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简称“大马”,马尔代夫则简称“小马”。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一个群岛国家,由26组自然环礁、1192个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55.7万,GDP总计37.57亿美元,人均GDP有6745美元。 从世界地图上看,马尔代夫小到可以被忽略。马尔代夫处在印度洋之上,位于赤道附近,四面临海,北边与印度遥相呼应,西边与肯尼亚等国家相对。从视觉上看,马尔代夫面积与周边邻国相比较,它就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从数据上直观比较,马尔代夫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印度29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其33倍之多,肯尼亚59万平方公里是其7倍有余。 所以,从面积大小来说,马尔代夫都是亚洲国家中最小的一个国家。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距离印度南部约600公里,距离斯里兰卡西南部约750公里。马尔代夫群岛南北长820公里、东西宽130公里 。马尔代夫国土总面积约为9万平方公里,但其中陆地面积只有298平方公里。马尔代夫的陆地领土由26组自然环礁、约1200个珊瑚岛组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一岛一酒店”的特色使其被公认为最适合作为海岛度假和海岛蜜月目的地之一。 马尔代夫由复杂的珊瑚礁系统所组成:这里的26组自然环礁根据管理需要划分成20个行政组——它们散布在南北823公里的海域中。整个马尔代夫都是珊瑚岛,是全球最大的珊瑚岛国。这其中一半以上的岛屿都因为没有淡水、土壤而难以居住,但马尔代夫的人口其实并不算太少:截至2020年马尔代夫的人口密度为1801.8 人/平方公里。马尔代夫的人口密度在全球近两百个国家中排在第六位。 马尔代夫40%以上的人口都住在首都马累。马累位于北马累环礁的南端(处于马尔代夫的中间位置)。马累是全球最小的首都: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居住着将近25万人。要知道就连颐和园都有2.97平方公里。清澈而又色彩斑斓的海水、洁白而又细柔的沙滩、若隐若现的缤纷珊瑚、悠游自在的鱼儿水中游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从空中俯瞰马尔代夫就像悬浮在印度洋上的一个花园。 马尔代夫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样也有着丰富的人文风尚。马尔代夫自古以来就是那些出海远航的伟大探索家们的中转站。早在公元二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托勒密就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马尔代夫。14世纪中叶阿拉伯著名的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到达马尔代夫后详细地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郑和下西洋时也曾将马尔代夫作为落脚的中转站(当时这里被称为“溜山国”)。 马尔代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得以融合来自世界各地的海上移民所带来的丰富多元的文化:当地传统音乐与舞蹈深受东非文化影响,当地的饮食文化则明显受南亚文化影响。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尔代夫却并不像南亚、中东国家那样禁锢女性:从政府、军队这种国家机关到酒店等旅游服务企业随处可见女性从业者的身影。整个马尔代夫呈现出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融合的独立民族风情。 马尔代夫的历史 由于身处靠近赤道的湿润海域,早期马尔代夫的人类生活遗迹大都难以长期留存。尽管史前先民就有驾舟傍海的迁徙模式,却很难将物产较少的群岛视为理想归宿。特别是在12000年前的冰河期结束后,上浮的海平面让原有的土地面积大幅萎缩,从而制造出这块在地理上呈半隔绝状态的小世界。 传统的马尔代夫民居 以容易腐烂的木质结构为主 公元前5世纪,一批来自锡兰岛的僧伽罗流亡者,浮海漂流到马尔代夫。他们对原先就生活在当地的土著形成完全压制,彻底改变了流行于诸岛之间的通用语。受此影响,本应和次大陆南部更为亲近的马尔代夫,反而在后来的历史沿革中与锡兰相辅相成。 最早的马尔代夫历史 来自登上群岛的僧伽罗流亡者 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作为历史悠久的东西方海上贸易生力军,南印度的泰米尔商船开始抵达马尔代夫。他们的这个举动,无疑是伴随着印度洋航线的悄然兴起。在此之前,北方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已出具规模,成功将远东的河套地区与中欧的匈牙利盆地相连。至于习惯走水路的原始海商,还只能在东地中海和波斯湾等有限海区活跃。但在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远征过后,分封各头的希腊化君主们都开始培植能为自己所掌控的新线路。这才有了吃下游红利的泰米尔文化崛起,以及更边缘位置的马尔代夫被无意发觉。 当然,泰米尔时代的马尔代夫还仅限于个别大型岛礁。余下的土著继续维持着某种母系社会风俗,在各自的小岛上自成一体系,并被偶尔造访的外来者看做是女王治国。但因为群岛上盛产可以充当造船材料的椰子,所以总能吸引来买家的定期惠顾。随后又出现了自带仓储和金融储蓄功能的佛教寺庙,让马尔代夫再也无法同外面的世界保持隔离。 更善于航海的泰米尔人 让马尔代夫彻底告别了孤立时代 无论次大陆北方是属于阿育王的孔雀帝国、米南德的印度-希腊还是迦腻色伽的贵霜帝国,都无法对南印度沿海实施长臂管辖。这就给部分艺高人胆大的商团,留出了规避帝国税吏的活动空间。也让那些从红海远道而来的罗马人,可以直接触及到汉朝治下的北部湾水域。马尔代夫虽不是绕道前行的必经之路,却可以为闯关者们提供更多稳妥的备选,从而迅速向东抵达锡兰。所以在公元4世纪,定居马尔代夫的商贾向罗马帝国派出代表团,拜见了最后的异教徒皇帝尤里安。 公元6世纪,萨珊波斯人的强势介入,开始让马尔代夫同西方世界的交流趋于中断。但这些乘坐大船而来的拜火教徒,实际上扮演着和基督徒罗马人一样的角色。那就是利用群岛的独特位置,将其变成红海-波斯湾到锡兰-马来亚之间的中转站。在无形中削弱北印度笈多帝国的垄断能力,成为那个时代的印度洋帝国秩序挑战者。哪怕群岛本身的自然禀赋不够出彩,依然是别无二选的最佳平台。 穆斯林势力崛起后 迅速占据了环印度洋世界 公元7-8世纪,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扩张改变了世界格局与历史进程。由于很早就涉足东西方贸易,他们自然对如何顺着商路扩张是熟门熟路。尤其是在非军事征伐的区域,影响经济命脉的商人就成为伊斯兰教扩张的中流砥柱。 ![]() 但与很多后世读者所理解的不同,日益扩大的穆斯林阵营内部也存在大量利益纠纷。尤其当不同地区的商人都皈依了真主,他们彼此间的竞争关系就容易被外人所忽略。因此,马尔代夫的价值虽没有显著提升,却也不可能随地缘形势的变化而出现下滑。譬如当居于优势的逊尼派控制了波斯湾、阿曼和坎贝半岛,并在印度教王公的南部城市内建立商业垄断,那么什叶派就需要走红海、东非与马尔代夫,才能避免自己的财路为教派冲突所截断。 ![]() 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出现 短暂提升了马尔代夫的国际地位 公元10-11世纪,当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法蒂玛王朝占据埃及。其影响力涉足亚丁,并与设拉子等南伊朗地区形成联动。于是,大体上以逊尼派为主的索马里海岸城市,就必须为自己另谋出路。一时间,马尔代夫就成为东非商人经常光顾的中转站,也造成了原有佛寺的统治地位崩塌。因此在不久后的12世纪末,原本还信奉佛教的国王多维米便选择改宗伊斯兰,并开始成为阿朱兰苏丹国的附庸。但在法蒂玛埃及很快被突厥军阀萨拉丁颠覆,逊尼派再次从受打压位置变为多数派,马尔代夫的应急避险功能也就迅速消退。 在之后的300年内,欧亚大陆上的频繁战争与民族迁徙,让国际贸易中的海洋占比逐步提升。但整个印度洋世界大体上为逊尼派穆斯林所控制,很少出现大的波澜和变数。加之马尔代夫本身的“硬件”设施比较欠缺,无法支撑大型港口或交易市场的运作,自然就只能乖乖回到最初原点。幸好还有知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造访,才让群岛间的这段历史不至于彻底泯灭。作为松散宗主的索马里人,也乐于在某些时候途径那里,维持着最基本的贸易站点功能。 ![]() 在旅行途中经过马尔代夫的 伊本-白图泰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 再次让马尔代夫获得机会 公元16世纪,由欧洲人发起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不可阻挡的影响整个印度洋地区。尽管马尔代夫在一开始对此毫无感觉,却很快就体会到因祸得福的五味杂全。 ![]() 在葡萄牙海船纵横东方的前20年里,次大陆南部的印度港口被逐个点名征服,让穆斯林商团必须为自己寻求出路。由于大部分人不愿意向新来的基督徒购买营业执照,就开始将正大光明的行商改为偷偷摸摸的走私。他们纷纷驾船从麦加或东非出航,再通过马尔代夫直达锡兰,最后沿着老路去往马六甲。虽然会错过印度本土港口的贸易机会,却还是能用南洋进口的高净值货物来抵消损失。于是,原本的偏远角落,如今就因时局变动而不再冷清。 ![]() 对控制印度海岸的葡萄牙人来说 马尔代夫价值非常有限 当然,具有军事优势的葡萄牙人也很快得知了这个情况。但因为马尔代夫自身的战略价值较为低下,所以很难被决策层排进征服清单的前列。于是,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去攻打马六甲城,并向锡兰岛上的科伦坡派出商业代表团。结果,穆斯林海商又做出应急调整,将马尔代夫航线的终点调整到苏门答腊岛西北的亚齐。因此,葡萄牙巡逻船还是要定期兵临群岛,在有限范围内搜寻可能的漏网之鱼。尽管总能在小规模战斗中获胜,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自己因兵力匮乏而无暇顾及,又会有穆斯林商船在下一个航海季如期抵达。同时,还有许多征服埃及的奥斯曼冒险家加入进来,将大量的欧洲武器技术传播至南洋。 这迫使葡萄牙人在1558年派兵登陆马尔代夫,在今日的首都马累附近建立起小型设防商站。不仅是要干扰西部穆斯林舰船的安全通航,也期望能阻止群岛上的椰子制品能继续为南印度海盗所用。原本信奉伊斯兰教的国王阿里六世,也就成为改宗基督教的傀儡君主。 ![]() 葡萄牙人设在马累的小型武装商站 然而,此举无疑重伤了大量靠穆斯林国际贸易为生的马尔代夫土著利益。著名的塔库鲁法努三兄弟便组织人手、打造舰船,开始对力量不稳的葡萄牙人展开游击战。他们经常在夜间活动,攻打那些选择服从的岛屿居民,然后在敌军的追兵抵达前就上船走人。通过数年的不懈斗争,最终在1573年获得成功,将少数常驻群岛的殖民者全部杀死。 讽刺的是,这种对抗本身恰恰对马尔代夫更为有利。因为只有让葡萄牙人长期留在南印度和锡兰,才能使偏远群岛的价值得到凸显。倘若这样的平衡出现偏差,那么滋养走私经济的环境便不复存在。 ![]()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功 让马尔代夫再次回到原点 公元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举东进,迅速瓦解了葡属印度的垄断地位。过去让马尔代夫咬牙切齿的初代征服者,首先在锡兰岛的争霸战争中落败,继而又被夺走了马六甲城控制权。最后连老基地科钦与奎隆所在的马拉巴尔海岸,也被来自西北欧的第二代殖民者所鲸吞。至此,除商船频繁开出的东非和阿拉伯半岛,马尔代夫的所有对口伙伴们都深陷荷兰影响。即便保持相当独立的南洋大国亚齐,也很早就与荷兰人确定了合作关系。 ![]() 基于葡萄牙人留下的亚洲情况报告,荷兰东印度公司便很自然的不愿对马尔代夫本身进行干涉。加之他们与许多本地王公的关系更为和谐,便成功葬送了这片群岛作为走私天堂和临时中转站的大部分价值。即便荷兰在18世纪因牵涉拿破仑战争,被迫将锡兰和南印度都交由英国人管辖,马尔代夫的边缘地位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 英属印度时代 马尔代夫更加无人问津 1941年,1艘由厄立特里亚出逃的意大利辅助巡洋舰,企图从马尔代夫水域逃亡日本。虽然很快被皇家新西兰海军的利拉德号轻巡洋舰击沉,确也预示着传统印度洋秩序正在遭受二战影响的冲击。由于长期的经济萧条与军备缩减政策,英国人的绝对优势正饱受新兴法西斯轴心的挑战。 ![]() 第二年5月,作为印度洋东部门户的新加坡陷落。南云忠一的日本航母编队也顺利冲过马六甲海峡,对锡兰岛上的军民目标发起大规模压制性进攻。已深陷大西洋和北非鏖战的皇家海军,只能从地中海凑出编队予以支援,并开始挖掘注马尔代夫群岛的军事价值。 ![]() 至今任是马尔代夫国际机场所在地的 阿杜环礁 当时的他们,已经在群岛最南端的阿杜环礁建立了秘密基地,包括大型舰艇的加油设备和足以起降大型军舰的跑道设施。倘若日本人执意要继续向西发起进一步攻击,那么马尔代夫就将成为皇家海军的前线反击支点。 当然,由于日军的重心始终是在太平洋战区,对马六甲以西的攻略便止步在预防性空袭。苦苦支持的英国航母编队,也就在阿杜环礁补充燃料后撤到了东非海岸。整个日不落帝国的斜阳,也就在这一刻开始从印度洋上徐徐消退。 ![]() 特别是在1947年的印巴分治过后,依附于冷战大背景的第三世界民族自决成为不可逆趋势。而英国所代表的旧殖民主义势力,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少数非主流。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动荡期内,以阿杜环礁为首的南部三岛,还期望能从整个马尔代夫分离出去。但在缺乏国际力量支持的情况下,这样的微弱挣扎也很快为炮艇和警察部队所驱散。 1967年,随着英国驻军彻底从阿杜环礁撤退,马尔代夫再次为世界舆论所忽略。在几十年的冷战高峰期,美苏两国都在阿拉伯世界与非洲扶持起更多的代理人政权。彼此间的分布犬牙交错,在经济上也不太有小型缓冲区的生产空间。 ![]() 于是,马尔代夫只能在经济上倒向国际旅游业,又在军事安全领域依靠不结盟运动的最大实体--印度。后者作为英帝国印度洋权益的部分天然继承人,自然也接过了对这片群岛的保护义务。当有部分商业集团在1988年策动政变,正是印度海空和伞兵部队将盘踞马尔代夫的雇佣军击败。 ![]() 在更大的领域范围内,执掌世界海权的美国海军,填补了英帝国离去后的另外半边秩序。常驻英属迪戈加西亚岛的轰炸机基地、管辖中东中央司令部。第五舰队和新加坡的樟宜海军基地,构成了其人势力难以轻易冲破的压倒性屏障。 ![]() 冷战后的马尔代夫 完全处在印度海军的力量投射范围内 直到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突然降临,让群岛上的经济遭受重创,也间接开启了马尔代夫政局的持续动荡。当美国因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不得不选择暂时性后撤,印度也由于巴基斯坦的牵制而无力分心,马尔代夫的内政便无可避免的再次出现紊乱。高举伊斯兰主义和反西方大旗的政客,开始长期把持总统宝座,也不断向远方的吃光群众们暗示有第三股势力正在渗入印度洋地区。 如今的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拥有着42万的人口,其中首都马累的人口15万人,占据马尔代夫总人口的约36%,但马累的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可想而知,马累这个首都该是多么拥挤。 由于马累的面积比较小,因此整个岛上密密集集都是建筑物。不仅房间窄小,而且道路也窄,胡同占据大多数,所以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便是摩托车,这也是马尔代夫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不过就马尔代夫城市规划设计来说,还是比较漂亮的,碧海蓝天的颜色,建筑物整齐有序排列,城市面貌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而且从2010年开始,马累迫于面积的狭小,便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填海造陆,已经与马累的国际机场连接到一起,总面积达到了6平方公里。其实,马累机场并不在马累本来的国土中,但是由于首都国土面积仅仅1.5平方公里,只能把机场建在旁边的珊瑚尔岛。 所以,填海造陆之后,马累算是有了自己的飞机场。填海造陆之后的马累虽然面积达到了6平方公里,但还要容纳15万余人,每人只拥有40平方米,相当于超级迷你一室一厅。 ![]() 马尔代夫的旅游业相当发达,是该国的第一大经济支柱,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此度假,很多明星也都来到这里举办婚礼。但是马尔代夫的农业比较落后,土地贫瘠,只能大量种植椰子树,小米、玉米、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不适合生长,只能依赖进口,所以马尔代夫的物价水平普遍较高。 ![]() 马尔代夫的教育水平还是不错的,成人识字率达到98%。在马尔代夫上学,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实行的都是免费教育。但是在该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马尔代夫国立大学,因为毕竟只有一所大学,招生有限,因此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都会选择辍学,去国外留学的占比非常少。 ![]() ![]() 马累是马尔代夫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首都之一,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24.8万。马累也是一座岛屿城市,名为马累岛,因为太小,飞机场就只能建在隔壁岛上,游客下了飞机之后,还要坐船来到马累。 ![]() 维拉纳国际机场,又称为马累国际机场,位于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东北部2千米处的瑚湖尔岛上,距马累市区2千米。这是马尔代夫最大机场,于1960年通航,目前与中国11个城市直飞通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成都、昆明、南京、杭州、深圳、重庆、西安。 ![]() 马尔代夫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虽说也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但是缺少先进的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稍微严重的病症还需要去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治疗。该国共有23家医院,最大的医院在马累,23家医院分布在23座岛屿上,但是马尔代夫约有200座岛屿有人居住,那些没有医院的小岛屿上都设有医疗诊所,由1~2名医生坐诊,可以看跌打损伤、感冒发烧等。 ![]() 马尔代夫人的人均工资并不高,当地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业的工作,该国居民的平均工资约一个月2500元人民币左右。从事农业的主要是种植椰子和下海打渔,椰肉也是当地一种非常主要的自产食物,价格便宜,营养丰富,味道甜美,当地普通居民几乎每天都吃椰肉;因为马尔代夫是岛国,所以当地的海产品也非常丰富,甚至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海产品也是本地居民主要的食物来源,而且比进口的蔬菜水果价格便宜。 ![]() 马尔代夫的很多年轻人都在本国做着服务业的工作,这个行业的工资不高,唯一的额外收入就是游客给的小费,例如酒店经理的月薪会高一点,属于这个国家的高薪收入人群了。马尔代夫也有很多上进青年,他们会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和中文,这样就可以兼职私人导游,来赚取更高的薪资。 ![]() 马尔代夫有很多无人居住的岛屿,只要花上一定的价钱,任何人都可以购买一座小岛,然后就可以当上私人岛屿的“岛主”。世界上也有一些富豪在马尔代夫拥有私人岛屿,他们在岛上盖有别墅豪宅,他们甚至还购买了私人游船,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带着全家来度假。 ![]() ![]() 马尔代夫的房价比较贵,在首都马累,因为面积狭小,可谓是寸土寸金。当地人可不热衷于买房子,他们都在自己所居住的岛屿上盖房子,也不需要买车,因为除了首都马累,马尔代夫其他的岛屿上不具备车辆行驶的条件。或许,该国大多数本地居民的最终梦想是购买一条船,毕竟在大海上,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 马尔代夫的物价比较高,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很多生活用品都依靠进口,比如大部分食品、家具、电器产品等等,甚至连主食都要进口,比如小米、玉米、马铃薯等等,马来西亚大部分居民也以椰肉为主食。马尔代夫的一瓶矿泉水15元人民币左右,因为这也是进口的,当地人可不买瓶装水喝,他们会自己烧开水饮用。 ![]() 在马尔代夫旅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公共轮渡和水上飞机。轮渡基本上可以通往马尔代夫每一个居民岛和游玩岛,价格比较亲民,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类似于城市中的公共汽车,但是速度慢;想要体验速度感,可以乘坐快艇,当地也有很多私人快艇,可以包船,价格也较为便宜一点。 ![]() 在马尔代夫一些比较偏远的岛屿游玩,就必须要乘坐水上飞机了,这个速度比快艇还要更快,缺点就是声音大,震的耳朵不舒服。 ![]() ![]() 马尔代夫的居民90%以上都是马尔代夫族,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基本礼仪与沙特阿拉伯人相同,因为是穆斯林,所以不食猪肉,不饮酒,而且也严禁游客携带酒精制品入境。 ![]() 马尔代夫有三个城市,但是除了首都马累以外,其他两座城市只能算是农村,或者称为居民区更为合适。没有高楼大厦,只有低矮的民房、酒店、餐馆,但是风景优美,景色迷人。 ![]() ![]() 中国曾援助马尔代夫修建了一条跨海大桥,被称为中马友谊大桥,2.1亿美元花费中,1.67亿是中国政府援助。这也是马尔代夫首座现代化桥梁,连接马累岛、机场岛及胡鲁马累岛,线路全长2千米,桥梁长度1.39千米,车道设置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于2018年8月30日正式开通。 ![]() ![]() 因为马尔代夫国土面积小,垃圾运出去成本太高,为了处理好旅游业产生的垃圾,马尔代夫专门开辟了一个小岛用来存放垃圾,如今这些垃圾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岛屿。 ![]() ![]() 马尔代夫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8度,年降水量达1900毫米。因为平均海拔只有1米,随着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存在着被海水湮没得危险。 ![]() 但平心而论,马尔代夫的天然地理限制,决定了这片群岛的战略价值永远是非常有限。任何纵横东非海岸到马六甲海峡之间的国际性海军,都能轻易割裂当地与外部世界的有机联系。所有稳坐南洋次大陆的区域势力,也都能轻松向岛屿输送压制性兵力。因此,马尔代夫始终是只能在特殊的混乱中间期,扮演某一方势力的过度平台,而无法撑起霸权杠杆的关键性支点。倘若对群岛施加过度的投资与期许,反而说明了自身力量的不足和战略选择的狭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