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后差距竟然这么大……

 舍得付出 2021-11-12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反复讲什么道理。

而是在以身作则的陪伴中影响着孩子。

在高质量的陪伴中,用安全感滋养孩子。

陪着孩子的时候,切记一定要人在、心也在。

——凯叔

作者 |  陈六月

来源| 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主持人杨澜曾在一个论坛上,

讲过一个关于陪伴的故事。

1996年,她在美国生下儿子后,

一直在全心全意陪着孩子 。

直到有一次,

因为工作的原因,

她整整出差了一个星期没有回家。

而回到家里那一天,

儿子把脸背着她,

一直不说话,

最后,终于委屈地哭出声来。

那个时候,

她突然知道了

自己的长期离开可能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

于是她下定决心,

一定要放下工作专心陪伴孩子,

并且倡导女性一定要有足够的产假来陪伴孩子。

图片

也正是这一年的时间,

她补足了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儿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

年纪不大,却很懂得父母的不易。

她感慨道:

“如果不抓住机会给予孩子好的陪伴,

很多缺失,是一辈子都难以弥补的。”


图片

陪伴的缺失,对孩子危害有多大?

有位儿童认知行为问题康复师,

根据自己接触过的众多案例发现:

几乎所有网络成瘾、暴力习惯,

甚至是极度粘人、有分离焦虑的孩子,

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父母陪伴的缺失”。

而根据一个留守儿童调查数据显示,
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
在青春期或者成年后,
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概率会高出其他孩子一倍。

图片

即便父母在孩子身边,
低质量陪伴,也无处不在:
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
把手机扔给孩子;

说是陪孩子看电影,

而父母盯着手机专心致致。

很多父母不知道,

真正学业优秀的孩子,

一定是心理健康、人格稳定、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

而他们的父母几乎都做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图片
为什么孩子从不“听话”?
可能没被好好陪伴过

李玫瑾曾在讲座里讲过这样一个观点:

孩子一定要自己带,

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

你去给他带来快乐和舒服。

当他依赖你,你才有教育他的资本。

曾有一个妈妈,
抱怨自己的女儿只和奶奶亲近,
从来不跟她亲。
等孩子上了小学接到自己身边,
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从来不听。
她很懊恼:
孩子和自己不亲,
无论怎么讲道理都不管用,
只有奶奶说话才管用。

图片

其实,

没有任何一种温馨的关系不需要经营。

而父母一直缺席的家庭里,

很大可能,会有一个叛逆、外壳坚硬的孩子。

在电视剧《小欢喜》里,

男孩季杨杨的父亲是位区长。

也正是因为忙,一直在外地,

基本缺席了儿子的成长。

这也导致了季杨杨成了大城市里的“留守儿童”。

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的他,

对爸妈充满了排斥。

不愿意跟父母沟通

性格强势又叛逆。

图片

作为疏远六年的“空降父母”,

父亲处理孩子的问题也非常艰难。

儿子季杨杨犯错,

父亲让他道歉。

可他不服,

当众发泄了自己对于父亲的不满。

指责自己的父亲为自己的事业,

这么多年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北京,

眼里只有官位没有父子亲情。

图片

关系是怎么好转的呢?

那就是,通过真诚的陪伴。

为了挽救脆弱的父子关系,

他开始向儿子真诚地道歉。

为了解儿子的喜好,

他还主动让儿子给他推荐游戏,

还在特殊时刻退居二线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图片

正是在父母的的耐心陪伴下,

看似叛逆的季杨杨,

有些变得不一样了。

他懂得爸爸的用心良苦,

开始对母亲温柔起来。

图片

《解码青春期》里说:

父母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真心,

才能收获孩子的真心。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孩子为什么从来不听你的管教,

因为,你没有陪伴过孩子。

唯独只有足够温情的陪伴,

才能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如此一来,教育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半。

图片
一个人的安全感
来自童年时的陪伴质量

陪伴的第二点,

那便是为孩子的内心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

有利于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曾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安全感,

几乎来自于童年时父母的陪伴质量。

生命早期的陪伴,

定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是安全的还是冷酷的。

图片

在60年前,

科学家哈落就曾用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

证明了孩子成长过程中,

得到“爱和关注的陪伴”,

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多重要。

在这个实验当中,

哈洛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

放在了一个有奶水、由铁丝做的铁猴旁边。

而在他旁边,有一个温暖柔软的布猴。

他发现,

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

才会到冰冰的“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

其他时候,都和“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图片

当小猴们被威胁时,

他们也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

并紧紧抱住它。

也就是说,“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到了最后,

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单独由“铁丝母猴”抚养而长大的猴子,

性格极其孤僻,

甚至在性成熟后,没有能力去寻觅伴侣。

这一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爱存在的重要因素:

那便是接触、触摸、陪伴。

及时的关注和回馈,

无条件接纳和包容,

这一切,都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础。

图片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足够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建立,

是影响孩子形成自尊心、自制力与社会技能的重要因素。

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幸福感也强。

因为,被陪伴得足够好的孩子,

会形成一个自我印象:

我是重要的,我的需要会被聆听到。

这也是放心大胆地闯荡世界,

乃至获得幸福感的基础。


图片
孩子的好习惯
来自于父母潜移默化的陪伴
想要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更是需要父母足够智慧的陪伴。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演员黄磊曾在综艺节目里说到,
不管白天多忙,
到了晚上,
他都会抽出时间来阅读,
女儿多多在他的影响下,
也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明星孙俪一直都很爱做瑜伽,
3岁的女儿小花在她的影响下,
也开始爱上了运动,
时常陪着妈妈一起练瑜伽。

图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当我们在家刷微信、看抖音、追剧,
无聊的时候发发牢骚,
这样的陪伴不仅影响孩子的情绪,
也给了孩子坏的示范。

同一个屋檐下,
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自己习惯的影子。
而用好习惯来陪伴孩子,
孩子自然会养成好的习惯:

你遇到麻烦时,

如果你处理事情的方式很有逻辑,

也有平静稳定的情绪,

那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你的用餐、言谈举止,

足够得体、周到,

你和其他家庭成员、邻里客人面对争议时,

足够温和且坚定,

孩子自然会在这个过程里知道各种分寸。

父母的好习惯为什么可以影响到孩子?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说过:
真正的教育其实需要“观到”,
而这需要和孩子一起相处,
才能形成真正内化的观念。

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未必是父母说怎样的道理,
而是需要孩子和父母一日一日实际相处,
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学到。

图片
0-18岁分龄陪伴建议
家长们可以收藏起来

武志红曾在他的书里写过这样一个案例。
他曾有位来访者,是一个企业高管。
这位男士事业做得不错,
但是总有一个问题:
在一些公开的场合说话,非常容易紧张。
因为,他总是觉得别人都对他说的话都不感兴趣。

在武志红的引导下,
他开始回想自己和自己母亲的相处。
从他记事起,
妈妈和他聊天永远给他一个侧脸,
自己忙着自己的事情,
从来没有正面看过他。

图片

为什么会感到自卑、不安?
因为,没有被“看到“过。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做镜映。
就是说,
孩子是在父母的“镜映”中确认自己、看到自己的。

这更是在于,
陪伴的时间不在多,而在精:
一起做泥塑作品、一起搭积木,
要和孩子进入一起玩乐的状态;

在孩子睡前给他读故事,
传达真实的情感和价值观
即便只有15分钟;

在一旁做“对的”事情,

不是刷抖音、打游戏;

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事情。

总而言之,保持敏感,及时回应。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
有着相应的陪伴方式:
  • 婴儿期+儿童期(0~3岁)


这是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重要时期。
父母需要多抱抱、多触摸,
让孩子感受到你全心全意的爱。
照顾得足够周到,孩子自我力量感才能被建立起来。

  • 学龄初期(3~6岁)


这是孩子建立探索能力的时期,
带着孩子探索新鲜、好玩的游戏,
对孩子的探索行为给予鼓励,
帮助孩子形成自主性。

  • 学龄期(6~12岁)


孩子每完成一个任务,
可以多多给予言语鼓励,
给予孩子足够的欣赏,
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
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 青春期(12~18岁)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成熟,
有了更为复杂的情绪体验,
父母可以给出一个安全的空间,
对话里要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耐心陪伴,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图片

从孩子出生到上大学之间,

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也只有这18年。

让我们好好把握,

这段孩子缠着你、盼着你的时间吧。

不分心的“花时间”陪伴;

愉快不焦虑地用心陪伴;

在以身作则的陪伴中陪伴;

悲伤时为孩子托起信念;

前进时为他们加油鼓劲;

为孩子储备好养分,

以后的人生才能走得越远越稳。

千万别再低估陪伴的重要性




本文来源: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万个家庭,带给父母美好希望,让更多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湖北e家庭经授权发布本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