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猷卿:老二中,有我的光影岁月

 江月之声 2021-11-12

编者按

特邀文章专栏

  朱猷卿先生,1954年出生,安阳县人。1982至1988年在安阳市二中担任团委书记兼政治教师。后调入安阳大学担任团委书记、学生处长,后又担任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政治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公共关系、社会礼仪、大学生书法等。2014年5月退休。作为“文峰塔下——老二中人”,他深情地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下面的正文就是朱猷卿先生的特约专稿。

朱猷卿:

老二中有我的光影岁月

  在微信公众号上看了江月的文章《我的老二中我的青葱岁月》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记忆的窗口,一下子涌现出我在老二中工作过的六年生活片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有对“文峰塔下老二中”的一份特殊回忆。

  我是在1982年3月,从安阳市十八中调入二中的,那时我担任学校的团委书记。我记得当时的书记是张祥云,后来他调到了市一中当书记,由原六中的校长王建华来此接任。校长是赵恒心,副校长有石存信、胡守信、刘绍林。办公室主任是部队转业干部袁德著,教务处主任是李如锦,后来他调到了市教研室当主任,由房鸿瑞接替。政教处主任是孔令发,后来调到市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胡尧俊接替主任,副主任是杜学恭。总务处主任是付日明,林县人,是位老同志,朴实勤奋,一天到晚在学校忙,后来退休了,由体育教研组长郭子惠接任。这个班子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老二中就坐落在天宁寺的旧址,由于历史变迁,天宁寺已经面目全非,只有前院一个大殿和后院的一个八角亭尚存,在风雨中坚挺着。从门口往西北看,紧挨着的就是安阳市的标志性古建筑文峰塔了,它历史悠久,大门是拱形圆铁门,应该是原有的大门吧,上面还涂着一层厚厚的油漆。

团委、学生会部分成员和秦瑛老师

  我办公的地方在大殿东北角的一个小房间,也算是大殿的“主持”之位吧。大殿是历史保护文物,但里边是空的,可以提供给学生会、团委用来开开会组织一些活动。当时我的办公室面积可能有点超标,比学校领导的办公室还大呢。大殿的顶部还蔓生出了好多小草,殿前栽了数株侧柏,郁郁葱葱,与这个古建筑相映成趣。其他树则是粗壮的泡桐,遮天蔽日,微风吹送,伴着文峰塔的铃声,枝叶也会随之摇摆起来。

  学校行政办公的地方是正对着门口的一排平瓦房,正中间是一个过道,两边墙上有宣传橱窗,重要的文稿资料与年度表彰的师生照片,都会在这里展出。门口、窗户都是欧式古建筑的形状,上方是圆拱形。路东部有一排青砖小瓦房,校医务室在这里。沿走廊向东、向北是老师的办公室和一个会议室,每周三老师都会在这里开会学习。大殿后边原来有一排破旧瓦房,有补习班在这里上课,透风漏雨,后来拆除掉,盖了一座实验楼,也扩大了操场。操场西边是一排青年教师办公室,每间大约10平方米。操场北面是学校的图书馆,上下两层,当时还算比较宽敞,虽然藏书不是太多。操场东边是两栋三层教学楼和学术报告楼。教学楼后边是老教师的寝办合一楼,环境相对幽静一些。

(行政办公会)

  实验楼南边是个小院,有总务处的办公室,也有学校的食堂,当时师生在一处用餐,饭食多为馒头、面条、大锅菜、玉米面糊,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这里就会拥挤不堪,就需要团委安排学生干部去维持一下秩序。学生在露天的校园蹲着吃饭,速度很快,不久就回自己教室去了。

  学校没有学生宿舍,自行车成了一道风景线。教学楼前边全是自行车,南北可以放六排。上下学时,门口自然是车水马龙,虽然路窄,但秩序还是比较好的。

  我来到二中,正好赶上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政教处、团委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彻底打扫校园卫生,清理一切死角。老学校有老学校的问题,房屋结构复杂,阴暗潮湿,房前屋后通道也狭窄曲折,我们先排查,再布置,要求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志愿参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义务劳动。学校总务处提供劳动工具,一天一通报,并评比表彰,两周时间基本完成,校园变得面目一新。由于学校里面清理出的垃圾废物太多,我们只好跑到部队去请求支援,后来部队派来两辆军车帮助我们把垃圾运走了。

  除了校内卫生,我们还参与了学校四周的唐子巷、大寺前街、西营街、西钟楼巷街道的美化环境建设。团委先召开了团代会,然后成立了年级团总支,语文老师郭书信、生物老师郭凤英、政治老师付海蛟分别担任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团总支书记。学生会主席是陈末同学,是个非常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干部。我们安排每个年级团总支负责一条街,在课余时间美化街道的墙壁宣传栏。当时还组织成立了“天宁书画社”,我记得当时的社长是任令军同学,关巨伟、李艳玲同学也一起负责,他们组织有书画基础的同学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在街道完成了108块墙壁专栏的书写、绘画,受到了街道市民的啧啧称赞。书画社活动多样,平时还会请来社会上的书画专家和学者到这里讲学,安阳市知名大师魏峰和他的同事就曾担任过我校的辅导老师。同学们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书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时的校园文化生活非常活跃,除了书画社,我们还成立了“文峰文学社”。社长是崔笑天同学,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读书活动,还聘请老教师邱文蔚、青年教师张书卿、苏海军给他们讲课指导。同学们会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到校外去采风,创作文稿并互相交流,还选出优秀作品在橱窗里展示,这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

(当年老二中的青年教师们) 

  喜欢唱歌?好,我们有“我多想唱”文艺宣传队。因为当时流行一支歌《我多想唱》,所以就以此来命名。文艺队长是王芳同学,在全校招聘了40多位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开展活动。排练好文艺节目后,会在周末晚会和节假日期间演出,整个校园里歌声飞扬,处处充满着青春的朝气。文艺队还邀请老师们来指导,老师们也乐于参与。音乐老师戴军擅长小提琴演奏,属专业级别;物理老师、政教处主任胡尧俊擅长指挥,大家给他一个美称 “胡指挥”,又名“胡飘飘”,因为他的舞蹈也跳的好;语文老师靳松擅长长号,演奏起来很有气场,他的书法也是相当棒;数学老师孙艺安,唱起《小二郎》来歌声悠扬;英语老师郭新萍能歌善舞,有她在,气氛就格外地活跃;英语老师朱明钢琴、手风琴、小提琴样样都能拿出手;生物老师郭凤英等好多老师也都喜欢参与其中。当时,老二中有高中也有初中,高中部同学们编演的献给和平年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教育局组织的五四青年节文艺汇演中还获了奖。初中部戴军老师组织参加的安阳团市委“六一”儿童节文化宫歌咏比赛,一曲《春天在哪里》夺得市级一等奖。

  暑期到了,有夏令营活动啊。

  1982年我们老二中在高考中,化学成绩获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借此东风,安阳团市委、教育局共同组织了首届化学科技夏令营,就在老二中开营,来自市一中、三中、六中和其他学校的学生营员在此欢聚一堂。随后我们参观了市里面的很多化工厂:化肥厂、第一第二制药厂、碳素厂、肥皂厂,还聘请了化工局的专家举办了专题讲座。参加夏令营的同学真是收获满满啊。除了老二中的李如锦和贶泽芹老师组织管理,其他学校的化学老师也积极参与,如一中的副校长张新华、三中的校长赵连柱。

  1984年暑假,我们还有地理历史夏令营活动,组织部分同学去西安兵马俑考察学习。教师代表刘志强、于虹、江伏云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登华山,游华清池,参观兵马俑,同学们增长了不少见识。当大家登上华山东峰,正是太阳升起的时刻,尽管身体有些疲惫,但我们还是非常高兴,面对华山高喊:“华山我来了!”“华山我爱你!”喊声此起彼伏,在山谷间回荡着。下山走到“千尺幢”时,高一的一位女同学腿抽筋了。当时“千尺幢”上上下下都是人,我们一边大声给游客解释,一边半搀半抬地帮助女同学艰难地挪下了87个台阶。当时山路崎岖,很不安全。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呢!

(华山东峰、华清池边)

  

  科技夏令营还不过瘾?还有军营夏令营哪。1983年暑假,我们组织高一、高二的部分同学,在许家沟坦克团参加了活动。听英雄讲故事,感受“备战备荒为人民”局势,参观军营里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乘座坦克在训练场上体验,跨域各种军事障碍,大家在颠波中震撼,在震撼中欢呼。

  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课,也很有趣。1984年,我们安排在部队进行,利用部队的训练场地开展军体训练活动。先是参观部队的荣誉室,看各个部队发展的历史和在战争中获得的战功,了解部队的生活状态和军人风纪。让人兴奋的是,经过我们的申请和部队的研究,我们获准参与了实弹训练。学生统一是步枪射击训练,老师们还进行了手枪射击训练。记得当时高一有一个女同学叫边薇(边伟)的,射击成绩优秀,每枪都是10环。后来她毕业时报考了公安学校。我的成绩是5环、6环,成绩平平,有一枪还脱了靶,唉!

(军训活动)

  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听北京师范大学、全国第一个德育教授李燕杰的录音报告《德识才学与真善美》。这个报告两个多小时,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李燕杰的报告有诗一般的韵律,小说般的冲突,戏剧般的情感,散文般的抒展,娓娓动听,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了一体。大家听了一遍,还申请要听第二遍,其结束语中有四句小诗,我记忆犹新:“不管母亲多么贫穷困苦,儿女对她的爱也绝不含糊,我只喊一声'祖国万岁’,更强烈的爱在那感情的深处。”由于听的多了,我还能模仿朗诵,每次朗诵都能引起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至今仍是幸福的回忆。每届学生毕业,我都会赠送我的毕业寄语:“志为文峰添异彩,愿天宁群星灿烂!

  老二中,有我的光影岁月,那些记忆,那些怀念,分享给了大家,也是安慰了自己,老校园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文峰塔下——老二中人”的那份情还在。

  【备注】文中的照片均为朱猷卿先生提供。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转发,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江月之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