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医道之七:罗盘在手 天下我有

 野狐中医 2021-11-11

月亮绕着地球转圈,地球绕着太阳转圈,太阳带着八大行星绕着银河系转圈,万物裹挟在这大大小小的圈圈当中,永不停息的运转,“圆”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基本运动形式。

从八大行星的绕日运动,到树木的年轮,从黄河的太极湾,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无不蕴含着圆的运动。

古人把这种哲理称为“圆道”。庄子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环,就是圆道,掌握了圆的道理,就能够以应无穷。

古人肉眼观察到的每一年太阳会以恒星为背景上做一次圆周运动,而四季恰好完成了一个循环。《周易》说:“法象莫大乎天地”,这个循环就是天地自然最大的一个圆。这个圆,涵盖了春夏秋冬,又涵盖了东南西北,将宇宙万物涵盖其中。

太极图、八卦图、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这些象数符号,它们都是天地自然的“类象”,都是这个“圆”的体现。

风水先生的罗盘是“圆道”的集大成者。呈同心圆排列的一圈又一圈的字符,是不同的“类象”符号系统它们的特点在于

第一,物物皆有一太极,无论大圆,小圆,一个圆就是一个系统。

第二,围绕一个轴心(大地),顺时针方向(源于地球自转),呈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排列(观察者的视角);

第三,既是春夏秋冬象征,又是东南西北的体现,换言之,都具备时空一体的特性。

上述符号系统构成了中国古代各种术数学的基础,是山、医、命、相、卜,玄学五术必不可少的工具。

若细细研究起来,这里面的圆圈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易卦象数,一类是五行干支,两者来源有所不同(参见《医易系列合集》),但是由于都来源于“圆道”,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文化大一统的西汉时期,两者实现了沟通和融合。

中医建立之初,主要依仗的是阴阳五行这套系统,因此《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易卦的体现。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后人又有“医易汇通”的说法。

五行和八卦都是“类象”,都是“圆道”,都是时空一体的体现,这点是两者相通的基础。至于为何用“五”,为何用“八”,却有深刻的意义。为了方便,我们还是拿出这张图来说明:


人们对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名言耳熟能详,但是往往忘了他老人家紧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意思是万物皆有阴阳,这话大伙肯定都没有异议,关键什么是“冲气”,什么叫“冲气以为和”。

“冲”者,“中”也。“冲气”就是阴阳之中,维系阴阳存在,调节阴阳平衡的那个东西,正因为“冲气”的存在,阴阳才能达到“和”的状态。这个东西,和阴阳并存,随阴阳而转化,阴、阳、中,为三,这也就是古人说的“太极含三为一”的道理。

这个东西,当和阴阳并存的时候,称为“中”,当和天地并存的时候,称为“人”,当和四象并存的时候,称为“土”,当和八卦并存的时候,称为“中五”,当和十二地支并存的时候,称为“土旺四季”。

易卦表面看上去是以—、--为基础的学问,其实也处处隐含着“三”的奥秘。所以宋代邵雍说:“易有真数,三而已。”

而汉代的扬雄则仿照《周易》的体例,写出了《太玄经》,分三赞(赞相当于“爻”),分别用一、--、---符号表示,名称则干脆就叫一、二、三。

对于扬雄,邵雍是极为推崇的,曾说:“扬雄作《玄》,可谓见天地之心也。”顺便说一句,这个“天地之心”,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中”的另一种说法。

五行并不是五种物质的简单罗列,而是四象加上“中”的结果;八卦也不是四象的直接加倍,而天干地支隐去“土”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五行和四象同级同构,八卦和干支同级同构,只不过八卦起了八个“生僻”的名字,五行偏偏用了五种真实的物质元素来代表,所以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其实,我们只要记住八卦也好,五行也好,都是“类象”的代称,如果你乐意,用ABCDE来代表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仔细观察这个图表,可以发现,从横向来说,是对某一个“圆圈圈”(时间、空间、情志、脏腑、形体等等)各组成要素的分类和归纳。就纵向而言,是以五行所代表的某一“类象”各种事物的集合。集合内各元素虽然“风牛马不相及”,但是它们“同级同构”,因此具备“同构互感”的特性。

中医正是以五行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宏大的“类象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