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莲蓬

 江月之声 2021-11-12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欢迎你同行!

点击江月之声

阅读原创文章

  城中担上卖莲房,

  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这是东坡居士写的一首诗《莲》。每次读它,都忍不住击节赞叹!其中第二句,诗评家尚有争议,“抵”究竟是“到”的意思呢,还是“比得上”的意思呢?若是前者,那便是品尝到刚刚上市的莲子,味道如此奇美,自也不必再去西湖泛舟采摘了;若是后者,则是看到刚刚上市的莲蓬,一下子勾起了诗人泛舟的热望,于是急匆匆来到西湖行船,徜徉于水上,又采莲花又剥莲子,欣欣然,兴冲冲,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啊!但不管怎么有争议,末句“露为风味月为香”都是全诗的灵魂,充满了乡间的野趣,“露”的晶莹甘甜,“月”的清新润泽,把莲子的味道形容得妙不可言,叹为观止!东坡居士果真是大手笔,勾个食欲,都勾得这么超凡脱俗!

  前两日,喜兄突然发来信息:去摘莲蓬吧?

  心中大喜:好呀好呀!去哪里?

  ——北岭。

  ——哪些人去?

  ——几个书家朋友。简单来说,就是几个有趣的人,去过个有趣的周末。

  ——OK!

  树军兄开车很稳,从宽阔的柏油马路转入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没有丝毫的震荡与颠簸。街道两边眼花缭乱的店铺招牌渐渐远了,大片大片翠绿的青纱帐迎面扑来。炽风吹拂,密密匝匝的叶子在沙沙作响,侧耳细听,如演武练兵声,如战马嘶鸣声,似乎帐中蕴藏着万千兵马。不信?看那吐穗的点点红樱之间,有多少光芒在闪烁!

  忽然,几朵娇艳的花朵闯入了眼帘。

  停车,开门,快行,登坡,嗬!好大的一片荷塘啊!

  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荷塘,就隐约在这碧绿的青纱帐中间,若不是那些红的花、粉的花、白的花高高地露出水面,好奇地探着头向路边张望,我们很容易就在不经意间错过它。沿着塘岸慢慢往里走,脚下是新鲜的泥土,湿漉漉,软绵绵,但又绝不粘连你的鞋子,只是凹凹凸凸地,小步慢行,仿佛踩在了泥土的一个个小酒窝里,陶陶然,竟有些醉意了。

  这里是北岭的四合村,开凿荷塘的农家是我们的朋友。一见我们来,种荷的老周和乡亲们都热情地打着招呼。太阳朗朗地照,到处都是明晃晃的,直闪人的眼。虽已立秋,但气温仍然高达34度,四处的鸣蝉也叫得正欢。喜兄采下一张大大的荷叶,戴在了农家小女孩的头上,小女孩又摘下一张大大的荷叶,从荷叶的中心挖个洞,把头钻进去,穿成了一件绿蓑衣。女孩一脸灿烂的笑,眼睛也成了弯弯月。我想,这世上若真有荷花仙子,那一定就是小女孩这般清纯可爱的模样吧?

  青青的荷叶舒展着,像是一块块碧绿的锦绣,低洼的荷心处总存有一颗晶莹透亮的露珠,仿佛是镶嵌在锦绣上的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的荷花已经盛开,红艳艳的,像新娘子娇羞的面庞;有的还只是蓓蕾,层层叠叠包裹着,如佛家双手合十的手掌。花开固然美丽,花谢也不寂寞,花谢了,花心才会渐渐长成莲蓬,莲蓬又渐渐结出莲子,娇嫩的莲子就成了可以入口的美味了。看,这荷塘里的莲蓬多旺相啊!翠绿色,金黄色,这一支,那一支,呈倒圆锥形,向上的横截面格外平整,如同刀砍斧削过一般,还排列有均匀的蜂窝状孔洞,每个孔洞里都藏有一枚小小的坚果。

  瘦高的老周要帮我们摘莲蓬。摘莲蓬是要有装备的。老周穿上连体的黑色皮衣皮裤,下到了荷塘中慢慢行走。他解释说,荷塘里是有水蛭的,水蛭,又叫蚂蟥,这种吸血虫很是凶猛,若是一个不小心,它就会吸附在人的皮肤上,钻进皮肉里吸人的血,感染人体,危害很大。正因为有了特制的行头,老周在荷塘里就行动自如了。他专挑些肥硕鲜嫩的莲蓬采摘,不一会儿就举着一束束,走到池边递给我们。看着老周像武林高手一般在水中漫步,着实让人心生羡慕呢! 

  吃莲蓬,得趁鲜。马蜂窝状的莲蓬拿在手中,暄软得像团海绵。轻轻掰开,青绿色椭圆形的莲子豆就裸露了出来。把青绿色的果皮剥开,就是白亮亮的莲子了。放入口中,一股清香弥散开来,嚼一嚼,脆生生,鲜润润,像是春天里的嫩芽、夏天里的涌泉、秋天里的山岚、冬天里的雪花,清清爽爽,回味处,有一丝冰凉,也有一丝甘甜。人们常说莲子苦,其实是指成熟的莲子,嫩莲子不在此列。此时,若是把莲子剖成两半,就会发现中间的莲芽是浅浅的白,而不是深深的绿,是津津甜,而不是涩涩苦——这恰如人的童年,无忧无虑,因为单纯,因为不谙世事,反而更容易快乐和幸福一样。

  青青荷塘,荷花美艳,荷叶滴翠,莲蓬向上,孕育着无限生机。池水一片碧绿,像是铺就了一层平整的画布,只待方家前来泼墨点画了。我有个发现,就问老周:为什么这边的荷叶与那边的荷叶颜色有些不同呢?老周笑了:这是不同的时期种下的,这边种的早,那边种的晚,这样呢,就有了不同的花期,这边荷花开过,莲蓬正长,那边的荷花才刚刚盛开。这样不停地花开花落,一直持续到深秋呢!



  日中时刻,东道主常少梅老师请我们吃农家饭。新鲜的时令果蔬,特色的农家招牌菜,香醇清洌的美酒,让我们感受到了常老师一家的真诚与热情。常少梅老师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师承刘顺、徐学萍等先生,其作品在国内、省内多次获得奖项。常老师宽厚朴实,颇为健谈,他在这偏远的乡野开了一家书画院,颇有远离世俗的淡然,没想到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一时间扩充教室,书画院办的红红火火。

  饭后,一行人到常老师的书画院落座,一边喝茶,一边谈及当今书法界的盛事。一说到书法,喜兄又谈到刘颜涛先生,他感慨地说:“曲沟的刘颜涛,是书法界的传奇,他的名字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将来是要载入中国书法史册的,无论将来谁执笔,写到当代的中国的大篆,刘颜涛这个名字是绕不过去的。”刘红兄说:“少梅哥也是我们曲沟人啊,几十年来在书法道路上探索,即使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累,仍然在坚守。”大家又谈论起当今书画界的一些现象,一些陈年旧事,不禁唏嘘不已。的确,书法创作,其实是比较小众化的,它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事业,需要创作者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越走越高,越走越远。

  谈笑间,喜兄把应约带来的书,赠送给几个乡亲。书家朋友打开宣纸,挥毫泼墨,为大家展示书法的魅力。同行者中,还有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刘保君老师。刘老师工汉简,作品在国内国际书展大赛中频频获奖。一路上,高高瘦瘦的他,斜跨着背包,言语不多,非常内敛,但一搦玉管,立刻就多了一份洒脱与奔放。蘸墨,润笔,下笔前略一思忖,落笔后一挥而就,转瞬间,一幅幅作品便呈现出来:“梅翠入诗”“气若幽兰”“惠风和畅”“千军万马”。兴致一来,喜兄讲了一个他新近创作的故事情节,刘保君老师听得有趣,顺手写下了“瞻天尺五”四个遒劲苍辣的大字。大家纷纷说道,今天的莲蓬这么味美,不也得留个字么?刘老师笑了,又挥笔写下“荷塘”两字送给老周。

  莲蓬有清香,书家有墨香,田野有馨香,这时光呢,也就活色生香。

2020-8-11 



  【备注】

  文中图片,大部分为“江月之声”特约摄影刘红老师拍摄,深表感谢!个别图片由作者拍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