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里的奇葩——刘姥姥

 江月之声 2021-11-12

阅读原创文章

  

  刘姥姥绝对是《红楼梦》里的一朵奇葩。何以言之?

  首先,《红楼梦》一书虽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但它描绘的却是当时豪门贵族大家庭的生活百态。——可刘姥姥呢?书中写道:“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靠两亩薄田度日”,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柴米日常,刘姥姥都似乎很难和家世显赫的贾府产生交集,但,就是这么一个乡野村妇,不仅迤逦进了贾府,而且还有了一连串的“奇遇”。

  其次,贾府大兴土木修建大观园,原本是为了迎接皇宫里的贵妃娘娘贾元春省亲,那么省亲之后,又是哪些人被特许入住了呢?要么是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等)、孀居的贵妇(李纨)、修行的尼姑(妙玉),要么是出身高贵的公子哥儿(宝玉、贾兰等),再有的,就是那些穿戴齐整模样周正的丫鬟仆役了,至于其他闲杂人等,是不得入内的。——而刘姥姥却是个例外,不仅来了,还满园子里逛了个痛快。

  第三,从《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漫游太虚幻境中,我们就可以约略知道,作者内心最钟情的人物其实是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人物,那是一群知性又唯美的女性,她们容貌秀丽、冰清玉洁,举止娴雅、光彩照人,或清高孤傲,或温婉敦厚,或果敢豪爽,或沉静淡泊。——而刘姥姥则截然不同,一个衰老、丑陋、见识浅薄、言语粗鄙的老太太,怎么看怎么觉得大煞风景,和大观园简直是格格不入。但是,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刘姥姥的出场,又毫无违和感呢?

  因为,刘姥姥虽是大观园的一个配角,但绝非等闲之辈。

  先从人物性格上看。 

  刘姥姥是个务实的行动派。在生活限于困顿的情况下,她撺掇着在家唉声叹气的女婿狗儿去贾府打抽丰,好歹找找有钱的亲戚来帮衬帮衬:“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女儿女婿面皮薄,刘姥姥就亲自出马,手拉着外孙板儿同去,横竖先试试再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事实证明,刘姥姥的办法还是可行的,张了张口,就得了贾府周济的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这种所谓的运气其实也是建立在刘姥姥精于世故的分析和推测上的,并不是太意外。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仅仅是来沾沾亲戚的光,博取同情顺手捞些财物,那么刘姥姥这个角色还不算丰满,作者刻画这一形象,其实还有后续情节的需要,这里留下草蛇灰线而已。

  表面上看,刘姥姥是个粗鄙的农妇,有些憨傻,而实际上她是一等一的聪明。对比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的情景,我们就可以看到她有了显著的变化。第一次来贾府,刘姥姥局促不安、缩手缩脚,显得紧张慌乱,说起话来也是口不择言,比如,向王熙凤恳求帮助时竟冒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样不吉利的话来,着实不妥。但第二次来贾府就自然放松的多了,先是带了些自家种的新鲜瓜果菜蔬,后又有机会见到了养尊处优的贾母,阅历丰富的她,马上就明白贾母是这个大家族核心的核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刘姥姥瞬间变为大观园里最卖力的演员。

 

刘姥姥进大观园

  话说的漂亮。一见贾母的面,刘姥姥就说“请老寿星安”,贾母问园子好不好,刘姥姥的话更精彩:“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

  老实说,读到这番话,我一下子想到了王熙凤在黛玉进贾府时夸赞黛玉的话来,那时,凤姐携着黛玉的手,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凤姐明夸黛玉,实捧贾母,美目流盼,左右逢源,虽机敏讨巧,但未免痕迹过重。再听听刘姥姥说的话,就显得特别朴实,自然,发自内心,令人感同身受,很是接地气,所以贾母的反应也就不同:听完凤姐说的话,就笑她“你倒来招我”,心里明镜一般;听了刘姥姥的话,开心地不得了,说小孙女儿(惜春)就会画,可以让她画一张。

  刘姥姥的举止也逗人啊!栊翠庵品茶,一通牛饮;宴席上吃酒,出尽洋相。再看她拿着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夹鸽子蛋吃的场景:“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了出去了。”这样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她看四周,处处都新鲜,别人看她,浑身是乐子。素日里整饬雅致的园子里,忽然有了难得的喧嚣与热闹,这也算是一种奇景了。

  有时候我不免会想:这个刘姥姥,别人拿她取笑,她不仅不恼,还要尽力去配合,别人越是揶揄,她越是“人来疯”,是不是多多少少有点二?可仔细想想,凤姐和鸳鸯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恶意,无非是哄着老太太开心罢了。刘姥姥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扮好这个丑角,无外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贾府曾经伸出援手的感激,也是逢场作戏大家一起玩乐罢了。若是有意外的收获,终究也是件好事。所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贾母是和善慈祥的老太太,夫人小姐丫鬟是捧场凑趣的一家人,刘姥姥则成了大家共同的开心果。

  再从写作艺术的角度来分析。

  刘姥姥是在第六回中登场的,恰在第五回贾宝玉游完太虚幻境之后。一边是公子哥步入绮梦,恍恍惚惚历尽繁华事,一边是乡下老婆子怯怯入园,实实在在讨个过活钱。上文刚说到贾宝玉在听最后一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后面则是穷亲戚刘姥姥出场来求恩典。既然凤姐施惠于刘姥姥,他日落难时刘姥姥也会尽力报答。及至后来贾家衰败,刘姥姥仗义出手,救出了凤姐的女儿。这般虚虚实实写出,倒也着实有趣。

  大观园本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亮相的舞台,那么,该如何展现它的恢宏气派呢?刚刚竣工时,贾政带着宝玉与众宾客走了一遭,大观园的亭台楼阁初次映入人们眼帘;紧接着是元春省亲,这是夜间掌灯时的大观园的景象;到了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小说就改由一个乡下人的眼睛来看大观园的奢华了。同样一座园,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感受,也算是作者的别具匠心吧?

  大观园里众多的美丽女子,清新脱俗,谈吐不凡;而刘姥姥满口乡下俗语,倒也朴实自然,充满了乡土气息。大雅与大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碰撞中迸溅出了火花。贾母和刘姥姥,年龄相差不大,一个养尊处优,一个土坷垃里刨食。一个最会享受,一个遍尝艰辛。好在她们都能随遇而安,各领各的一份命去。这,既是对照,也是映衬。

  刘姥姥进大观园,共有三次。这也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先是交代了缘由,然后给她了浓墨重彩的舞台,最后用知恩图报来收尾。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若是只写刘姥姥打抽丰、逗乐子,没有了救巧姐的后续,刘姥姥的形象未免单薄。刘姥姥是多侧面的,而且,她终究是善良的,正是这份善良,使她多了几分可爱。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但刘姥姥的出场,还是给整部书涂抹了几笔喜剧色彩。虽是配角,刘姥姥的形象却也光彩夺目。

2020-10-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