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英译: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

 昵称77686253 2021-11-12
古诗英译: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
一、英“译”文:
Valiant and buoyant,rejuvenated with a five-feet weapon.
The breaking dawn beaming rays over the training ground.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share a unique aspiration.
Shelving makeup charm,they all yearn to be fully-armed.

二、汉语原诗: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译”后记:
1、目前,毛泽东留有的能见到的这首七绝(题词)诗的手迹共有五件,其中一件落款时间是1960年12月,修改定稿则标记为1961年2月。

该诗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上,标题为“为女民兵题照”。原诗中两处的“红妆”、“武妆”的“妆”字已分别修改为“装”(红装,武装),原来的“飙爽英姿五尺枪”也改为“飒爽英姿五尺枪”。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对照片形象的直接议论。作者是反对在诗中“直l说”的。他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但是,作为题照诗,与古代题画诗一样,不仅允许,而且可以成为它的某种特色。

换言之,我们的英语“翻译”时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思考?估计“多乎哉不多也”。

2、这首题词(诗)的创作背景是1958年针对当时国际国内严峻的形势,他老人家发表谈话:“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了这首看似题词,实则鼓舞全民斗志的“激励诗”,也正是有了对这样背景了了解,才“激发”了英语rejuvenated with a five-feet weapon, share a unique aspiration和yearning to be fully-armed的用词,也考虑过用rifle-armed替代“火药味”浓烈的fully-armed的用词,但是结合当时中国国内外形势,还是选择fully-armed,希望能尽可能接近原诗表达。

3、最后顺便说一说:to face the powder,not powder the face一直被盛赞为“神译”。假如姑且不论这是毛诗英译,而是译者“原创英诗”的话,这样一句通过词性转换达到一种类似“回文”的语言效果还是不错的,值得课堂里做“教科书”般的教学“临摹”。但是用它来表达毛教员通过一首看似普通的照片题词所表现出来的“大办民兵师,全民皆兵”伟大战略思想显然就显得“不够霸气。不说其它毛诗,单说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毛泽东就不会说出这种“软绵绵”的话语,估计这也正是他把当初的“红妆”(名词,“软”性词)和“武妆”(同样名词,“偏软性”词)通通改为更霸气的“红装”和“武装”(武装既可以是名词对应“红装”,也可以作为动词)的原因(主观猜测有待核实)。总之,结合当时国内国外严峻形势,毛教员应该不会用to face the powder,not powder the face这样的语言“激励”国内,大办民兵师(同样是主观猜测)。

Powder是gunpowder的缩写,其它还有soap podwer等。其实powder只是“火药”研制过程中的成分之一,尚不足以表达guns and wars,是不足以表达“武装斗争,军装”这样霸气的语言的。无奈很多“认为”它是毛诗“佳译”的离开了中文就半句英语都读不懂的读者其实只是跟着“瞎起哄”,就好比一群“非专业观众”蜂蛹而入一次“专业展览会”,人虽多,其实专业参展商并不喜欢,他们对专业产品一无所知,图个热闹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