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英译:鹅鹅鹅(唐·骆宾王) 《咏鹅》The Goose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The Goose Honk,honk,honk, the call of a goose approaches. She curves her neck like a bow, she sings into the air. In blue water she floats, on her fluffy snowwhite feathers. At her red webbed feet's strokes, the blue water ripples “译”后记: “意合”的汉语如何在“形合”的英语中(更好地)表达? 一、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作为“意合”语言,有时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读起来也会有种“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不解”的感觉:怎么理解解释都说得通,解释得通。 二、《咏鹅》据说是骆宾王7岁男孩时所作,因此,“用词浅显通俗易懂的儿童语言”是这首诗词的特点,也成了适合国内幼儿背诵的诗作,也就是连小孩都“能懂”。这样的“语言特点”在“英译”(if any at all)时必须充分体现:“幼儿诗”表达成“成人语言和用词”,一“开译”就错了。 三、“鹅鹅鹅”三个字是典型“意合”语言:它既可以是“听觉词”(Honking),也可以是“视觉词”(Gees)由远而近。但是,汉语就不直说了,你怎么理解都行。但是,既然后文有“歌”一词,我还是“二择一”,理解为“听觉词”(Honks),这样是符合前后文一致原则。 四、也就短短几句“儿童语”,虽是“咏”,但谈不上英语的Ode(气势,格式都不符),所以,干脆直说The Goose就好。 五、汉语是“意合”语,究竟是“几只鹅”?汉语是不说的,你说几只就几只。英语是“形合”语,单数复数必须说清楚。既然是7岁儿,眼中有“一只”鹅,而不是“鹅群”够了。 六、“红掌拨清波”也是“有点意思的意合语言”:“波”从何来?本身就有,鹅只是在“波”中划?你可以这么理解。我觉得是本是平静,“波”因“红掌”起,所以,在“形合”语言里把它表达成了“波因掌起”:At her red webbed feet's strokes, the blue water ripples 这样的表达,“逻辑”上更说得去。 七、“曲项”如何“向天”?这本身就矛盾。但是,作为“意合”语言的汉语是可以“说得过去”的,可能也是出于格律诗“运词”上的“赘词”需要,不便说“直项”。所以,在“形合”的英语里,“向天”的不是“曲项”,是“歌也” |
|
来自: 昵称776862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