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约文章专栏ll周国瑞《作家黄同甫琐趣》

 江月之声 2021-11-12

无论您远走何方

让我们一路同行

篇篇原创首发,无一转载

每一行文字都是作者心底的声音

导读

黄同甫,河南滑县人,河南豫剧院编剧、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参与创作《唐知县审诰命》(后改名为《七品芝麻官》)等剧目,8次国家级表彰,11次省级奖。除戏剧成就外,他在诗词、小说等方面也颇有建树,被誉为“中华诗词领军人物”,也被称为农民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周国瑞教授,是黄同甫先生高中和大学时期的校友,他们相识相知六十余年,私交甚笃。这篇文章记录了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既充满了生活情趣,又展现了时代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期特约专栏作者

周国瑞教授

01

1960年暑期,我从浚县五中考入了滑县一中。学校差不多每学期都要举行作文比赛,而每一次得一等奖的都是一个叫黄同甫的人。学校一个叫毛炳申的语文老师说:“现在一些不打食的作家,文笔也赶不上黄同甫了。”听到老师这般称赞,我更觉得黄同甫这个人了不得。作家是什么?在我眼里,能发表一块豆腐干文章的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作家,那简直就是下凡的文曲星!打听了下,知道他是去年考上的,滑县本地人,比我高一个年级。我很是仰慕他,但没机会结交,只能望其项背。

1963年我考入了郑州大学中文系,最让我高兴的一个原因是,我终于有结交黄同甫的机会了,因为他62年考入的就是郑州大学中文系,是我学长。同在一个系里,还能见不到他?

前排左一为周国瑞教授

前排左二为黄同甫先生

一入学,我们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同甫说话活泼、诙谐,总能把那些平淡无奇的琐事说得绘色绘声,有滋有味。一次,他学某县领导人念秘书写好的稿子:“我们县的马户很有特色。”秘书赶紧悄声纠正说:“书记,那'马户’是'驴’。”书记赶忙改口说:“对,我们县的马户是驴很有特色!”

黄同甫文思敏捷,有倚马可待之才。“文革”开始了,我们又同在一个“保守组织”,有了“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情义,接触更多。那时,“造反派”和“保守派”之间可以说势不两立。两派之间,互写大字报对阵。“保守派”的大字报,有时由黄同甫执笔,如当时有名的油印《郑大联委兴衰演义》系列大字报,就是他是在众人吵吵嚷嚷中一挥而就的。这里选出其中的一个片段:

话说车门开处,托地跳出一位青年来,颧骨高高,下巴尖尖,一副金灿灿的深度近视镜,神奇的座(坐)在鼻梁之上。众人一见是党言川,怎禁得住一声喝彩道:“好齐整的一条闯将!”这时只见一位女士抢上前去,一面接过言川手中之书包,一面说道:“哎呀!你可回来啦,言川!”在众人喝彩声中,悄悄地从车中又钻出“文联”的哼哈二将:一位大眼,尖脸,姓方名复山,字号石波,外人讥为“保皇先生”者。另一位,小眼,矮个儿,黑瘦子,姓刘名松盛者是也。问问知其底细者,无不啐道:“好个政治投机分子!”

欢迎仪式之后,早有一群人拥簇着往楼里而去。人声嚷闹,话不尽相逢之喜,就中一位兄弟高叫道:“言川哥,想煞俺也。”正说话间,一声喇叭响亮,众人回望阶下,只见那小卧车掉转车头,砰砰煽出一股黑烟,急匆匆告别“皇”亲而去。

见缝插针儿。如今且借党言川在楼梯上讲演之际,说话人交代几句:这许多欢迎党言川的同学中,多数还是革命或者要革命的,他们不同意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影响了的校文革,要自己起来闹革命,好得很!但不合信错了党言川,受了欺骗!后来有人写诗叹曰:

不看衣着不看容,只看他心红不红;交了好友同进步,碰上扒手害非轻!

且说中午宴罢,只见一个个往校门外机械厂去了。共是三十多条好汉。相见毕,党言川径自取了一块半截砖朝屁股下一塞,便宣布会议开始。好言川,端的了得!不到一个午休时间,就把晚上要开的“赴京报告会”安排得停停当当:你贴海报,他送通知,并组织了大会主席团和保卫人员。党言川心怀鬼胎,私下对几个心腹说道:“咱不好好干,将来就被划成右派。”几个人听罢,叫将起来:“阿川你放心,凭咱十八般武艺,又有书记刘……”,党言川连忙打断:“不可声张!”于是几个人便小声说道:“又有刘书记……,管保弄个左派当当。”党言川闻言,顿时眉开眼笑,又叮咛一番,不在话下。

说话间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大操场人山人海,要听北京经验。……

这已经是郑州大学“文革”历史中一份难得的资料了!这文字中,不管是叙述,还是描写,都显示出黄同甫深厚的古代文学功底和老道的笔力,就是被“攻击”的“造反派”的同学们读后,也承认其“语言精炼幽默,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记得一共写了八回,后来因为“造反派”的河南二七公社“胜利”的形势渐次明朗,没有再写下去。时过境迁,这份油印的“大字报”今天已经无法找到全文了。

黄同甫不仅言谈风趣,模仿人物也惟妙惟肖。记得他参加工作后的一次小聚,曾模仿过一位计生干部的讲话:“计划生育工作嘛,很重要,很重要。一是上节育环,这个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入进去,抓紧抓牢;二是做结扎手术,要首先抓领导,要在领导头上开刀!”话音未落,大家就哄堂大笑。

02

黄同甫他们那一届本该1966年暑期毕业分配工作离校的,但由于“文革”耽搁了下来,一直延宕到67年底他们才离校。当时是“造反派”的同学主持分配工作,河南省豫剧院编剧创作室有一个指标,“造反派”的同学争抢着要去,但主持分配的同学还是坚持派给了黄同甫。有“造反派”的同学说黄同甫是“老保”,“路线觉悟不高”,不够资格。主持分配的同学说,咱们当场出一个题目编快板试试,看谁能比黄同甫编的快,编的好,谁就去!结果没有一个人敢和黄同甫比的。就这样,黄同甫到河南省豫剧院编创室报到了。

戏剧创作

在河南豫剧院期间,黄同甫独创、与人合创、参创的剧作有26部,主要有大型现代豫剧《百将渡》《清源颂》,大型新编历史剧《天国误》《江雨霏霏》《王昭君》,大型革命历史剧《老拳新传》,大型古典讽刺喜剧《唐知县审诰命》(今名《七品芝麻官》《审诰命》)等,还有广播剧《陈赓和娃娃剧团》《秋雨沙沙》《母亲河纤歌》《芳芳的烦恼》《生日》等,还有没有发表的稿本《枣林寨》等。

编写戏剧的同时,黄同甫也写小说,也写诗歌。在创作上,他很快崭露头角,并于1985年10月被征调进入河南文联成了专业作家。

03

黄同甫一旦进入到创作境界,可谓文思泉涌,落笔如神。他说,写唱词的第一句第二句时,第三第四句就会涌到脑际,写都写不及。担心按照顺序写忘了后面的,就赶忙把前面的放下,急就后几句的韵字韵词。他说,每到这时候,人就会像发了疯一样,如入无人之境,不写完不停止,就不会感到饥饿和困乏。一次他来安阳办事,党相魁①陪他到安阳地区医院看病,一转眼不见了他,找来找去,只见他正在门诊楼西头的台阶上舞动着膀臂,激情飞扬地朗诵着他的诗作,跟前围了一堆人,还以为是演员在表演,但又不像演员的样子,就有人问:“他是干啥咧?”

不少凡人俗事,常能引发他的创作激情,瞬间出口成章。一次,我出差到郑州,顺便去看他。闲聊时,他忽然说瞎子也不错,也有自己的快乐。我就问他:“瞎子的快乐是啥?”他随口说道:“瞎子乐,瞎子乐,瞎子的快乐没法说。瞎子不看颜色脸,不怕人笑衣服破。夫妻一生不见面,生儿育女乐呵呵。瞎子乐,瞎子乐,……。”如相声贯口一般,他一连说了几段“瞎子乐”,我听得饶有兴致。后来他出诗集,《黄同甫诗选》(1997年11月文心出版社出版)《合一斋诗词》(2007年12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和《合一斋诗词续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共有一千二百余首,其中却没有这首诗。我问他:“你那首《瞎子乐》怎么没有收入诗集中?”他说:“不记得写过这首诗。”他随口吟出的诗句还有很多,只是没有整理下来。

04

作为作家,他经常下去采风,以积累素材。一次,一个地方的文化局干部给他讲了双胞胎弟兄的趣事:弟媳妇过门好久了,有时候仍然分不清丈夫和大伯哥的模样。一次,弟媳在井台上洗衣服,明明看见自己的丈夫来担水,也不给她洗衣池里倒桶水,担起水挑子就走,她见附近没有人,顺势就朝丈夫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说:“没看见池子里该换水了,也不给我倒桶水!”没有想到她的“丈夫”咳嗽了一声,说:“我是哥哩!”弟媳妇感到很尴尬,脸上烧得热辣辣的。回家后,她见丈夫一个人在院子里扫地,就说:“今儿个丢死人了,我在井台上洗衣服,以为是你去担水的,照屁股上打了一巴掌,谁知道那是咱哥!”不想扫地的男人仍然咳嗽了一声,说:“还是我,我是哥咧!”这个故事的确让人发笑。黄同甫由此受到启发,便深入农村,进一步体验挖掘生活,写出了三十多万字的系列小说《四对孪生弟兄的婚事》(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故事一个比一个生动,一个比一个有趣。因此,他被文艺界赞誉为农民作家!

儿童文学

乡土文学等

除了农村题材,他也写儿童文学,比如《拳师和他的孙子》《盲童的笛声》《费气篓》(《黄同甫获奖儿童文学作品集》,海燕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等,还写革命历史的纪实文学题材,如《狼牙壮士宋学义》(海燕出版社1993年9月版)《革命先驱杨介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7月版)等。还主编了《历代诗文名句汇要》,参与编写了《中国笔记小说鉴赏辞典》等文学工具书。

05

黄同甫说,在河南豫剧院工作时,常常累得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成为专业作家以后,也不自由轻松,也是有创作任务的,每年要发表十万字的文章才算完成了任务。他说,每年写十万字的作品很容易完成,但这不算数,要公开发表才算数,这个任务也很压头。因此,他总是长时间地处在创作构思中,仍然是食不甘味、卧不安席。

这终于损伤到了他的身体健康,使他大病一场。心脏尤其不好,症状是不能独处。外出采访,包括后来他到滑县作挂职副县长时,都由他的外甥关涛陪护。一旦身边没有人陪伴,他就会处于突发疾病无人救助的焦虑之中。再就是幻觉幻听,比如在火车上有人说哪里有了偷窃案,他就觉得别人在怀疑他就是那个窃贼;哪儿发生了凶杀案,他就觉得所有人都在怀疑他是那个杀人犯。走在大街上时,他会觉得有人在怀疑他跟踪他;如果登上高楼凭栏,他就会觉得自己有要跳下去的冲动。

党相魁有《戏赠黄同甫》诗一首,其中第三联是“低语犹如惊石鸟,高居恐作坠楼人”,上句写他常处疑惧之中,受不得意外干扰,下句写的就是他临高时的心境。

黄同甫的这种状况,是受不得风吹草动刺激的,很容易被人欺诈和蒙骗。你甭说,他还真受到过恐吓和诈骗。事情就发生在1995年3月初他来安阳搜集革命烈士杨介人历史资料的时候。

黄同甫挚友:周国瑞教授和党相魁先生


那一天下午,他从北关顺着解放大道向西往火车站方向走,走到按摩医院附近时,被一个算命的骗子拦住了,说:“你过来,我给你说句话。”黄同甫不理他,但那骗子纠缠着不让走,说:“我只给你说一句话,又不要你的钱,你怕啥?”接着,那骗子就说:“你这个人,人好,心也好,但就是心软,常受人欺负。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并不为你着想。你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要有大灾大难,还可能危及生命。你的鼻凹处有一条横纹,这是凶相。这场大灾大难,你是躲不过的。”骗子的这一席胡扯八道的话,果然把黄同甫给吓懵了,他赶忙问:“有破法吗?”骗子说:“当然有。”他指着跟随在旁的关涛说:“你是干啥的?你不能听,快走开!”关涛毕竟是农村的孩子,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就走开了。

那骗子随即掏出一片纸,写道:“针七个,铁钉七个……用红布缝起来,佩于怀中七天,而后扔到十字街口,即可免灾。”写完后交给黄同甫说:“这可不能让别人知道,谁知道了谁就会死!”他见黄同甫把那纸条收了起来,行骗的把戏已经奏效,就说:“我给你家破了灾,免了这么大的害,你咋感谢我?”黄同甫答道:“我没有带钱。”那骗子说:“怎么会没有带钱?”说着就伸手掏黄同甫的口袋,掏出了二百元钱,说:“这才二百元钱,能抵得上我救你家大灾大难的功劳吗?”他又抓起黄同甫的手看了看说:“我看你这手相,说没有钱是瞎话!”黄同甫说:“我要给孩子买房子,攒了几年,才弄了一万多元钱,在郑州家里放着的。”那骗子说:“那我过几天到郑州去找你,你得给我摆几千元的大席感谢我!”接着就记下了黄同甫的郑州住址和电话号码。

到了晚上我和党相魁去住处看他时,他说起下午的遭遇,非常沮丧懊悔。这时候,我们两个只好安慰他,解劝他,说破财消灾云云。劝解了好久,他的情绪才有所好转。但是,他仍然担心那骗子到郑州家里去纠缠他。我俩就说,他这不单单是诈骗,也是在抢劫,他已经得逞了,恐怕早就躲远了,还咋敢再到你家里去?如果他真敢去,你可要报警,追究他的抢劫罪行,不要放过他。为了去掉黄同甫的心病,我和党相魁商定,次日要带上他到按摩医院周围转转,看看能不能找到那骗子,因为那里经常坐有几个算命骗钱的人。

你甭说,还真的找到了那个骗子。那骗子正在给人算卦,黄同甫指认了他。我和党相魁上去就质问他,党相魁说他是骗子,我则指责他是抢劫犯,声言要抓他到公安局去。那天我特地带了个相机,穿了一条近似公安服装的深颜色的裤子,党相魁就指着我对那骗子说:“这个人是公安局的。刚才已经给你拍了照,看把你弄到公安局咋收拾你!”这一震慑,真把那骗子吓住了,赶忙承认错误,承认是骗钱,并把钱如数退给了黄同甫,还一直道歉,求我们三个宽恕他,放过他。

就这样,算是解除了黄同甫的这块心病。

06

他读郑大时的同班同学李月珍④早年写过一首《黄同甫小记》的诗,其诗曰:“滑县黄同甫,腹藏今古书。两眸含睿智,乱发耸狂疏。李杜白之也,普希金者乎。每当慷慨处,唾溅面皮朱。文革长征际,吾曾归一途。行吟常掉队,炼句藐崎岖。难忘湘潭夜,吼诗震四隅。豫音湘不懂,却赞激情殊。尔后星云散,黄生耿且愚。四人抵广州,同甫逛街衢。思吃北方饺,盘残香有余。剔牙尤寻味,饭店索锱铢。翻遍无银两,斯文扫地除。百般难脱身,忽计押军壶。韩信胯间辱,萧何月下图。料他腾达日,谈笑是鸿儒。”

这诗中写黄同甫“文革”中“长征”串联到广州吃了水饺而因囊中羞涩却押军壶抵账的故事我不得其详,但那“两眸含睿智,乱发耸狂疏”“每当慷慨处,唾溅面皮朱”的句子,确实勾勒出了黄同甫的性格特点,很有情趣。这首漫画似的小诗,也很得黄同甫的喜爱,《合一斋诗词》出版时,他还特意将这首诗附于卷首向读者展示。

07

黄同甫把自己生活和写作的屋室命名为“合一斋”。

“合一斋”什么意思?大家纷纷猜它的出处和含义。是“天人合一”“人神合一”吗?不是!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吗?不是!是“儒释道三家融而为一”吗?不是!是“知行合一”“知学做合一”吗?不是!是“阴阳调和为一体”吗?也不是!

黄同甫在他的《合一斋诗词·自序》中说了:“乃是'寝办合一’也。”

他说,上大学时,八人一间寝室,还是自习室、练习写作的地方,是“寝办合一”。

毕业后,他到了河南豫剧院,一间房子,除了参与执笔剧本创作之外,院团的所有文字工作也几乎都给了他。每天早起一睁眼,就马不停蹄地干到夜里两三点钟。今天创作组东一句西一句议论过的剧本提纲,次日一上班就要写出稿子念给大家听。好在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子,不受别的干扰,写累了就歪在床上迷瞪一会儿,接着又爬起来写。写作休息,休息写作,如此循环反复,都是在这间房子里。这是正儿八经的“寝办合一”。

结婚了,有了儿女,老母亲被接到郑州帮助料理家务,成了五口之家,房子由一间变成了两间;但儿女们除了嬉戏,就是哭闹,常常把环境弄得大乱,而黄同甫竟然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文思奔涌、运笔如飞地写作,仍然是“寝办合一”。

后来,分到了三居室的一套房子,儿女们也都结了婚,各自有了自己吃饭的家室,他该有自己独立的创作室了吧?但是不,他仍然习惯于坐在床边的台灯下写作,而不单设书屋。也就是说,仍然是“寝办合一”。

再后来,有了孙女和外孙,这些幼童们就在他身边打闹嬉戏,但他仍然是坐在床边构思写作。也就是说,还是“寝办合一”。

诗词创作      

“合一斋”,是他休息、构思、创作的地方,更是他做出一番成就使他声名远播的地方!对这个地方,他凝聚有深挚的感情!

在《合一斋诗词·自序》中,他写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病一场之后,就一直不能自理。即使是白天,如果觉得晚上没有睡好,而老伴又恰好到文化厅老干处开会,自己在家里便害怕犯心脏病。……试想,以这样的心态、病态,怎敢有自己的书房?怎配有自己的书房?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合一斋’好,它使我变得异乎寻常地安心和专注,确实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中去。”

他写道:“'合一斋’记录了老伴和我从青年到中年乃至老年的生活轨迹,见证了儿孙们的成长历程。至今,'合一斋’还保留着一面'涂鸦墙’,画着或贴着各色各样的男孩、女孩、动物、星星以及叫不出名堂的东西来,这便是外孙和孙女的'杰作’。闲来无事,我便会欣赏一番,因为这些'涂鸦’令人赏心悦目,忍俊不禁。”

他更深情地写道:“'合一斋’,我生活的港湾;'合一斋’,我心灵的家园;'合一斋’,我家族的记忆;'合一斋’,你更是联系外面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枢纽!”

08

黄同甫每有新作,都要赠我一份,而我都要下功夫阅读的,从而使我享受,使我感奋。我很乐意为他做点儿什么,却没有能力,仅写过一篇《黄同甫〈香臭姻缘〉读后琐语》,刊在了1994年3月1日的《安阳日报》上。后来,我曾设想作一个“黄同甫作品中的谚谣俗语简释”的题目,黄同甫知道后很高兴,并答应帮我释义;我虽然也勾划出了有谚谣俗语的句子,并摘抄了一些卡片,但终因数量过大,加之我庶务杂乱,更因为我的疏懒,最终也没有做到底,算是说了一句大话,空负了他的期盼。

2011年,拙作《崔铣传》出版后,黄同甫便写了《读周国瑞〈崔铣传〉(二首)》(见《合一斋诗词续编》)相赠,其一曰:“亦文亦史研崔铣,铁骨铮铮斗佞奸。忤逆帝王归故里,乖违刘瑾列朝班。大儒愁思忧天下,词客情怀咏肺肝。府志诸书传后世,井田封建散如烟。”其二曰:“十年一剑自艰辛,刻苦砺磨初示人。事迹从头须考证,行踪有史可追寻。舌耕何止书声美?文起料应词采纯。愿得他年相见日,等身著作献斯民。”同甫这两首诗,特别是第二首,让我承受不起而惶恐,我哪里会有“等身著作”呢?也或许他当时知道我还忙着崔铣《洹词》的校注而期盼我早有结果吧!

为了不让同甫的期盼落空,我也得努力尽早完成《洹词》的校注任务。但是,当2015年底《崔铣洹词校注》出版后,我送他一部并希望他再给我写点什么的时候,他的行动和语言表达都不再是从前那样的机敏、灵活,而变得迟慢起来,我知道这是他常年的创作劳累和常年服用抑制性的镇静药物所致,于是就不敢妄加索求而麻烦他了。

09

黄同甫读高中时,曾谈过恋爱,那女的姓刘,我见过的,细长细长的个头,有点“长袖善舞”的派头,却有一双鼓鼓的肉眼泡,因而并不怎么引人注目。她经常和黄同甫坐在树荫下复习功课,后来考入了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的前身)中文系,后来两人走散了。黄同甫说,和他相爱的,之前还有过一个姓王的女同学,考入了天津的一所高校。党相魁《戏赠黄同甫》诗中“孤灯走笔思红袖”句,写的就是黄同甫和这两个女子之一的书信来往情况。我问他,为啥你和她们两个人都分了手?他说,不是我和她们分了手,而是她们嫌弃我“其貌不扬”。

到了1966年6月,“文革”初起,郑州大学中文系1965级的同学们首先向学校党委写出了大字报,被认为是向党的“猖狂进攻”而遭到“镇压”,“镇压”的方式之一,就是从1962级中选派优秀而靠得住的同学去作临时辅导员疏导他们,化解他们因受到批判而产生的抵触情绪,黄同甫就是被选派的人员之一,他负责一个班的化解工作。那个班里有个姓戴的女同学引起了他的情思,而戴女无动于衷。

后来和黄同甫闲话时,我宽慰他,这三个女的,都没有眼力,看不到你的长远身价和前景。他说,将来有一天我会“报复”她们的。我瞪大了眼睛,问:“你咋报复她们?”黄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歌德⑤的故事。

歌德年青时,和一个漂亮女郎爱得死去活来的,但后来那女郎抛弃了他,跟着一个富家公子跑了。这给歌德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几乎使他颓废。后来,歌德终于挺了过来,发奋努力,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来又写出了轰动文坛的《浮士德》。他不仅有了很高的文学地位,也有了很高的政治地位,成了名人。到了老年,一天,歌德斜坐在躺椅上晒太阳,门人通报说,有一个老妇人带着一个青年求见,说和您有旧交。歌德说:“好吧,那就让她进来吧。”原来是个毫不认识的又黑又丑的老妇人。歌德就问她有何事。老妇人就讲述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原来,这老妇人就是当年抛弃了歌德而去的那个漂亮女郎。老妇人说,她当年被那个富家公子骗了,生下了一个儿子之后,富公子就抛弃了她和孩子。现在,孩子长大了,却没有挣钱的门路,她是来求歌德为她的儿子安排一份差事的。于是,歌德就怀着无可名状的感情,为她的儿子找了个吃饭的差事。

讲完了歌德的故事后,黄同甫看着我说:“我将来是不是也会给她们的儿子安排一个吃饭的工作?”啊,原来这就是他所说的“报复”!这也表明他对自己的未来立下的奋斗目标是光明远大,表明他对实现自己这样的奋斗目标是充满信心的!

黄同甫先生

黄同甫虽然没有歌德那样辉煌,但他在我国,特别是在我们河南,的确是一个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文笔,他的语言,都很生活化,很有点儿赵树理《三里湾》、梁斌《红旗谱》、周立波《暴风骤雨》、柳青《创业史》等人的风格。他的作品,获得国家级奖8次,省级奖11次,被中华诗词研究会评定为中华诗词特级著作家,并授于他中华诗词领军人物荣誉称号。现在,功成名就的黄同甫,被学界称为剧作家,称为农民文学作家,称为儿童文学作家,称为诗人。他的事略,也载入了《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等多种工具书中。

他的写作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当年立下的奋斗目标,现在算不算是已经达到了呢?

[注]

①党相魁,清丰人,和黄同甫同班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66年,先后任安阳市税务局副局长和文化局副局长。

党相魁《戏赠黄同甫》诗云:“同学少年情意真,黄郎才调最殊伦。孤灯走笔思红袖,两地传书寄皂巾。低语犹如惊石鸟,高居恐作坠楼人。今生幸得一知己,不计浮沉不计贫。”(一见内印版党相魁《邺下吟稿》页6,一见中州古籍出版社朱现魁《二妙集点评》页33,一见黄同甫《合一斋诗词》页50)“两地传书寄皂巾”一句,是说他当初在安阳百货公司工作时因物资极其匮乏而给黄同甫邮寄过肥皂毛巾。

杨介人,河南省沁阳县(今沁阳市)崇义镇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于1923年在法国加入了共产党组织,1924年底归国后,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安阳负责工运、农运和学运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安阳特支书记、卫辉地委书记、安阳地委负责人和安阳县委书记等职, 1936年底惨遭敌人杀害,年仅37岁。

④李月珍,后名李志农,又名李稚农,笔名李莫,先后任平顶山市文化局副局长、平顶山市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兼市政协副秘书长、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出版长篇小说《跳出痴城》(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望湘楼诗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8月版),主编诗词楹联专集《鹰城风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等。

⑤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备注】文中图片,由周国瑞教授提供,深表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