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踏飞燕的寓意 马踏飞燕图片及寓意

 红罗窗纪广洋 2021-11-12
 范文一:《马踏飞燕》——寓动于静,踏燕而行
《马踏飞燕》
——寓动于静,踏燕而行
摘要:《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马踏飞燕 艺术 文化 现实生活
汉代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非常精美的雷台汉墓青铜陪葬器物,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青铜器,于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雷台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正是诗句“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再现。
“马踏飞燕”以其精妙的神采表现和高明的铸造工艺使人惊叹,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的神速,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马踏飞燕的作者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如此一来,以燕衬马,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充满灵动鲜活的感觉。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将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
有纪广洋的诗歌以“马踏飞燕”为话题,借其腾飞寓意讴歌祖国:
马踏飞燕 自远古的洪荒 直奔太空
嗒嗒蹄声与心脏地脉永恒地谐振
四溅的尘埃化做飞扬的苍云
择世出土的青铜马 惊世绝伦于一只矫燕
逸思成横空出世的中国魂
腾云驾雾的长梦 曾因陶醉于无际的幻想
将金贵的季节错过把银质的岁月挥霍
皎皎白驹喃喃紫燕于高墙深院相对落寞
堆积成山的青铜黄铜铸成方孔的钱币
如串串佛珠令无数头颅低垂 令无数双手
查来数去 令瘦削的马背沉重不已
多少骁骏被懦夫驯服牵制 鞭影如蛇
枭骜不驯的江河几度结冰 翘望的山峰
道道清泪浊泪流向碧波万顷的东方
秦时明月下 依依鬃影 静成排排白杨
汉时关隘外 声声嘶鸣号作长风
马是半条龙 久盼无雨难见祥云的困惑里
睁眼闭眼 就是唐 宋 元 明 清
五千年如白驹过隙 晨曦舒展旭日的硕翅
断肠人与瘦马在漫漫古道上来不及歇息
夕阳西下的天涯即是历史
多舛的祖先几度挥别雏鹰乳燕绕梁的家园
千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铁马冰河令多少代人的梦变得潮湿
昂扬的青丝 一阵风吹过 垂成白发
脱缰的青骢骤雨初歇 已是老骥伏枥
曾经饮马长江的伯乐 潮涨潮落
罹难成驷马难追的传说
回望几曾破碎羁绊千重的故国
壮士的热血几度澎湃成咆哮的江河
马萧萧燕翩翩 陶与铜的祀器上云烟渺渺
仄仄祈愿在多少炎黄子孙梦中盘旋
历历云团久久凝伫山巅 似马非马
片片落叶随风漫卷 似燕非燕
环顾城乡霄壤 谁倍感深深的无言
金子黄得泛滥 银子白得苍茫
出土文物呈现的再不是智慧的韶光
越来越多的奔马雕像 可再也听不到
气贯长虹的长啸 望不见地平线的峥嵘里
谁抖动灵魂深处沉重的翅膀
世纪末的太阳隆隆作响 马达声如浪
高楼矗立成悬崖 道路密织成膨胀的巨网
守望大好河山 守望相依为命的大自然
守望千古文明濡染的心园情岸
谁立于庠序柴门 千遍万遍地呼唤
马踏飞燕的国度啊 盛产良马神马
同时也盛产响马的国度哟
横越千里横越万年 路途已是血迹斑斑
多少燕翅落如花瓣空留苍天幽蓝得清寒
山前城后 塞北江南 多少足迹心痕
被泪雨夹裹的落英絮羽一一填满
曾几何时 于深深的雪原 翘望南天
长城内外多少骏马卧成远山
无数条道路自马蹄深处通往未来
多少代江山在马背上更迭转换
从马群云集的北国到燕语轻盈的江南
数不清的狼烟台 走不尽的古驿站
图腾的雄心立马昆仑
涅槃的苍魂展翅东海
我的 从马踏飞燕到卫星闪烁的 中国
诗歌正是用踏燕奔马的气势与生命力来喻指崛起的中国。可见“马踏飞燕”这件精妙的艺术品对艺术领域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深刻影响。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足以彰显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蕴。
而将“马踏飞燕”的寓意引申至现实生活,可以归结为四点:
(1)志存高远。
不甘于平地慢行的踏燕之马,之所以要踏燕,是心中渴望飞翔,要如天马一样行空,目标在天,在理想的尽头。是高远的目标点燃了它心中无限的激情,激发起它心中无限的斗志。惟有目标清晰,宏大高远,才能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2)理性务实。
踏燕之马之所以能够踏燕而不倒,在于所踏之处理性而完美地实现动感的平衡,不唯心,不教条,不固守,不唯经,只唯理,及时把握住了一切发展的可能,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3)行为划一。
奔马之所以可以踏燕而起,在于它的四蹄、身躯、首尾都能随其心中理念而动,协调一致,身心如一。任何的自由散漫,都足以使自己失去平衡而毁掉心中的目标。
(4)危机意识。
飞燕正在高飞,能否踏得住尚不能确定,并且随时都有踏空的危机。必须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准备充分,务实跟进,眼明蹄快,才得以调动敏感神经与周身力量,踏燕而行。
总之,“马踏飞燕”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品,其艺术价值令人赞叹,但其所蕴含的更深远、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追寻。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绝不仅在于保护古代文物,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61384.htm “马踏飞燕”
2、http://www./2010/1021/75452.html
范文二:马踏飞燕2
《马踏飞燕》鉴赏
《马踏飞燕》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青铜制,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墓,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郭沫若也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并曾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有人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有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不是一般的奔马能够踩踏的,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尽管最后被确定的正名为“马超龙雀”,但是“马踏飞燕”的名字却更加富有亲切感和浪漫气息。因此“马踏飞燕”这一名字在民间沿用更多。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代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骏马的形象出现于汉朝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这件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马踏飞燕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
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2012环艺王嘉婧
范文三:《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
摘要:“马踏飞燕”是一件举世无双、空前完美的艺术杰作,是传说
中天马的铜铸偶像,也是古代西域良马的真实写照。它是汉代艺术家
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
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
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马踏飞燕 艺术 文化 现实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
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
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
宽13厘米。飞燕的形态,有人考证说是传说的龙雀,龙雀是神鸟,善
高飞。
马能飞掠,此处是用的形象化速度、高度的对比法,表述马行之
高,可喻作天马。马的头尾向上伸张,四腿曲折轻捷而又协和,右二
腿前迈而左二腿后置,极有法度。尤可称道的是该作品的平衡程式。
马头和马尾与前右腿和左后腿构成上下二横平衡轴,后部稍轻而马头
后移,马鬃部位与右后蹄支点垂直,左前腿与右后腿向中心曲蜷聚拢,
左前蹄照应平衡支点。飞燕的位置在作品重心的中央。。整个高大的
马体靠一条腿来作孤点支撑,而不象其它雕塑作品的复合支撑,即使
真马也难能做到。使其静态化的形象动态化成为可能或现实。此处是
错觉法的具体体现。在速度和力度作用的前提下,马是铜质的,给孤
点支撑在心理上找到合法的错觉地位。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
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
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
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
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
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
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
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画面的截取精确。
一只奔跑的动物,它运动曲张方式是持续渐变的,在横轴和纵轴的最大行程间变动,美术作品所截取的只是这个行程中的一瞬。任何一个瞬间的动态的画面都可以截取为静态画面,然而并非任何动态的画面都可以成为最佳的截图。截取画面的合理性、准确性决定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者为了极尽马的风姿,不来一丝的干扰和“添足”,不戴任
何行头、辔头、行装和纹饰,这在上古铜雕作品中是罕见的。如果戴
上了璎珞、嚼环、马甲,马将顿失生命和灵魂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品格
则速降为零。不妨有好事者尝试之。见其“真”。这“肃”、“疾”、“高”、
“俊”、“奇”、“巧”、“精”、“真”等八个字是该马创作的最基本要素,
也是该作品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浪漫主义和人性化的创作思想给作
品以巨大的超越时空的穿透力,与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同步且具前瞻
性。用可见,汉代或更早的先贤们对追星逐月、叱咤风云、纵横捭阖
的超人生思想的想象与追求。也看得出汉代人对马的崇拜与酷爱。 人性化的创作思想体现了人性化的艺术观。飞燕的惊异观望状的
表现,既实现了目的性表达,又谨慎地述说另类目的——人性化。如
果,作者把飞燕做得羽毛飘零、血肉飞溅,而说马脚踏实地、掷“蹄”
有声,则会大大地降低作品艺术思想的标号。这与猎豹逐鹿的形象化
速度所流露的恐怖、残忍的艺术情调比较是不同层面的。再说飞燕,
其实作者只想给作品作一只可以站立的“脚”,但是,这只脚不仅表
述了马的“疾”、“高”这两个可互为阐说的量化概念,而且,就这只
脚的体积定量的设计就极其严谨、工巧。如果只考虑放置,圆盘、塔
式盘、舌状盘等铸接重心即可;要使底座的形制又能与“疾”、“高”
这两个可互为阐说的量化概念互为阐说,就非具备“疾”、“高”属性
的“龙雀”莫属。更值拍案叫绝的是一个“小”字,把一偌大的马匹
踏压在和马蹄的质量差极小的飞燕上,使人的视觉对飞燕似乎视而不见或忽略,看到的只是一“匹”昂首奋进、永不停蹄精神形象。这也可能就是墓主人张将军以及汉代所崇尚的人生观和思想境界。而且,这件作品放在哪都是激励、鞭策、活力。倘若这只“飞燕”做得过大,就将对于马造成羁绊或拖曳,使马就因此而停步,而成为无灵魂的、无生命的、无艺术的艺术品。就是这只“脚”,给作品以美女的腿脚一样的价值定量,使作品的客体组元变成作品的主题构件,这能说不是雕刻家们完整的人生观和完美的艺术观。 马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们喜爱马、赞颂马,千百年来,历代艺术家们创作的与马有关的绘画、雕塑、画像砖、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无论是从构思之精妙,造型之奇特,还是力学的重心与平衡技术水平之高超,没有哪一件作品能够与这尊“马踏飞燕”相比拟的。特别是后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以后,这匹马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天下的人们所熟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称这件铜奔马为“中华第一马”,实不为过。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最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朝代之一,它在思想、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可《马踏飞燕》的思想、艺术价值既是汉代的,又是现代的、超现代的。任何时候,它都将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一道飞奔。
《马踏飞燕》的艺术理念具垄断性。它使自它以后的任何一件、任何时期的同类作品自觉意识到有复制、抄袭、步尘或感染的嫌疑,而更有自愧不如的尴尬、矜持和羞赧。
作品由速度错觉到力度错觉,由心理错觉到时空错觉的错觉艺术
运用,使作品的艺术价值空前绝后。这为其它的(包括本类)艺术作品的创作,提出了无论是思想上、理念上、空间表现上,既古老又超脱、既现实又浪漫的创作方法论、实践论的标志性、示范性的主张。同时为千百年来,乃至艺术史延伸的各时段的静态物象的动态化、时空概念的形象化的作品创作,制定了陶范和规则。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正是诗句“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再现。
“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
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汉代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非常精美的雷台汉墓青铜陪葬器物,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以其精妙的神采表现和高明的铸造工艺使人惊叹,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的神速,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马踏飞燕的作者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如此一来,以燕衬马,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
个静止的空间,充满灵动鲜活的感觉。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将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
可见“马踏飞燕”这件精妙的艺术品对艺术领域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深刻影响。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足以彰显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将“马踏飞燕”的寓意引申至现实生活,不甘于平地慢行的踏燕之马,之所以要踏燕,是心中渴望飞翔,要如天马一样行空,目标在天,在理想的尽头。是高远的目标点燃了它心中无限的激情,激发起它心中无限的斗志。惟有目标清晰,宏大高远,才能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踏燕之马之所以能够踏燕而不倒,在
于所踏之处理性而完美地实现动感的平衡,不唯心,不教条,不固守,不唯经,只唯理,及时把握住了一切发展的可能,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奔马之所以可以踏燕而起,在于它的四蹄、身躯、首尾都能随其心中理念而动,协调一致,身心如一。任何的自由散漫,都足以使自己失去平衡而毁掉心中的目标。
飞燕正在高飞,能否踏得住尚不能确定,并且随时都有踏空的危机。必须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准备充分,务实跟进,眼明蹄快,才得以调动敏感神经与周身力量,踏燕而行。
总之,“马踏飞燕”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品,其艺术价值令人赞叹,但其所蕴含的更深远、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追寻。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绝不仅在于保护古代文物,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
范文四:又见马踏飞燕
一匹传说中的天马,足尖踩着一只疾飞的紫燕,迎着朝阳,沐着春风,飞翔在汉朝的天空里,遨游在历史的天空下。这个惊魂的瞬间被一位天才的艺术大师定格成绝版的风景,感动了世人不知多少个世纪的目光。这就是精美绝伦、享誉中外的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如今,此图形又被作为武威市的城标,生动在凉州的显著位置,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翩跹在神州大地、三山五岳。
马踏飞燕是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马工艺品,又被称为铜奔马。1969年9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古代艺术家以娴熟精深的技巧,把奔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动的气韵,并浑然一体地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流线型的身躯和四条刚劲的马腿上,那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曾使得一代诗人郭沫若深深折服,挥毫泼墨,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它一经亮相,中国就为之陶醉,世界就为之激动。它携带着大汉的雄风,驮载着民族的梦想,遥望过两汉的明月,浸润过唐宋的烟雨,翻越过明清的篱笆,一直来到盛世的今朝,至今仍神采飘逸,逸兴腾飞,气韵生动,异常完美。它被作为国礼,馈赠过外国元首;它被嵌入邮票,漫游过世界各国;它出访世界、周游列国;它流经诗里,步入画中。它就像一杯醇酒,醉了中国、醉了世界,它就像一曲仙乐,美了历史、美了灵魂。它是武威的骄傲、甘肃的骄傲、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文明的骄傲。
猎猎的回风拂去时光的尘埃,清澈的阳光镀亮荒远的历史。又一次凝视着眼前这尊马踏飞燕的雕像,让人在感动中迷离,在迷离中清醒。它的神圣、深邃、俊美与豪情,它的蓬勃、跃动、经典与遥远,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激荡着我的心怀。斑驳的铜绿闪烁着汉时的风流和喷薄的神采,飘逸的身姿散发着文化的芬芳和艺术的馨香。我的思绪又回到汉时那个风云际会的峥嵘岁月。那是一个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高祖亲征的神圣、文景盛世的华彩、武帝挥鞭的潇洒、丝绸路上的商旅、茶马贸易的红火,曾使这片土地异常明亮耀眼、大气雄浑,而多情的凉州词、醇美的葡萄酒、厚重的风土人文更是把这片土地吟唱得风姿万种、沉醉得豪情万丈、装点得摇曳多姿。
那更是一个崇尚马的时代,那时的帝王崇拜马、恋马,那时的社会爱马、养马、盛行马,他们的生活与马息息相关,在他们心目中,骏马是民族尊严的象征、强盛国力的标志和英雄业绩的符号。清代甘肃诗人吴镇在《侯马亭》诗中写道:“汉武望马如望仙,恨无桂馆通祁连。汗血千载化龙去,至今侯马亭空传。空亭一望连沙草,极目长天但飞鸟。”可见当时养马的广泛与流行。那位不知名的天才设计师在千百次的深刻感受和理性思考后,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的内涵,领悟和辨析了那个时代的宽阔胸怀和壮丽展望,顿时,他神思飞跃,激情澎湃,双目放射着穿越岁月的亮光,神灵似地捕捉到了“天马行空”那绽放诗意的瞬间,并把这瞬间定格为永恒的绝版,呈现给后人一片丰厚宏大的思想原野和艺术天空。 是啊,这不是青铜的雕塑,不是作秀时代的偶像,而是时代的写照、绝世的艺术,不仅是设计者与创作者的劳动,更是时代本身的造就。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2000年前的强大与进取,表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与繁荣。
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者的伴侣、行走者的知己、仗剑走天涯者的益友;而紫燕更是赏春使者、山水的向导、行走江湖的旅人,看到了燕子,就找到了山水,找到了心灵的故乡。天马吉祥地奔腾,紫燕圣洁地飞翔,天马、紫燕伴你走天涯、游世界,会给人们的旅途带来平安和吉祥,会给游者的人生带来幸福和力量。因此,“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标志,表达了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精神,也象征着中国旅游业和世界旅游业的繁华盛景。
太阳慢慢地向西天移去,清风也缓缓地拂过凉州大地,也拂过穿梭在凉洲络绎不绝的人流笑语。凉洲此刻在悠悠回忆着美好的忆念、生活的斑斓、渴望的甜蜜和梦幻的绚丽。这些留在大漠上的细微足印、亲密低语,还有照相机镜头前的虔诚面容,都在倾诉着对一个远去时代的深情问候。
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是酿造冶铸人间天堂和美好人性的神灵,而这个神灵就是祖国,就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生生息息的黎民百姓。到凉州来吧!来品读一下边塞文化和现代文化之积淀相融而锻造的天地之道、自然之灵、文化之根吧!
范文五:马踏飞燕又名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见附图)。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 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 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今年(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年初,为了加强我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这其中的一件。
修复的故事
其实,这件名扬中外的青铜工艺珍品,出土时可不是这样。它被送到故宫博物院修复时,腹内铸造时的泥子早已掏出。因为把 泥子掏出来后,它才可以站立,这充分显示了古人的聪明智慧。铜奔马已残缺不全:马的颈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数个,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掉下,奔马的三个马蹄心空着,等等。面对伤残的马踏飞燕,故宫博物院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对其认真查看后,对这样的奇特造型,一边称赞古人的大胆设计、精美工艺,一边决心一定要把其修好。
修复时,将马头和尾巴掉下的鬃毛清洗后茬口见新,用锡焊方法连接焊结实。把马上的残缺洞孔清理干净后,用铜和锡焊补严实;把缝隙填补好,磨平。有的纹饰修复时对不上了,使用刻刀和小錾子修饰通顺。修补后,用传统的作旧方法,作出地子和锈。修复的作旧处,做的与原物上的其他地子和锈完全一致,没有一点修复的痕迹,更不失当初的风格。后来,赵老看到马的3个马蹄心空着,这样展出太不雅观了,凭着多年的修复经验,就用胶调合土,对上些章丹红,好似铸模泥土一样填
满,经修饰后与原件的铸模泥子一样了。这件铜马踏飞燕经过赵老的精心修复后,在参加全国出土文物展览时,获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
名称来历杂说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但是,对于其名称长期以来却有着较大的争议,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关于“马踏飞燕”的名称,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铜奔马”说。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二、“马踏飞燕”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据说1971年9月, 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
三、“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四、“飞燕骝”说——为铜奔马正名。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座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武威铜马足下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
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五、“天马”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 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六、“马神——天驷”说。与前几种说法一样,“天马”说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马及与此 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 宗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 德。因此,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天驷”。“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 ”,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率骑戍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铜制马神,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解释,就墓主人的官职 和职业特征来说,都是合理的,“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应该说,以上五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得通,但迄今始终没有
一个公认的结论,然而,不管最 终采用哪个名称,这具铜马俑终将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相信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马踏飞燕”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范文六:“马踏飞燕”新说
万物多彩,变化无穷,以有限之词难摩万物之质,宜求其神而脱其形,重意致而脱略其词。用这段话笔者联系出土于东汉时代的铜马俑。
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县雷台,发掘一座东汉的张姓将军墓,出土了一具高34.5厘米的铜马俑,轰动于世,引起各方极大关注。铜马俑昂首阔步作疾速奔驰状,右后蹄踏着一只飞鸟,既表现出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但铜马俑究意象征的是什么?马是什么马,踏的是什么鸟,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所以,这是一个亟待解开的谜团。

从史书上看,中国过去最有名的马有三种说法,一日天马,二日龙马,三日汗血马。传说“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据《天马歌》说,“天马来兮从西极”,出自鸟孙国(今新疆伊犁地区)。古诗《天马》:“志椒傥,精权奇。”王先谦注:“权奇者,奇谲非常之意。”唐李白《天马歌》:“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龙马则“八尺以上为龙”,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中有“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行万人欢”。龙马似乎是古代的欧洲马种,现在已经罕见。汗血:良马名;良骥:千里马。据《汉书·西域传》:鸟孙国在汉武帝时遣使“献马”,求汉公主为昆弟,于是汉嫁刘细君,《文献通考》卷159《马政》:汉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十余万伐大宛,“时大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献马三千匹,汉军乃还。”附注:“孟康曰: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日天马子云。”大宛,汉时西域国名,故址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汗血马出自大宛,也就是今天中亚乌兹别克和土库曼共和国一带,亦称大宛马。据史记载:这些名马神驹著称于世,但都是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中国人发现的。汉代西部边睡受到匈奴的侵犯,为了抵御匈奴骑兵甚嚣尘上,有恃无恐长途奔袭,对西陲边境的烧杀抢掠。汉武帝当时不惜重金,购回这些名马,甚至派兵远征西域,攻城夺地,强行掠回。诗人宋杨艺亿在《汉武帝》诗中写道“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示成食马肝”。
西域良马因此来到中国,俗语说:“天马行空由来久,神话传说有名留,良马经从何处求?汗血骏马西域来。”汗血马加入中国国籍,这在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一方面说明汉武帝对良马的弥足珍爱和渴望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良马对国家边防之重要。
在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尽管有“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但天马在《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记载:“有兽,其状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天马。其鸣自叫,有鸟焉,其状如鸟,首白而身青,足黄,食之不,可以已宴”。《图解中》中又记载:“马成山生活中有名的天马,形状似狗,黑色脑袋,长着翅膀,见人就腾空起飞,它是古人喜欢的一种神兽,其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饰物中,文人墨客称谓:“天马行空”。这里天马形象与出土铜马佣比较却是相形见绌,观而见疑,无与伦比。其实所谓“天马”。在汉代专指宫内陈列品,视为国之重器。汉明帝为置飞廉(铜制龙雀)、铜马(铜制“天马”)于洛阳,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可见,“天马”是指铜马。它只是皇家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墓主张姓将军也不能例外?笔者以为,天马不可考,龙马则罕见。故张姓将军乘骑是出自大宛的汗血马。从出土或宗物中看大宛汗血马突出的标志是西耳中间有一个肉角,从电影、电视中观察,东汉将士们所乘的马头都有肉角,故大宛汗血马也许一脉相承,尘埃落定。不过据有关专家研究,与青海祁连山南北、青海湖周围所产的浩门马在“体重、外貌、体质、体尺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说明铜奔马的生物原型与青海的浩门马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自汉代以来,河西、青海等地的汉羌民族用本地的良种马与中亚的汗血马交配。培育出了像出土的铜奔马那样的良马。在东汉前后,这种青海骏马即“青海骢”早就名誉中外。
据史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巡幸西平、大通,闻“青海骢”是龙种,派人便在海心山牧马,以求龙种。龙种。即青海骏马。《周书·异域志》:“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冻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牧之,马皆有孕。所生龙驹,号为龙种。当年隋炀帝求龙种,杲能逐电又追风”逐电、追风,形容马奔驰之快。北齐刘昼《刘子·知人》“故孔(九)方程之相马也,虽未逐电、追风,绝尘灭影,而迅足之势,固已见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高都护骢马行》中有写到:“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腕促蹄高:腕节短粗,蹄子高厚,这是良马的标志。《相马经》:“马腕欲促,促则健;蹄欲高,高则耐险峻。”促:短粗;高:厚。踣铁:形容马蹄坚硬,踏地如同碰击一样。踣:踏踩。交河:在今新疆雏吾尔自治区吐鲁番西。蹴:踩踏。曾冰:层冰。曾:同层。上两句写青海骢腕促蹄高,雄健有力,踩地如踏铁,交河的层冰,几蹄子就踏碎了。五花:马毛呈五种花纹。云满身:全身如披云锦。这句赞夸马之健壮,奔驰万里后方见流汗。汗流血:汉代大宛国产千里马。汗从前渗出,颜色似血。长安壮儿:长安城里的壮实、勇敢的汉子。走:跑。掣电:闪电。倾城:全城。这句写青海骢跑起来如同闪电一样快,其神速全城无人不晓。

铜马俑的造型独特,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风驰电掣般地奔驰,由郭沫若命名为“铜奔马”。铜奔马最精妙之处,在于右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好像还不足表现全部的意境。所以,有人又称之为“马踏飞燕”。《新华字典》解释,“踏”字时说“用脚踩”,在“踩”字解释为“用脚压在下面”,在“压”字解释为“从上面加重力,用威力制服”。权威著称的《辞源》上说“踩”本作“踏”。汉代刘歆的《西京杂志》记载:“既而相遇,连臂踏地为节”。《晋书王述传》记载:“鸡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履踏之”。唐代段成式在《西酉杂俎》中记载:“刘沔为小将,军头颇易之,每捉生踏伏,沔必在数。”新五代史《安全金传》记载:“为人骁果,工骑射,号能擒生踏之。”宋·吴曾《改齐漫录二事》称:“俗语以来不振者为之踏极。”用在鸟类上,一般意义上说踏、踩、压的都不是好种,是害鸟毒鸟也无可非议。   然而有人认为,铜奔马所踏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应该称之为“马踏龙雀”。可问题在于龙雀是风神,龙翔凤煮,这种神鸟,非常神圣,崇高无上,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
作家井石认为“铜奔马不是踏的飞燕,也不是风神龙雀,而是“鸠鸟”鸟,意为“神鸠助天马”。笔者以为“鸠鸟”,当居涉禽,喜在江边吃鱼,《诗经·周南·关雎》中记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后汉文学家又将其视为贞鸟,并把“关关雎鸠”诠释为雌雄和鸣。以喻夫妻互敬互爱,长命百岁,白头偕老。《诗经》开篇就是借鸠来歌颂爱情的《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学者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对上古时代诗歌及器物图案中的鱼、鸟做了全面考察后认为,这首诗中的雎鸠在河洲求鱼,因为鸟与鱼象征着男女两性,所以,雎鸠在河洲求鱼的情景,乃是君子执着求爱的象征。
又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鸠鸟食道畅达,是“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为此,鸠鸟有象征着长生不老。《周礼》中就记有周人献鸠敬老的风俗。周朝还专设了名为“罗氏”的捕鸟官职,“罗氏掌罗鸟鸟。蜡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意思是说,罗氏负责掌管用罗网捕捉鸟雀之类的事。到了寒冬腊月天子大祭之际,则使用罗网围取鸟雀献给天子,用作祭品。仲春二月,就用罗网捕捉惊蛰后复苏的鸠鸟。这时候的鸠鸟体内充满着生机,是一种高级滋补品,最适宜于“养老助生气”,罗氏代表天子把它们献给老人,希望他们使用后,能收到返老还童的功效。
《周礼》载:“罗氏献鸠养老,汉无罗氏,故作鸠杖以扶老”。意思是说到了汉代以后,因为没有了专门捕鸠鸟献给老人的罗氏了,就只好取鸠鸟长寿吉祥之意,在手杖之首饰以鸠鸟,送给老人了。
有学者根据《周礼》所载:“罗氏献鸠养老,汉无罗氏,故作鸠杖以扶老”之句,撰文断言:“鸠”和“杖”在战国中后期合二为一,演变成了以“鸠”为首的鸠杖。笔者认为,出此判断,是因为持此观点的学者,没有看到出土于湟源大华中庄村卡约文化遗址中的这两件铜鸠杖首,也没有意识到鸠鸟崇拜之源来自3500年前青海高原的古老的羌文化。
用鸠杖显示为王者的威严和权势的羌人文化不但影响了周人,甚至影响到了吴越人。1984年,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时大墓出土中就出土了青铜鸠杖,而且那鸠杖的杖镦下,甚至跪着吴人奴隶,与此相似的鸠杖奴隶跪像镦在浙江湖州溪、绍兴里渚也有出土。东夷虽然崇拜凤,但还以鸠鸟命名了执掌民事的五种官名,即《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载:“我高祖少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地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喜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流传到今的书面语言中看出羌人的鸠崇拜对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尔雅》解释:“鸠,聚也”。《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以鸠其民”之句,意思是以鸠杖的威严,将民众聚集起来。根据这个意思,就有了鸠工(招集劳工)、鸠民(聚集安定百姓)、鸠率(聚合率合)、鸠采(搜集)、鸠聚(聚集)鸠合(现作“纠合”),鸠集(现作“纠集”)等等的词汇。
有这么一个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故事,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在洛阳、荥阳之间吃了败仗,刘邦正在逃跑,见项羽率兵追杀过来,他无路可逃,只好钻进了灌木草丛中。项羽追来,发现刘邦突然不见了,想,这家伙一定钻进灌木丛了,正要命人进灌木丛搜索,突然看见那灌木枝上落满了鸠鸟,并在叽叽喳喳地鸣叫,就一摆手,对士兵说,这里肯定没有人,要是有人,这些鸟早吓跑了,到前面去搜吧!刘邦躲过此劫,就认定鸠鸟是他的救命鸟,心中存了感激之情。刘邦建立了汉王朝之后,就把鸠鸟的形象刻在手杖上,赠送给老人,希望老人们也像他一样得到鸠鸟的保佑,长生不老。
据史料记载,以鸠杖赠老人的传统早在先秦就有。春秋时期通行大夫70岁退休的制度,如果因为国家需要而退休不成的话。国君应该赐给他权杖,并派专门的侍女服侍他的出行。但是,汉代确实继承了从周代就传承下来的敬老美德,并将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成为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却是事实。从此,鸠杖也淡化了它“以鸠其民”的王权特征,演变为皇家敬老的标志,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脯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九尺,端以鸠鸟为饰”。民间便将鸠杖视为朝廷授予七十岁以上老人的一种特权凭证。老人持有它,进官府衙门无须下跪,做买卖不纳绢交税,路人见持鸠杖的老人必须让道,儿女要是虐待有鸠杖的老人,甚至有掉脑袋的危险!
这种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的赠杖遗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所以民间给老人做寿时,就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大清乾隆皇帝八旬寿诞时,有大臣给乾隆皇帝的寿联也用此典:“鸠杖作朋春宴饫,莺衣呈舞嘏词新。”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对七十岁以上的长寿老人钦赐“鸠首仗”祝贺老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1982年在青海省湟源县大华中庄村出土一具卡约文化时期的弥足珍贵的文物“鸠首仗”,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羌族部落首领权杖,把鸠鸟放在首仗上当作部落的图腾,千古独见,万世不易,尊之而上。从中国传统伦理及民俗角度看,燕子是益鸟,是春天使者,精心呵护;鸠鸟是和善寿鸟,厚德人心,恕我直言这只神奇的铜奔马不是“马踏飞燕”“马踏龙雀”、“马踏神鸠”,而是“马踏鸩鸟”,有诗称道:“燕子飞来报春天,龙雀常居灵霄殿。鸠鸟吉祥人问爱,马踏鸩鸟理当然。”
“鸠”与“鸩”字形相似,但字义不同。据《辞源》记栽“鸩鸟”是一种日运的毒鸟,雄为日运,雌为阴谐。传说羽有剧毒,欲之立死的毒鸟。《山海经·中次八经》“鸩”图解中记载:“鸩”是一种毒鸟,专吃蛇,相传以鸩毛或鸩粪置于酒中剧毒。《国语》:“使医鸩之,不死。”《晋书》中记载:“遂饮鸩而卒,以鸩杀人”。《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记载:“太后怒,乃令人酌雨后,扈鸩酒置前,齐王为寿”。《辨证录·中毒》中有“人如饮鸩酒,白眼朝天,身发寒颤,忽忽不知大醉之状。至眼闭即死。”制酒方法简单,即鸩羽放在酒中,酒色香味不变,而鸩毒尽入,喝之顷刻五脏俱裂,神经麻木,无痛而死。鸩酒是历代皇帝谋杀赐死的上品。据《新华字典》有关“鸩”解释“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成语“饮鸩止渴”是说鸩,传说中毒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有剧毒,喝毒酒解酒,比喻用有害的办法应急反而有更严重的后果。《后汉书·霍谞传》记载:“臂犹疗几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成语“晏安鸩毒”中又说“宋朱熹在《魏国公张公行状下》有今不幸健康则宿弊不可革,人心不可回。王业不可成,旦秦桧二十七年在临安为晏安鸩毒之计,岂可不舍去之而是。”《元史·张桢传》中又说“凡土木之劳,声色之好,晏安鸩毒之戒,皆宜痛撤勇改”。由此而叫人揪心,毛骨悚然。
有位哲人说过:“看事物一是可能性,二是合理性”有无可能,有无合理,这与马踏什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燕子、鸠鸟是益鸟,寿鸟。风神龙雀是神鸟,马不可能更不允许踏之,踏之毫无道理,故马踏毒鸟鸩鸟理所当然,合情合理,天经地义。万物多彩,变化无穷,以有限之词难摩万物之质,宜求其神而脱其形,重意致而脱略其词。用这段话笔者联系出土于东汉时代的铜马俑。
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县雷台,发掘一座东汉的张姓将军墓,出土了一具高34.5厘米的铜马俑,轰动于世,引起各方极大关注。铜马俑昂首阔步作疾速奔驰状,右后蹄踏着一只飞鸟,既表现出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但铜马俑究意象征的是什么?马是什么马,踏的是什么鸟,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所以,这是一个亟待解开的谜团。

从史书上看,中国过去最有名的马有三种说法,一日天马,二日龙马,三日汗血马。传说“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据《天马歌》说,“天马来兮从西极”,出自鸟孙国(今新疆伊犁地区)。古诗《天马》:“志椒傥,精权奇。”王先谦注:“权奇者,奇谲非常之意。”唐李白《天马歌》:“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龙马则“八尺以上为龙”,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中有“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行万人欢”。龙马似乎是古代的欧洲马种,现在已经罕见。汗血:良马名;良骥:千里马。据《汉书·西域传》:鸟孙国在汉武帝时遣使“献马”,求汉公主为昆弟,于是汉嫁刘细君,《文献通考》卷159《马政》:汉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十余万伐大宛,“时大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献马三千匹,汉军乃还。”附注:“孟康曰: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日天马子云。”大宛,汉时西域国名,故址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汗血马出自大宛,也就是今天中亚乌兹别克和土库曼共和国一带,亦称大宛马。据史记载:这些名马神驹著称于世,但都是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中国人发现的。汉代西部边睡受到匈奴的侵犯,为了抵御匈奴骑兵甚嚣尘上,有恃无恐长途奔袭,对西陲边境的烧杀抢掠。汉武帝当时不惜重金,购回这些名马,甚至派兵远征西域,攻城夺地,强行掠回。诗人宋杨艺亿在《汉武帝》诗中写道“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示成食马肝”。
西域良马因此来到中国,俗语说:“天马行空由来久,神话传说有名留,良马经从何处求?汗血骏马西域来。”汗血马加入中国国籍,这在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一方面说明汉武帝对良马的弥足珍爱和渴望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良马对国家边防之重要。
在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尽管有“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但天马在《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记载:“有兽,其状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天马。其鸣自叫,有鸟焉,其状如鸟,首白而身青,足黄,食之不,可以已宴”。《图解中》中又记载:“马成山生活中有名的天马,形状似狗,黑色脑袋,长着翅膀,见人就腾空起飞,它是古人喜欢的一种神兽,其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饰物中,文人墨客称谓:“天马行空”。这里天马形象与出土铜马佣比较却是相形见绌,观而见疑,无与伦比。其实所谓“天马”。在汉代专指宫内陈列品,视为国之重器。汉明帝为置飞廉(铜制龙雀)、铜马(铜制“天马”)于洛阳,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可见,“天马”是指铜马。它只是皇家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墓主张姓将军也不能例外?笔者以为,天马不可考,龙马则罕见。故张姓将军乘骑是出自大宛的汗血马。从出土或宗物中看大宛汗血马突出的标志是西耳中间有一个肉角,从电影、电视中观察,东汉将士们所乘的马头都有肉角,故大宛汗血马也许一脉相承,尘埃落定。不过据有关专家研究,与青海祁连山南北、青海湖周围所产的浩门马在“体重、外貌、体质、体尺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说明铜奔马的生物原型与青海的浩门马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自汉代以来,河西、青海等地的汉羌民族用本地的良种马与中亚的汗血马交配。培育出了像出土的铜奔马那样的良马。在东汉前后,这种青海骏马即“青海骢”早就名誉中外。
据史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巡幸西平、大通,闻“青海骢”是龙种,派人便在海心山牧马,以求龙种。龙种。即青海骏马。《周书·异域志》:“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冻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牧之,马皆有孕。所生龙驹,号为龙种。当年隋炀帝求龙种,杲能逐电又追风”逐电、追风,形容马奔驰之快。北齐刘昼《刘子·知人》“故孔(九)方程之相马也,虽未逐电、追风,绝尘灭影,而迅足之势,固已见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高都护骢马行》中有写到:“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腕促蹄高:腕节短粗,蹄子高厚,这是良马的标志。《相马经》:“马腕欲促,促则健;蹄欲高,高则耐险峻。”促:短粗;高:厚。踣铁:形容马蹄坚硬,踏地如同碰击一样。踣:踏踩。交河:在今新疆雏吾尔自治区吐鲁番西。蹴:踩踏。曾冰:层冰。曾:同层。上两句写青海骢腕促蹄高,雄健有力,踩地如踏铁,交河的层冰,几蹄子就踏碎了。五花:马毛呈五种花纹。云满身:全身如披云锦。这句赞夸马之健壮,奔驰万里后方见流汗。汗流血:汉代大宛国产千里马。汗从前渗出,颜色似血。长安壮儿:长安城里的壮实、勇敢的汉子。走:跑。掣电:闪电。倾城:全城。这句写青海骢跑起来如同闪电一样快,其神速全城无人不晓。

铜马俑的造型独特,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风驰电掣般地奔驰,由郭沫若命名为“铜奔马”。铜奔马最精妙之处,在于右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好像还不足表现全部的意境。所以,有人又称之为“马踏飞燕”。《新华字典》解释,“踏”字时说“用脚踩”,在“踩”字解释为“用脚压在下面”,在“压”字解释为“从上面加重力,用威力制服”。权威著称的《辞源》上说“踩”本作“踏”。汉代刘歆的《西京杂志》记载:“既而相遇,连臂踏地为节”。《晋书王述传》记载:“鸡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履踏之”。唐代段成式在《西酉杂俎》中记载:“刘沔为小将,军头颇易之,每捉生踏伏,沔必在数。”新五代史《安全金传》记载:“为人骁果,工骑射,号能擒生踏之。”宋·吴曾《改齐漫录二事》称:“俗语以来不振者为之踏极。”用在鸟类上,一般意义上说踏、踩、压的都不是好种,是害鸟毒鸟也无可非议。   然而有人认为,铜奔马所踏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应该称之为“马踏龙雀”。可问题在于龙雀是风神,龙翔凤煮,这种神鸟,非常神圣,崇高无上,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
作家井石认为“铜奔马不是踏的飞燕,也不是风神龙雀,而是“鸠鸟”鸟,意为“神鸠助天马”。笔者以为“鸠鸟”,当居涉禽,喜在江边吃鱼,《诗经·周南·关雎》中记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后汉文学家又将其视为贞鸟,并把“关关雎鸠”诠释为雌雄和鸣。以喻夫妻互敬互爱,长命百岁,白头偕老。《诗经》开篇就是借鸠来歌颂爱情的《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学者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对上古时代诗歌及器物图案中的鱼、鸟做了全面考察后认为,这首诗中的雎鸠在河洲求鱼,因为鸟与鱼象征着男女两性,所以,雎鸠在河洲求鱼的情景,乃是君子执着求爱的象征。
又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鸠鸟食道畅达,是“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为此,鸠鸟有象征着长生不老。《周礼》中就记有周人献鸠敬老的风俗。周朝还专设了名为“罗氏”的捕鸟官职,“罗氏掌罗鸟鸟。蜡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意思是说,罗氏负责掌管用罗网捕捉鸟雀之类的事。到了寒冬腊月天子大祭之际,则使用罗网围取鸟雀献给天子,用作祭品。仲春二月,就用罗网捕捉惊蛰后复苏的鸠鸟。这时候的鸠鸟体内充满着生机,是一种高级滋补品,最适宜于“养老助生气”,罗氏代表天子把它们献给老人,希望他们使用后,能收到返老还童的功效。
《周礼》载:“罗氏献鸠养老,汉无罗氏,故作鸠杖以扶老”。意思是说到了汉代以后,因为没有了专门捕鸠鸟献给老人的罗氏了,就只好取鸠鸟长寿吉祥之意,在手杖之首饰以鸠鸟,送给老人了。
有学者根据《周礼》所载:“罗氏献鸠养老,汉无罗氏,故作鸠杖以扶老”之句,撰文断言:“鸠”和“杖”在战国中后期合二为一,演变成了以“鸠”为首的鸠杖。笔者认为,出此判断,是因为持此观点的学者,没有看到出土于湟源大华中庄村卡约文化遗址中的这两件铜鸠杖首,也没有意识到鸠鸟崇拜之源来自3500年前青海高原的古老的羌文化。
用鸠杖显示为王者的威严和权势的羌人文化不但影响了周人,甚至影响到了吴越人。1984年,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时大墓出土中就出土了青铜鸠杖,而且那鸠杖的杖镦下,甚至跪着吴人奴隶,与此相似的鸠杖奴隶跪像镦在浙江湖州溪、绍兴里渚也有出土。东夷虽然崇拜凤,但还以鸠鸟命名了执掌民事的五种官名,即《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载:“我高祖少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地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喜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流传到今的书面语言中看出羌人的鸠崇拜对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尔雅》解释:“鸠,聚也”。《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以鸠其民”之句,意思是以鸠杖的威严,将民众聚集起来。根据这个意思,就有了鸠工(招集劳工)、鸠民(聚集安定百姓)、鸠率(聚合率合)、鸠采(搜集)、鸠聚(聚集)鸠合(现作“纠合”),鸠集(现作“纠集”)等等的词汇。
有这么一个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故事,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在洛阳、荥阳之间吃了败仗,刘邦正在逃跑,见项羽率兵追杀过来,他无路可逃,只好钻进了灌木草丛中。项羽追来,发现刘邦突然不见了,想,这家伙一定钻进灌木丛了,正要命人进灌木丛搜索,突然看见那灌木枝上落满了鸠鸟,并在叽叽喳喳地鸣叫,就一摆手,对士兵说,这里肯定没有人,要是有人,这些鸟早吓跑了,到前面去搜吧!刘邦躲过此劫,就认定鸠鸟是他的救命鸟,心中存了感激之情。刘邦建立了汉王朝之后,就把鸠鸟的形象刻在手杖上,赠送给老人,希望老人们也像他一样得到鸠鸟的保佑,长生不老。
据史料记载,以鸠杖赠老人的传统早在先秦就有。春秋时期通行大夫70岁退休的制度,如果因为国家需要而退休不成的话。国君应该赐给他权杖,并派专门的侍女服侍他的出行。但是,汉代确实继承了从周代就传承下来的敬老美德,并将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成为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却是事实。从此,鸠杖也淡化了它“以鸠其民”的王权特征,演变为皇家敬老的标志,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脯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九尺,端以鸠鸟为饰”。民间便将鸠杖视为朝廷授予七十岁以上老人的一种特权凭证。老人持有它,进官府衙门无须下跪,做买卖不纳绢交税,路人见持鸠杖的老人必须让道,儿女要是虐待有鸠杖的老人,甚至有掉脑袋的危险!
这种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的赠杖遗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所以民间给老人做寿时,就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大清乾隆皇帝八旬寿诞时,有大臣给乾隆皇帝的寿联也用此典:“鸠杖作朋春宴饫,莺衣呈舞嘏词新。”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对七十岁以上的长寿老人钦赐“鸠首仗”祝贺老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1982年在青海省湟源县大华中庄村出土一具卡约文化时期的弥足珍贵的文物“鸠首仗”,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羌族部落首领权杖,把鸠鸟放在首仗上当作部落的图腾,千古独见,万世不易,尊之而上。从中国传统伦理及民俗角度看,燕子是益鸟,是春天使者,精心呵护;鸠鸟是和善寿鸟,厚德人心,恕我直言这只神奇的铜奔马不是“马踏飞燕”“马踏龙雀”、“马踏神鸠”,而是“马踏鸩鸟”,有诗称道:“燕子飞来报春天,龙雀常居灵霄殿。鸠鸟吉祥人问爱,马踏鸩鸟理当然。”
“鸠”与“鸩”字形相似,但字义不同。据《辞源》记栽“鸩鸟”是一种日运的毒鸟,雄为日运,雌为阴谐。传说羽有剧毒,欲之立死的毒鸟。《山海经·中次八经》“鸩”图解中记载:“鸩”是一种毒鸟,专吃蛇,相传以鸩毛或鸩粪置于酒中剧毒。《国语》:“使医鸩之,不死。”《晋书》中记载:“遂饮鸩而卒,以鸩杀人”。《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记载:“太后怒,乃令人酌雨后,扈鸩酒置前,齐王为寿”。《辨证录·中毒》中有“人如饮鸩酒,白眼朝天,身发寒颤,忽忽不知大醉之状。至眼闭即死。”制酒方法简单,即鸩羽放在酒中,酒色香味不变,而鸩毒尽入,喝之顷刻五脏俱裂,神经麻木,无痛而死。鸩酒是历代皇帝谋杀赐死的上品。据《新华字典》有关“鸩”解释“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成语“饮鸩止渴”是说鸩,传说中毒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有剧毒,喝毒酒解酒,比喻用有害的办法应急反而有更严重的后果。《后汉书·霍谞传》记载:“臂犹疗几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成语“晏安鸩毒”中又说“宋朱熹在《魏国公张公行状下》有今不幸健康则宿弊不可革,人心不可回。王业不可成,旦秦桧二十七年在临安为晏安鸩毒之计,岂可不舍去之而是。”《元史·张桢传》中又说“凡土木之劳,声色之好,晏安鸩毒之戒,皆宜痛撤勇改”。由此而叫人揪心,毛骨悚然。
有位哲人说过:“看事物一是可能性,二是合理性”有无可能,有无合理,这与马踏什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燕子、鸠鸟是益鸟,寿鸟。风神龙雀是神鸟,马不可能更不允许踏之,踏之毫无道理,故马踏毒鸟鸩鸟理所当然,合情合理,天经地义。
范文七:作文:马踏飞燕
“哈哈哈”森林里爆发出笑声。
咦?这是怎么了?
哦,原来是动物们举行赛跑呢,大家在嘲笑一匹俊马,燕子一脸鄙夷地说:“据说你祖宗是千里马,你真是给马祖宗丢脸,什么千里马,原来也不过是浪图虚名,祖宗八代个个脓包而已。”骏马听了,愤怒地说:“我会用事实证明我不是草包,你等着瞧!”说完他 愤怒地离开了。
骏马走了以后,动物们唏嘘不已,虎大王说:“骏马是个守信用的孩子,他不会半途而废的。只有在下次赛跑才可以知晓。”
时间像沙漏里的沙子快速流淌,仿佛在这一瞬间,比赛时间到了。比赛时,观众席上人山人海。此时,燕子和骏马都自信满满地等着裁判一声令下开始赛跑,只听“砰”骏马与燕子像闪电一样快他们的速度不分上下,谁也不让谁……眼看燕子即将飞到终点,骏马不甘落后,纵身一跃,踏在燕子的背上,直冲终点,观众们目瞪口呆。裁判宣布骏马赢了时,才回过神。观众诧异的发现,燕子居然毫发未损,他们情不自禁地说:“骏马好厉害!”
美术家变色龙从刚才的比赛有了灵感,画了一幅马踏飞燕的珍品。
范文八:语文 -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的教学重点是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和第三段(第四自然段)。其教学设计如下:
一、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1. 设置疑难。看图前提出问题:(1)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2)马怎样踏飞燕(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
2. 初步解疑。看图时教给方法:(1)整体观察马的外形特点。按马的身躯、体形、鬃毛、四蹄、头、尾、口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能给人以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的感觉。(2)重点观察马的腿、蹄的姿势。按马的右前腿、左后腿、右后蹄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右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正在快速奔跑的骏马。
3. 口述图意。看图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意。
二、图文对照,发展思维能力。
1. 朗读课文。自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描述与图意相吻合
2. 勾画词语。画出“匀称”“坚韧”“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并结合图文和词典自己理解意思。
3. 寻找答案。出示看图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两个疑问句,再将其变换为陈述句,然后用关联词语“为了……”造句。
4. 深层理解。提出问题:(1)“构思奇妙”怎样解释(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构思奇妙”使学生弄清楚,一是通过马的右前腿和左后腿的动作,充分表现马快速奔跑;二是通过“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的描述,把“快”具体化;三是通过马踏飞燕而“飞燕竟安然无恙”来衬托奔之神奇。
5. 展开想象。让一学生带着喜爱和赞扬的感情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象这匹马是怎样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激发其发出“不愧是一件艺术珍品”的赞叹。
6. 归纳段意。
三、实物演示,理解科学原理。
1. 解决难题。教学第三段,为帮助学生理解“重心”“支撑点”等词语,可用木制或纸制的小马活动模型,仿照课文的写法作表演。
2. 课堂作业 。(1)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口头造句,不能与课文原句重复。(2)齐读本段。
四、欣赏图文,提高审美能力。
1. 朗读课文。播放第二、三段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或声形并茂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物美、文美。
2. 现场讲解。请一名学生登台当讲解员,按第二、三段的描述,向全班同学介绍这一珍贵的艺术品。
摘自《陕西教育》2000年第2期
范文九:马踏飞燕_600字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有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但是,对于其名称长期以来却有着较大的争议,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年初,为了加强我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这其中的一件。   一个公认的结论,然而,不管最终采用哪个名称,这具铜马俑终将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相信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范文十:浅析马踏飞燕
浅析马踏飞燕
浅析马踏飞燕汉代乃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 马踏飞燕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於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陪葬器物,不仅是一批非常优美的古代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两千年之后,还能见到汉代马的精神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惊人发现。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而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 关键词:马踏飞燕,汉代,骏马,雕塑艺术
汉代乃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 马踏飞燕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於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陪葬器物,不仅是一批非常优美的古代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两千年之后,还能见到汉代马的精神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惊人发现。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而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的骏马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龙雀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龙雀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以丰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马踏飞燕像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226页;长江出版社;第二版
【2】张道一;《中国设计史》;290;东方出版社;第一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