翡路,殿帐带炉烟。

稽首思钦若,瞻颜想穆然。

丹墀如再步,颺拜圣君前。

徐绍文后来的经历族谱上没有记载,也不好妄加揣测。另一位读书人的经历同样令人钦佩,他叫徐廷爕。徐廷燮也是一位才高八斗的老秀才,同样因为屡试不第,心有不甘,捐了个国子监生的身份。没有功名,无法晋身仕途,徐廷燮只好在家乡设馆授徒,好在他的水平很高,前来聘请他当私塾先生的人很多,曾经有一个富豪,以200两银子的年薪聘他给子侄们讲课。徐廷燮还是一位开明的乡贤,理家政、排纠纷、修道路、造寺观、置邮亭等公益事业,总是慷慨解囊,带头参与。

流舍徐姓先辈,不仅有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也有腰缠万贯的经商者。徐祖照,字炳发,号光耀,年轻时就和堂弟徐祖斌远赴贵州独山州(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经商,曾担任过万寿宫会长(相当于江西商会会长),最后老死于他乡。徐祖斌的儿子徐德修(1838-1908,字明扬)出生于贵州,从小拜当地秀才李萼为师。父亲去世后,徐德修继承衣钵继续经营,成为富甲一方的豪绅。

徐德修小儿子徐焕庚(字性善,号西垣),生活在晚清到民国时代。清末科举制度取消之后,徐焕庚先是给人当私塾先生,后来不甘于浑浑噩噩度过一生,考入南昌政法学校,准备投身政界。毕业后已是民国时期,徐焕庚回到家乡,先是创办富水乡自治会,出任议长。不久,又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乡贤改狮麓书院为富水小学,出任校长。

狮麓书院创办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位于罗潭村西狮山之麓,由洛市人熊司治倡议发起,文炳元、崔羽仪、黄景隆等人共同创办。进入民国,传统教育模式受到挑战,狮麓书院日渐式微。民国十一年(1922)秋,在邓立德、徐焕庚、刘昌言、徐文焕、张百轮等人倡导下,改狮麓书院为富水小学,后又改名为狮麓小学,学校经费由设在省城的鹏传试馆、交岭试馆以及书院原来田地的租金等渠道筹集,学生只负担很少一部分,教学内容兼顾古文和国文、算术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名富水乡中心国民学校,是一所一至六年级完全小学,学生80余人;1952年拆旧建新,1968年改名“五七”小学;1979年学生转入洛市五七中学,1982年改为洛市乡中心小学,1985年改为洛市镇中心小学。从狮麓书院到洛市镇中心小学,一百六十年来,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

徐焕庚和众多先贤一样,毕其一生,忠实践行着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传承古老而神圣的中华文明,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资料:流舍《徐氏族谱》、1985年《洛市乡志》、同治《丰城县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