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孩子具备这个能力,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李晴朗

 丄学号 2021-11-12
作者┃李晴朗  朗读┃李晴朗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2021年9月10日,清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教师代表梅赐琪,做了一段议题为“失败”的开学演讲。

梅赐琪认为,与成功相比,失败能带给人更多可能性,比如能看到自己能力的边界、输赢之外的风景,以及个人以外的世界。

身处清华的天之骄子也要面对失败?难道这些优等生的世界,不是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状态环抱吗?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显然是低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没有经历过失败,不足以谈人生。

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父母的必修课。

接纳孩子的失败不焦虑不苛责

前不久,女儿经受了一次小小的“失败”打击。

女儿从幼儿园时期起,就喜欢帮助老师,组织小朋友们阅读、玩耍、运动。她希望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做一次班长。

但是在班长竞选班会上,女儿的得票数低到惨不忍睹,支持她做班长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人还是她自己。

女儿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委屈地问我:“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选我呢?我真的有那么差吗?”

我告诉她:

你当然没有那么差了

01

你有目标,想当班长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目标,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目标呢

02

你有勇气站到讲台上去参与竞选,说明你很勇敢

03

有没有选上其实没那么重要,只要付出努力了,什么样的结果都不会遗憾。以后,还是可以好好为班级服务的哦。

听了我的话,女儿脸上的伤心失望消失了大半,这次小小的“失败”经历很快翻篇了。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面临竞争是与生俱来的。

有竞争就会有成败,有筛选就会有评比。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毫无波折的。

如果不能养成正确面对失败的态度,就很容易在无数次的竞争中一步步失去自信,让自己一蹶不振。

如果希望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不被失败击垮精气神,就要从孩子小时候起,教他们正确面对失败。

能够坦然看待和面对失败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是漫漫人生路的根基,也是幸福能力的组成部分。

鼓励孩子正视「失败」

不失控不自责

表弟的孩子小诺,今年也经受了一次“失败”打击。品学兼优的她,突然变成班里成绩垫底的学生,这份打击不可谓不沉重。

小诺是今年上半年从老家转学到深圳的,从小到大一直稳居班级前三,父母都相信,以小诺的基础,来到深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由于小诺的英语基础薄弱,又不适应新环境,她上课时完全是懵圈的状态。

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又找不到调整的方法,小诺变得自卑又自责,天天嚷着要回老家。

为了有时间陪伴小诺,表弟申请从起早摸黑的销售岗,调到能按时下班的内勤岗,陪伴鼓励小诺逐渐适应深圳的高强度学习节奏。

在最大的拦路虎——英语单词方面,他和小诺一起定下了“每天背会十个单词”的学习目标,互相提问,一点一滴地积累单词量。

同时,和小诺妈妈约定,不在小诺面前提“别人家的孩子”,只拿小诺的今天和昨天比,夸奖小诺一天比一天更优秀。

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小诺逐渐克服了自卑和自责心理,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成绩也一步步提了上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可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总是要独自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种种挑战的。

当孩子遭遇困难,遭遇失败,当孩子感到愤怒、自卑和迷茫时,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鼓励和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寻找破解的方法,练就坚毅的品格。

在这其中,保持平和、坦然的心态不可或缺,如果去指责、埋怨和挖苦,只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让孩子更加压抑和苦闷。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

教育不是折磨,不是打压,更不是摧毁孩子的自信心。所有有智慧的父母,都戒掉了情绪。

引导孩子迎战「失败」

不气馁不软弱

应对失败,除了接纳和鼓励这两个“法宝”,还有一项“秘笈”:不要逃避和忌讳谈论“失败”。

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里,男孩拉姆海姆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

爸爸阿里,妈妈玛雅,都毕业于印度最知名的学府之一——印度理工学院。

有这样一对高材生父母,是拉姆海姆的骄傲,却也是他的枷锁。

为了迎战高考,拉姆海姆拒绝了一切娱乐,每天学习18个小时。

周末,父母要带他去游乐园放松,他永远都是说:写完作业再去。

这样努力的最终结果,却不尽人意,他被一心向往的印度理工学院拒之门外。

拉姆海姆瞬间崩溃了!

他含泪留下一句:“全世界都会取笑我,我是个loser。”便转身从阳台跃下,决绝地准备告别这个“带给他失败”的世界。

拉姆海姆为什么会自杀?爸爸阿里难辞其咎。

考试前,阿里劝解压力缠身的儿子说:“你怎么会担心呢?你是个天才啊!”“等你成绩出来,我们开香槟庆祝!”

这些夸张的鼓励和夸赞,看似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高度信任,实际却传达着一个危险信号:我们的人生中没有失败,失败不值得一提!

因为缺乏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拉姆海姆轻易就被成绩击溃了:父亲只告诉他一定可以,却从没告诉过他,万一不可以怎么办呢?

逃避失败教育,意味着在人生中埋下了一个个雷。

雷爆一次,人就会被击溃一次,到最后,遍体鳞伤,痛苦绝望。

电影里有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我们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胜败输赢,我们都忘记了怎么样过好人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活本身。”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普通事情,我们该重视的,是让孩子在成长中不断发现真正的自我。

就像梅赐琪说的:“失败可以让人看到自己能力的边界、输赢之外的风景,以及个人以外的世界。”

看到能力的边界,意味着在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要学会忍耐,学会接纳,在“跳一跳才够得着的平台”上,打开自己新的可能性。

看到输赢以外的风景,意味着放下“做惯了赢家”的偶像包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知识探索和创造实践中去。

看到个人以外的世界,意味着学会欣赏别人的成就,寻求别人的支持,学会包容与合作。

写在最后

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失败,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态、行动、情绪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父母如果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微笑、鼓励和肯定,孩子往往能够快速卸下心理负担,重拾信心。

千万不要冷嘲热讽,反复批评,那比“失败”本身带给孩子的打击要“可怕”得多。

每一个自信满满的孩子,身后都有愿意鼓励,愿意捧场的父母在赋予能量。

父母的赏识和支持,会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我肯定、自我悦纳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从“黑暗”中看到“光明”,有利于打开想象的翅膀,飞向幸福的彼岸。

作者:李晴朗,80后职场妈妈,终身学习者,为人真挚,文字真诚,爱写乡愁故事,有一颗炙热赤子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