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 七十洪都归来仍是少年 张良金 (2021年11月9日)
1921年,红船扬帆,百年大党,历经波澜壮阔,恰是风华正茂;1951年,逐梦启航,七十航空,创造沧桑巨变,归来仍是少年。 今年是华诞,也是新中国航空工业、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创建七十周年的大喜之年。作为洪都五任班子的成员、洪都史志编辑委员会的总编辑、一个致力于洪都精神发掘、传扬的洪都人,既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洪都人的拼搏与奋进,又见证了洪都的光荣与梦想,感到特别的喜悦和自豪! 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4月23日便宣布在南昌建厂。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省长)的邵式平,接到中央在南昌创建航空工业的喜讯,亲自担任建厂委员会的主任、技校校长,豪情满怀地向党中央毛主席立下军令状:“南昌是我们党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的地方,新中国第一架飞机也要在南昌上天!” 1954年7月26日,新华社播发的我国自制飞机成功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毛泽东主席听到喜讯,亲笔签发了给“第二机械工业部转国营三二零厂全体职工同志们”的嘉勉励信,高度评价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成功“这在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敬爱的周总理亲临洪都视察,深情地叮咛洪都职工:“国家把最好的设备、最好的人才都配给了航空工业,你们就是国家的长子,要为国家担担子啊!” 七十年来,新中国航空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航空装备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小中型到大中型、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实现了对世界强者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实现了我国民机产业从蹒跚起步到掁翅欲飞的跨越;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从亦步亦趋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洪都经历了中国航空工业各个阶段的拼搏与创新。 洪都职工任何时刻都没有忘记共和国的嘱托,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只要祖国需要,洪都二话不说全力以赴无私奉献。七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从螺旋桨到喷气式、从教练机到强击机、从飞机到导弹、从军品到民品、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创造了包括第一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辆摩托车在内的十几个全国第一;坚持厂所合一、机弹合一,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十佳企业;探索了一条对外合作、引进外资、广开门路、借力发展的新路;不但为国家研制生产了三分之一的飞机,百分之八十的海防导弹,百分之五十的长江750军用摩托车;同时为航空航天战线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领导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洪都确确实实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拓荒牛、排头兵、奠基石! 进入新时代之后,洪都更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占地25平方公里的南昌航空城横空出世,一座座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数字化生产线投入使用,智能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令人耳目一新。猎鹰飞机直冲云霄,C919凌空展翅,3600米长的国际机场笑迎天下宾客。特别是教十飞机的列装,使我军先于美军装备高级教练机,我国飞行员培训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真是“世界教练机看中国,中国教练机看洪都”。洪都是名副其实的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再到“航空强国”的中国航空工业的缩影。 纵观历史,洪都七十年来为什么愈老弥坚、饱经沧桑而不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而不悔?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情愫就在于:洪都自始至终有颗航空报国的拳拳初心、有种航空强国的神圣使命、有股舍我弃谁的责任担当!届届班子首首诗,代代员工撼天雷,一棒接着一棒跑,棒棒跑出新辉煌!我打内心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到骄傲,为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感到自豪,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洪都儿女感到无比荣耀! 从洪都大院到航天城一人有一个关于飞翔的梦 作者:张良金:中航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公司原工会主席,全国工会执行委员,江西省文化促进会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