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三国之后很少听说“夏侯”这个姓了?

 西江红月 2021-11-12

■目前,夏侯姓氏全国大约有2万人左右,百家姓排名560位

按照夏侯姓氏现在人口的居住密集程度,主要居于江西的南昌市、赣州兴国县、新余市分宜县、吉安市吉水县;安徽天长市、合肥市、亳州市、阜阳市;山东济南市、淄博市、临沂市、潍坊市、曲阜市;江苏金湖县、洪泽市,其他各省和海外也有零星散布的夏侯氏。

夏侯姓氏现在人口的密集居住区在江西省。

夏侯氏的缘起和兴旺

夏侯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追踪始祖一般认为是大禹的后裔,姒姓。大禹的后裔姒佗是夏侯氏的得姓始祖。

周朝建立之后,大禹的后裔子孙东楼公被封为“杞侯”,封地是现在河南杞县附近,建立杞国。成语“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就是杞国的某人。

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所灭,杞简公的弟弟姒佗带领部众跑到了鲁国。鲁悼公当时在位,他清楚姒佗是大禹的后裔,于是封他为侯爵,给予封地,祭祀大禹,称他为“夏侯”,其后人大都以“夏侯”为姓氏了。

夏侯氏的第一次大发展时期

真正让夏侯姓氏让大众所知的是西汉建立时期的夏侯婴,他是刘邦创立汉朝的主要初创人员之一。当时夏侯婴就是一个养马驾车的司机而已,和浪荡子刘邦非常要好。

夏侯婴长期跟随刘邦征战,一直担任“太仆”这一职务,主要掌管马匹和车驾,曾经救过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的命。刘邦做了皇帝后,夏侯婴还是掌管皇帝的马匹和车驾,是典型的御用司机。吕后当政,夏侯婴还是这一职位。

夏侯氏因而得以兴旺发达,到夏侯婴的孙子夏侯颇时,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后为卫青妻子)为妻。夏侯颇色欲熏心,经常和婢女勾搭成奸,被平阳公主发现揭发,畏罪自杀了,夏侯一家的封国被撤销。

虽然撤销了封国,但是夏侯姓氏的后人继续繁衍生息,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害。

夏侯婴剧照

夏侯氏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东汉末年,夏侯氏谯郡的一支和曹氏有姻亲关系,还是乡党,始终追随曹操南征北战,成为曹魏的核心权力成员,夏侯姓氏迎来了第二次发展的时机。

夏侯惇剧照

处于核心权力层的夏侯氏家族,在政治的庇佑下得以发展壮大,是三国时期名副其实的大家族。三国时期夏侯姓氏的大名人有夏侯渊、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夏侯氏(张飞之妻)等,一直贯穿了曹魏时代。

夏侯氏的急速衰落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曹爽一族。曹爽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本来姓秦,和曹操家族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司马懿得到军政大权之后,原来在朝中掌握军权的夏侯玄被剥夺了军权。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夏侯渊的侄孙,夏侯霸的侄子。夏侯玄丢了军权,让长期驻扎在魏蜀边界的夏侯霸(夏侯渊之子)一直惴惴不安,终于熬不住,投奔蜀国的姜维去了。

夏侯玄还是能够忍让,他也在等待时机,伺机除掉司马家族的势力。他当时已经没有军权,而是担任太常这一职务,有名无实的职位。

254年,司马懿去世三年之后,夏侯玄和中书令李丰、皇后的父亲张缉等秘密商议,决定除掉司马师。可惜的是,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早就被司马师得到消息。于是一场未遂政变演变为司马师单方面的屠杀,夏侯玄等被斩杀,夷灭三族。

夏侯玄剧照,最有希望消灭司马氏的人

从夏侯玄的三族来看,曹魏时期夏侯家的主要人物都在其中了,夏侯氏的政治核心人员都被屠戮一空了。

很多逃难的夏侯氏家族的人,大都更改了姓氏,一般是改为“夏”姓和“侯”姓。夏姓和夏侯姓的始祖公推是大禹,算是一个始祖的,改成夏姓也无可厚非了。

当然,也有些较远支系的夏侯氏保留了原来的形式,要不然就没有现在的夏侯姓氏了。

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朝前中期是门阀士族盛行的时期,名人大都出自于大家族,寒族地主(靠实力起家的地主)也抬不起头来的。

夏侯氏由于在晋朝丧失了高端政治地位,家族衰落,曹魏之后,夏侯姓氏家族的名人直线下滑了。因为夏侯氏几乎没有人在朝中做中高层官员,自然后代也就没有进入政治中高层的机会!

魏晋到唐朝初年的门阀士族制度图

到了唐朝、宋朝时期,夏侯氏的名人才零星出现,这也和姓氏人口有密切关系。家族小,人口少是夏侯氏被遗忘的主要原因了。

夏侯氏遭遇改姓危机,司马氏也在东晋灭亡之后也开启了改姓浪潮,目前司马姓也是很少的。

■他们被司马家族杀了不少,剩下的大都隐姓埋名了。

三国时期,“夏侯”是大姓,这一族出过许多英雄人物,搅动了天下局势,甚至还曾改变了历史轨迹,可以说是典型的名门望族。然而自从三国之后,“夏侯”这个复姓却很少听说了,到了现在,这个姓氏的人甚至只有几万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夏侯氏的发展

据说“夏侯”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大禹有关!周武王大败商纣王后,建立了周朝,封大禹的后裔于“杞”这个地方,建立了杞国。后来楚国灭杞国, 杞简公的弟弟逃亡到鲁国,鲁悼公优待了杞简公的弟弟,封他做了侯爵,并因为他本就是夏禹之后,所以给他赐姓为夏侯氏,自此,夏侯氏便开始正式出现于史书中!

夏侯氏虽然是大禹的后裔,不过他们家族的实力并不怎么样,所以只能四处投靠,苟延残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夏侯氏都不怎么出名,仿佛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了,直到刘邦时期夏侯婴的出现,夏侯氏才重新出名起来。


夏侯婴最开始只是个赶车的马夫,不过他跟对了主公,跟着刘邦创建了汉朝,有了从龙之功,随后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夏侯家族都跟着沾光,夏侯家族开始急速发展。

由于夏侯婴跟着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大功,当刘邦战败抛弃妻女时,又是夏侯婴拼死相救,救下了吕后的儿女,所以即便是吕后上位,夏侯婴也没有遭到清算,将家族成功保全了下来。后来,夏侯氏几经波折,虽然没有了先祖夏侯婴的荣光,不过整个夏侯家族仍然繁衍了下来,并没有遭到重大打击。时间来到东汉末年,夏侯家族再一次走向巅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有黄巾军起义,祸乱天下,后有董卓擅权,令朝廷权威大降,由此引发了整个天下的动乱,东汉皇室的权威荡然无存,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为自己谋取权力。在这些起兵的诸侯中,曹操是极为厉害的一支,曹操军事才能非常优秀,南征北战击败了众多强敌,后来更是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最后一统北方,成为了天下间最强的势力,看起来最有可能重塑山河之人是曹操!而当时的夏侯一家便是曹氏集团中的佼佼者!

曹操用人,有一个非常大的习惯,那就是外姓将领再厉害,那也得在宗亲将领的压制下工作!而曹氏和夏侯氏都被曹操认为是宗亲!关于曹操为何如此看待问题,大多数人的解释是曹操本来是夏侯家的人,只不过他跟着他爹入了曹家的门,改了曹家的姓,但他们一家和夏侯一家常有联络,所以曹操虽然姓曹,但他本质上还是夏侯家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夏侯家才能在曹操集团中拥有这么高的地位!


曹操集团中,夏侯惇经常是负责后方政务,而且曹操特许夏侯惇见他,不用进行通报,可以直接出入他的寝室,足见曹操是多么信任夏侯惇,要知道就算是曹操自己的儿子进出他的寝室,那也是需要通报的啊!曹操的关中方面军,主帅也是夏侯家的人,能把如此庞大的军队交给夏侯家,足见曹操对夏侯家是多么的信任,说白了,曹家和夏侯家是一体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夏侯家在三国时期,是顶级的望族!

不过遗憾的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有盛就有衰,夏侯家虽然一度昌盛,但到了三国末期,他们也逐渐没落了,因为司马家篡夺了曹家天下!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击败了曹爽,夺取了曹魏大权。原本忠心耿耿的司马懿,开始对曹家和夏侯家的人进行打压,意图长期霸占曹魏大权。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续推行对曹家和夏侯家的打压政策,最终在司马家的持续打压下,曹家被迫让位,夏侯家也日渐没落,为了避祸,夏侯家的人要么改姓,要么逃命,再也没有多少人敢继续使用夏侯这个姓氏了!

结语

从夏侯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本来是大禹的后人,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而且还曾一度非常繁荣,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甚至成为了天下的顶级姓氏,然而随着权力斗争的失败,夏侯氏遭到了重大打击,最终被迫隐姓埋名,苟延残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从三国以后,我们很少再听说“夏侯”这个姓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很抱歉,鄙人正是复姓夏侯,所以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谁也别跟我抢。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家里老人跟我说过,夏侯这个姓是夏朝的后裔。长大以后,我特地去翻了翻书,果然如此,只不过比老人说的复杂了些。

夏朝是被商朝灭亡的,但夏禹的后裔并没有灭绝。后来商朝又被周朝灭亡,周公旦分封诸侯,夏禹的后代也分到了一块地方,叫做杞。后来,这些人就在此地建立了杞国。

呃,你没有看错,就是“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

不过,老祖宗不是很争气,春秋的时候,杞国就被楚国灭了,杞国的国君带着一部分人逃到了鲁国。鲁悼公收留了他们,并给了他们一小块封地。

因为他们是夏禹的后代,当初周武王曾封杞的君主为侯,所以就称他们为夏侯氏,从此夏侯这个姓就诞生了。


其实在西晋之前,姓夏侯的人还是不少的。比如给刘邦赶车的老司机夏侯婴,曾经在战场上救过刘邦的命,还顺带救下了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因为这份恩情,在汉朝建立之后,夏侯婴一直担任“太仆”这一职务,主要掌管马匹和车驾,不管是是刘邦时代、吕后时代还是汉文帝时代,都是这个职务,可谓稳如磐石。

三国时期,夏侯氏中有一支和曹操的家族联姻,所以当曹操起事之后,这一支的夏侯氏族人纷纷投靠曹操,其中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夏侯渊、夏侯惇、夏侯霸,还有曹操的女婿夏侯楙等等,都曾在曹魏阵营中掌握大权。

但是,后来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掌握了朝政大权,而作为曹氏亲信的夏侯氏自然也遭到了残酷镇压。比如,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就因为害怕被杀,逃到蜀国去了。夏侯玄密谋杀司马师,结果事情败露,被诛杀了三族。

总之,夏侯氏的人在司马家族掌权之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很多人为了逃避灾祸,于是就不姓夏侯了,改为别的姓,比如说改姓“夏”或者“侯”。

所以,三国以后,就很少听到夏侯氏出什么名人了。


时光荏苒,到了现在,姓夏侯的人数量还是在急剧减少,比如我们村本来大部分是姓夏侯的,但现在拿出身份证来看看,还是写着夏侯的已经很少了。我根据切身体会,分析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我这一辈,和我父亲这一辈人,出生的时候,社会风气对复姓有偏见,很多人觉得复姓的人怪怪的,因此很多人就不愿意姓夏侯,而是主动改成了一个字的姓。

比如我有一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人和我聊天,当那人知道我姓夏侯之后,非常惊奇,好像看怪物一样,上上下下打量了我好半天,然后冒出一句,“四个字?你是日本人?”搞得我哭笑不得。解释完了之后,他一路上还是不停地啧啧称奇,说自己几十岁的人了,第一次见到复姓的人。

第二,姓是两个字,名是两个字,那么加起来就是四个字,很多时候办事不方便。尤其是在网络和计算机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四个字的名字经常给生活带来不便。

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当地给我上的大学要发函,因为是电脑打印的,所以就出了差错。当地给大学发去的函上,我的名字是“夏侯X”,而当我毕业后学校给当地发回来的函上写的是“侯XX”。

结果,导致我户口无法在当地落下,最后到几千里外的学校又跑了一趟,开了个证明,这才解决。一路上的开销暂且不论,时间上也白白浪费了一周。


第三,复姓太容易出错。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夏侯的“侯”字中间是没有那一小竖的,但是很多人不注意就会写成“候”字。

有一次我去银行办理银行卡,柜员给我填信息的时候,就写成了“夏候”,当时没发现,多年下来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后来手机的功能强大了,可以在手机上开通手机银行时出了问题,因为银行里的名字和我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致,所以不能手机转账,只能去营业厅取钱。

而且我到银行想把这个名字改过来,但是柜员忙了一个多小时,叫了好几个人来帮忙,最后也没改回来,没办法,我最终只好放弃了这家银行。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姓夏侯的人越来越少,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两万多人。我也算是到全国各地到处跑的人,但这么多年,除了我家亲戚之外,还没碰上过同姓的人。

不过话也说回来,复姓的人本来就少。我上大学的时候,全校一万多名学生,就两个人是复姓,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姓欧阳。就为了这个,我们俩还专门见了个面……

■三国之前的夏侯也不是很多,只不过是三国曹魏一方的亲族关系,决定了夏侯一族的历史高度,这才令人觉得夏侯一族乃为大族。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复姓传承至今的确减少许多,时至今日,很多古代常见的复姓都被拆分,以至于今天很多同姓不同源的姓氏。复姓减少的原因众多,夏侯则是比较特殊的。


夏侯姓的起源与衰落


我国复姓来源众多,比如封邑、居住地、官名爵位、姓氏组合等等,比如大家熟悉的令狐,据《百家姓》记载,周朝人魏颗,因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所以其后人就以令狐为姓。三国时期著名的司马家族,其姓氏就来源于西周时期的官职名称,此类还有如司徒、公羊等。夏侯则是由父祖姓名取单子,组合封爵而形成的,据说夏禹后裔东楼公被周武王封于杞,春秋时立杞国,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所灭,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为侯爵,故称他夏侯氏,其后代子孙皆以夏侯为姓氏。



夏侯婴剧照

夏侯氏名声大噪基本上是从夏侯婴开始,这位西汉开国功勋虽姓夏侯,但他的出身看不出来是侯爵贵族后裔,他在从龙之前只是个养马赶车的马夫!三国时期的诸夏侯据说就是传承于夏侯婴这一脉,但这是《魏略》的说法。而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夏侯婴一脉传至曾孙夏侯颇时,因其娶了平阳公主后仍通奸婢女,故被除国,其本人畏罪自杀,子孙再传两代便不见史载。所以曹魏时期的诸夏侯到底是不是夏侯婴的后代还真不好说。但不论如何,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主角,夏侯一族因与曹氏的亲缘关系,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光时期。



而有汉一代,夏侯氏活跃于政坛的也非夏侯婴一脉,而是夏侯始昌、夏侯胜这些人,前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傅,侯者是汉宣帝时的博士,二人都是古代最有学问的代表,这些人都是山东夏侯氏,与夏侯婴八竿子打不着。可是这一脉的夏侯氏也未于《后汉书》立传,说明家族影响力还是有限。时至东汉,夏侯氏也未见于党锢之争,并不是夏侯氏独善其身,而是影响力确实不足,所以说夏侯氏之所以被推向历史前沿,完全是因为曹魏政权中的特殊定位。



夏侯惇剧照

夏侯一族对曹操的霸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也在曹魏政权中获得了极大的重视,我们都知道曹魏的五子良将,但他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将,诸曹、诸夏侯才是曹魏的帅级人物。比如东线寿春——合肥战区的统帅是夏侯惇,而非张辽、乐进;西线汉中——陇右战区的统帅是夏侯渊,而非张颌。所以三国时期,夏侯一族是绝对的光鲜亮丽,这是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司马懿剧照

但也正因为夏侯氏与曹魏的特殊关系,才导致这个家族的兴衰起落都与曹魏息息相关,才导致权力斗争时,这个家族不可能置身于事外。被夷三族的夏侯玄就是因卷入权力斗争,而成为牺牲品。当司马氏篡权时,与曹氏荣辱与共的夏侯氏就成为新生政治力量的眼中钉、肉中刺。

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为晋景怀皇后,其母是魏德阳乡主,司马昭于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将其毒杀,年仅二十四岁,她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有晋一代夏侯氏所受打压和迫害比比皆是,甚至是外戚路线都难以救赎。而历史上世家大族犹如百足之虫,不至于一场政治斗争就匆匆谢幕,夏侯氏一蹶不振足以说明该族群本身基础薄弱,只不过特殊的历史机遇让他们站在了风口浪尖,真正遇到大风大浪,该族群未必能够抵挡得住。说到这里就可联想高平陵之变,夏侯玄手握重兵却不敢轻举妄动,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夏侯徽、司马师

历史上有很多世家望族经历过几个朝代的政治洗礼,仍旧坚挺活跃,如琅邪王氏一脉相传七百余年,除了因为族群势力做基础外,更重要的还是家族气质较适合政治博弈。琅琊王氏的家族领袖总会审时度势的做出决策,例如王敦叛乱时,王澄选择了双向投资,他主动反对王敦从而保全了王氏一门。反观夏侯一族,三国时期的夏侯将领个个都是豪杰作风,行军打仗不在话下,可涉及政治则显得谋略不足,名流暂且不说,诸如夏侯霸、夏侯称、夏侯荣、夏侯湛,皆以勇著称。



再往后代看,如《梁书》中记载的夏侯道迁及其昆弟子孙多以军事起家,性任侠,这一家族是不折不扣的将门,性格刚毅,其政治智慧远不足以支撑他们参与权力斗争。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处于权力斗争中心的高门士族们要怎么既身处其间,而又不过分地卷入其中,这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政治前途、身家性命,更和家族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作出何种选择,就与个人的性格气质、社会经验密切相关,显然夏侯一族在这方面欠缺很多。散见于《晋书》和《梁书》各处的夏侯诸子,多数就是在战乱中由于各种原因招致杀身之祸。



高平陵之变

如《梁书》中记载的的夏侯详、夏侯亶、夏侯夔、夏侯损、夏侯谊等人;《魏书》中的夏侯道迁、夏侯夬、夏侯慎等人。再有《晋书》中记载的将军夏侯长,刺史夏侯含,日南太守夏侯览,河南太守夏侯宗之,随郡太守夏侯澄之,东平太守夏侯陟,下邳内史夏侯嘉,乌程令夏侯愔,夏侯稚,夏侯轨,夏侯藻,夏侯骏,夏侯奭等人。由三国时期的余晖中高开低走,不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豪门权贵了。随着时代的推移,夏侯氏也如其他旧姓大族一样渐渐衰落了。



赵氏孤儿灭门剧照

复姓减少的原因


夏侯族群的衰落其实很有代表性,历史上许多豪门大族都未曾熬过权力斗争的洗礼,最终“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有一种方式能够使豪门大族躲过政治迫害,即改名换姓!尤其是复姓取一单字改姓的,例如司马更姓马,南宫更姓宫,这些马姓、宫姓与真正的马、宫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也造成了同姓不同源的情况。刘裕篡夺东晋天下时,下令捕杀司马氏后人,这个两晋皇族也不得不改姓为马,以躲避杀生之祸。据说夏侯更姓也是分为了两支,一支更姓夏,一支更姓侯。



赵氏孤儿中隐姓埋名桥段

当然,复姓更姓的主要原因还非政治迫害,而是政府行为的强制改姓,历史上就有两次大规模的更姓运动,一次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期,一次是明朝洪武年间。前者是少数民族努力学习汉族文化的活动,后者是汉人政权“去胡化”的报复行为。这两次改姓运动虽然都是针对少数民族的姓氏,但其影响力甚广,间接导致了汉族复姓的更姓,尤其是明朝,连当朝学者王世贞都不禁感叹复姓越来越少的情况。



另外复姓很多事来源于官爵称呼,随着氏族门阀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衰退,寒门子弟通过科举等途径跻身大雅,许多门阀大族也就逐渐衰败。这些门阀虽不一定更姓换名,但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因为没有了世袭恩荫,没有了朝堂上氏族联姻的庇护,必然不比以往,因而门阀大族的传宗接代也沉沦为普通。相比较广大百姓的姓氏,那些因官爵而来,因门阀而传承的姓氏必然代代减少,夏侯氏的由来与发展不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吗?



夏侯渊剧照

综上,其实夏侯氏并不算名门望族,只不过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名声较大,但不是说夏侯氏除了三国时期就无历史名人,只是他们不如三国时期那么闪耀。正因为这种反差造成了一个错觉,让人觉得三国时期姓夏侯的人比较多,其实按照史料的立传情况看,夏侯氏真算不算世家大族,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经历过司马氏篡权的斗争,历史的沉淀,夏侯一族没能达到人们的心里“预期”就很正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