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您远走何方 让我们一路同行 篇篇原创首发,无一转载 每一行文字都是作者心底的声音 越剧,是我以前不大喜欢看的戏曲剧种,一则因为它的题材大多是“才子佳人”类,总觉得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二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唱词与对白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江南一带的吴侬软语,恰如莺啼燕啭,虽然温婉动听,但对于北方人而言,它的特殊却造成了审美上的障碍。 近日,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离世,很多人都缅怀她。关于王文娟,我只记得儿时在电视上看过她演的《红楼梦》,其扮相古典娇俏,演唱悲悲切切,但终因那时年少,理解肤浅,所以仅是浮光掠影。后来渐长,尤为偏爱红楼一书,今日再搜出全剧来看,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看着唱词字幕,听着柔美唱腔,于是渐渐入戏,一口气看完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之后,已是情难自抑,哭得稀里哗啦,过了许久,心情都难以平复。 整个剧目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剪裁精当,衔接巧妙。其中经典唱段有三处:其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其二《黛玉焚稿》,其三《宝玉哭灵》。这几天我反反复复地听,沉醉于其中,越听越感叹这唱词写得精妙绝伦,越听越钦慕演员的表演张力,人物塑造血肉饱满,情感表达酣畅淋漓,余音绕梁,令人荡气回肠。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曲,唱段虽短,但只需有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句,就可以在“众星中显一月之孤明”了!从天而来,写出了林妹妹的仙气,有闭月羞花之貌,蕴空谷幽兰之雅,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从天而降,也写出了宝玉的惊喜,宝玉的一见钟情,既有“人生如初见”的亲近,又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惺惺相惜之叹。古代戏曲中常说的“务头”,或许就是它了吧?演员单单这一句,登时就会喝个满堂彩的。 下面还是重点来说说《黛玉焚稿》和《宝玉哭灵》的精彩片段吧!典雅细腻,真切动人,跌宕起伏,可谓精雕细琢,令人回味无穷。 黛玉焚稿选段之一 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曾记得菊花赋诗夺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怡红院中行新令,潇湘馆内论旧文。一生心血结成字,如今是记忆未死墨迹犹新。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 这个片段抓住了“诗意林黛玉”的特点,自述生平,回忆一件件往事,把一个“才情与骨气并存,痴心与希冀同在”的大家闺秀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既是风华绝代的诗人林黛玉,又是至真至纯的林妹妹。 众姐妹嬉戏热闹的场景,和宝玉相知相惜的一幕幕,通过铺排、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夺魁首”“斗清新”“行新令”“论旧文”的画面也格外鲜明,可以说是历历在目,铭刻于心。 这样,观众就更加理解了“诗稿在,诗情就在,生命就在”的黛玉的孤傲,理解了她绝不与世俗和解的决绝,也为下面的焚稿做了强有力的铺垫。毕竟,戏剧要以悲情感人,还是得通过具体的情节来实现。 ![]() ![]() 黛玉焚稿选段之二 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把断肠文章付火焚。这诗帕原是他随身带,曾为我揩过多少旧泪痕。如今是诗帕未变人心变,可叹我真心人换得个假心人。早知人情比纸薄,我懊悔留存诗帕到如今。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 古人有“高山流水”的典故,亦有“人琴俱亡”的轶事,知音不再,弹琴又与谁听?黛玉写诗,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们在读《红楼梦》原著的时候,每读到宝玉突然冒出来一句:“你放心”,心里就特别感动。这句“你放心”应该是宝玉最为经典的告白了。——但是,命运弄人,当抱朴守真、傲骨嶙峋的黛玉得知宝玉要娶的新人是宝钗时,心一下子就空了,所以又愤又怨,才溘然长逝。 黛玉焚稿一节,表面上是满腹哀怨绝望,实际上恰恰表现的是黛玉的执着与痴心。唱词既有妙笔生花的文艺性,又有贴近舞台贴近观众的通俗性。一连串的动作通过台词巧妙地贯穿起来:持诗稿,焚诗稿,拿诗帕,焚诗帕,再配上黛玉病体难支、奄奄一息的神态举止,就特别地出戏,沉浸其中的观众,此刻还能有谁分辨出哪个是黛玉哪个是演员吗? 宝玉哭灵选段之一 (白)林妹妹,我来迟了! 金玉良缘将我骗,害妹妹魂归离恨天。到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空留下,素烛白帷伴灵前。林妹妹呀,林妹妹!如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寻见。……落花满地伤春老,冷雨敲窗不成眠!你怕那,人世上风刀和霜剑。到如今,它果然逼你丧九泉! 开篇一声念白,惊天动地;然后是触景伤情,心中大恸: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接着悔恨莫及:天下古今第一有情种,偏生屈作负心人;再转入倾诉衷肠,滴滴是泪,句句是痛。诉之上苍,天亦无言,诉之灵前,诗魂已远。最后是满腔悲怨,呼应开头,回环往复,并化用《红楼梦》中原有诗句,进一步渲染了宝黛悲剧,将情感推向高潮。 此段较长,悲痛至极,高亢而不低沉,颇能考验演员表演的功力。 宝玉哭灵选段之二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 紫鹃:琴弦已断你休提它。 紫鹃:花锄虽在谁葬花?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鹦哥今何在? 宝玉:那鹦哥也知情和义, 紫鹃:世上的人儿不如它! 这段演唱,内容上与前面衔接较紧,但形式上却有了新的变化。 第一,换了韵辙,节奏也有所放慢,缓解了前面情感高潮时在听觉上产生的审美疲劳,也增添了“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悲戚感。 第二,由宝玉大段悲怆的独唱,转为宝玉与紫鹃言辞犀利的对唱。一个问的热切,一个答的冷淡;一个直抒胸臆,一个旁敲侧击;一个披肝沥胆,一个绵里藏针。 这个小节,收的特别巧,既表现出紫鹃对黛玉的知心,又反衬出宝玉内心的痛苦内疚,还能推动宝玉思想上的转折与变化。唱词双关,含蓄隽永,很有表现力。 雨纷纷 斯人已去 总之,整部剧,唱词很好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又略加变化,使之更贴近舞台贴近观众,加之艺术家精湛的演技,《红楼梦》怎能不成为经典? 作此篇,也算是对王文娟、徐玉兰等一代越剧艺术家的致敬吧。 最后,补充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写出这般唯美唱词的,是哪一个?他就是将百万字鸿篇巨作《红楼梦》改编为近三个小时的剧本的编剧,他的名字叫徐进。 江 月 ![]() 扫描二维码 |跟我走吧 身体或灵魂 总有一个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