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的旅程,寄存故乡的风景

 艺术名家数据库 2021-11-11

一竹,本名:蒋杭艳,浙江温岭人,一个喜欢安静行走的自由摄影者。



酋长:一竹的摄影作品如同亲切的归乡之旅,让我想到了故土、故人,还有故事。不管我是否在海边长大,直指我内心的“回归”情感从一竹的照片中被慢慢地激发出来。

她的几个系列作品《远处的风景》《故乡的记忆》《失落的海岸线》《此岸》让我看到了不同角度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梦里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

一竹的这些作品让我觉得它们是纪实的,诗意的,忧伤的,充满纪念性的……


《远处的风景》系列之一

—— 对话一竹


Q:酋长
A:一竹
Q:在你的作品中,“乡愁”总是以不同的形式抒发出来。跟我们谈下你成长的环境和最初接触摄影的契机吧。

A:对我来说乡愁似乎是一个诗化,怀旧的概念。自小因为父母工作在他乡,也就生长在他乡,等到大一些的时候回到现在的东海之滨小城温岭,一点点长大,便又开始思念他乡。缠绕着我们这一代的,就尽只是些没有根的回忆,无边无际。有时找不出这个结结在哪里,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还是为了哪些人或者哪些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对于故乡的记忆似乎也越来越厚。
大概从2010年开始,因为一次偶然的独自行走,感觉行走中经过的一切无法用眼睛都记录在心里,回来后就买了第一个单反相机,从此就爱上了拍摄。经常在闲暇时候走走停停拍拍,不经意间就将自己的一些情绪和思绪带入了镜头。

《此岸》系列之一

Q: 你奠定你目前这个摄影主题和方向的契机是什么?
A: 一直认为行走过程中,用相机拍摄下的一切是眼睛和心灵去寄存风景和心灵旅程的一种方式。故乡于我而言是一种淡淡的无法抹去的情结。行走中,在内心是用静默的方式去凝视,观看,既是对人的外在生存空间和境遇的体察,又是对自身观感的一种思考和记忆填补。
我很少出远门,不是说不想出远门,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的故乡才是属于自己的根。有人说:故乡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在镜头下都是我对她的爱恋。随着时间的前进,看着她不断的变化着,成长着。有些东西和景物却在逐渐的消失殆尽,只能留在记忆里,有失落,有茫然,有依恋。海边,也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可以发发呆看潮涨潮落,也可以看看海边讨生活的人们。每次行走在海岸,内心总是像个孩子似的,充满着好奇,疑惑和迷茫。

《失落的海岸线》系列之一

Q:.你对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有怎样的一种感受?
A:未来的发展城镇化是中国的大趋势,旅游开发,村庄整建。不填河塘,不砍树木,不刻意取直道路,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这些也未必都能做到。只是希望能保留一些农村的自然性、 空间性、传统性。乡愁需要安放,需要保留部分特色村庄。而留住乡愁就意味着在城镇化过程中,反对破坏生态环境。南方沿海地区,围垦,填海,筑堤,也依然存在。或许若干年后,沧海桑田,再也看不到曾经的景象了。到那时,在远处,还会有不会厌倦的风景倚着生活吗?

《故乡的记忆》系列之一

Q: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和拍摄的对象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有没有发生有趣的对话或是让你值得记下来的故事?
A:在拍摄过程中,通常都是习惯性的一个人安静行走,不经意间拍摄下遇到的每一个触动内心的场景。如遇到近距离正面拍摄,我一般都会先和他们平静友善的交流,动情处然后不经意间也会随时咔嚓。让我最感动、记忆最深的就是越贫穷落后的地方,人们越朴实、憨厚、热情,每次都被邀请在他们家吃饭,虽然用餐很简单,但可以听他们讲自己生活中的各种故事……

部分作品系列欣赏


《远处的风景》

《此岸》

《失落的海岸线》

《故乡的记忆》

主要作品:
《构成*楼道》入选第16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
《爱》入选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优秀作品,并获得2014年12月“美丽中国"浙江之旅”中国摄影报台州摄影拉力赛亚军。
《相依相随》入选第十四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并获得合作银行杯“诗意长潭” 省赛二等奖
《赶海归来》获“正骨杯”浙江省摄影大赛金奖,“佳能典藏”佳作奖
《时光》2013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联展
《物语·人语》2012第二届台州市摄影三十五人联展
《尘》2014第三届台州市摄影六十人联展
《潮水之上的牧场》2015温岭市文联主办个展

作·品·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