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约文章专栏ll姬学友《那年,我参加了全国鲁迅讲习班 》

 江月之声 2021-11-12

无论您远走何方

让我们一路同行

篇篇原创首发,无一转载

每一行文字都是作者心底的声音

导读

鲁迅先生是个棱角分明的人,有时候冷峻严肃,有时候幽默风趣,有时候隽语如匕首,有时候笑谈似春风。

姬学友博士研究鲁迅时日久,性情也渐染。和他在一起说话,是不能走神的。他言辞多机锋,寓意多回环,妙语连珠,常常令人捧腹。

读他的《那年,我参加了全国鲁迅讲习班 》一文,前半部分需正襟危坐,听名家论道,如登巉岩,危乎高哉!后半部分就轻松自如了许多,游览趣事纷至沓来,大有目不暇接之感,其知识性与趣味性,都让人大呼过瘾。

本期特约专栏作者

姬学友先生

为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和浙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于1986年暑假8月5日—15日在鲁迅故乡绍兴市联合举办了“全国鲁迅研究讲习班暨学术讨论会”。由于其他老师忙于公务,科(后为系、现为院)里就只能我一个人去参加。临去前王铁坤老师等人热心关照我,还给我布置了任务,就是开会回来之后,和科里诸位老师谈谈所见所闻。由于专家们大都是南方人,口音不好懂,只是听了个大概,所以就把一些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内容给大家做一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这次会议时间一共持续十天,会址在绍兴市北东昌坊口的鲁迅纪念馆。主要有三项活动,一是听专家讲学,二是参观与鲁迅有关的地方,三是大组与专家对话,并开展小组讨论。具体收获有两个方面:

会上,认真聆听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耳目一新,启迪思维。

这次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贵宾室举办的“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全国高校鲁迅研究讲习班暨学术讨论会”,常规日程是:

开幕式。绍兴师专副校长陈祖楠、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分别致欢迎辞。上午专家讲演。下午和晚上小组讨论或大组对话。绍兴师专中文系主任谢德铣、副教授陈越参与全程组织协调。

专家讲学一般安排在上午,先后演讲的有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林非,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鲁迅生前的学生和战友黄源老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富仁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奔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谷融,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副教授蒋风,另外还有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史莽,美国鲁迅研究专家鲍凯琳女士。

黄源

81岁高龄的黄源先生在助手史莽陪同下来到贵宾室,作了《对鲁迅研究工作的一点期望》的讲话。

他首先谈了自己和晚年的鲁迅接触的一些情况,说明自己受鲁迅影响很大。然后他论述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之所以伟大,就是在他的同辈人中间,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的许多伟人之所以佩服鲁迅,就因为他写的杂文,可以列入马列主义文献。鲁迅杂文虽是短短的文章,但在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艺问题的分析上,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因此鲁迅是一位在新文化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有一整套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不仅仅是文学家。鲁迅还应是革命家,因为他曾多次同敌人进行斗争。

接着黄源先生谈到,鲁迅之所以了不起,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在绍兴,他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到南京后,接受了维新思想;(三)在日本留学时,由于东京是一个开放城市,思想比较活跃,他在对中国国情理解的基础上,吸收外国进步的有益的东西。

在谈了鲁迅的伟大之后,他又谈到为什么鲁迅和周作人同是兄弟,所走道路却大不相同的原因。一是鲁迅由于家境败落,作为长子,过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从中看到封建阶级的没落,认清了旧社会的本质。而周作人虽然有与鲁迅同样的生活遭遇,但不是当家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没有这样的体会。二是鲁迅看到了真正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所以他在作品中写农民,是站在农民立场上说话的,所以鲁迅有条件从封建阶级的逆子贰臣转化为共产主义战士。

最后,黄源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包含着鲁迅的精神。希望通过对鲁迅的研究,对鲁迅的宣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

(说明1:《黄源文集》第9卷日记部分第21页记载:“8月5日(六月三十日)星期二  赴绍兴,八时与老叶(即史莽——笔者注)赴绍兴。九时半到,即讲,至十一时。林非介绍鲍凯琳。三时市文联阮来谈。六时回家,晚饭后和奶奶回新新洗澡。”)

(说明2:据《黄源楼适夷通信集》第324页黄源1986年8月26日致楼适夷:“其间曾去绍兴一天,参加那里举办的鲁迅讲习班(全国性的),又去普陀两个半天……”)

(说明3:笔者专门核对了《黄源文集》第1卷同名文章,发现所记内容与同名文章有不少出入,故我之所记仅为感兴趣者参考,不建议引用。)

林非

林非的演讲题目是《现代观念与鲁迅研究》

他首先谈了现代观念的涵义,认为现代观念包含着平等观念,开放观念,独创观念,社会责任感,讲求效率等因素,而核心是平等。他阐述了它们的关系。由于平等,引起思想见解的多元化;这样就必然引出开放观念;开放同封闭相反,开放形成独创,独创同保守相反;由于开放与独创,人们就形成一种以推卸和怠惰为耻辱的社会责任感,正由于社会责任感,才形成了讲求效率的观念。

其次,他谈了现代观念的沿革。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就出现了现代观念,因为那时讲求平等,尊重人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成果,进一步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内确定和深化了现代观念。他认为现代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资本主义的现代观念;第二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的现代观念,我国目前正在朝建立社会主义现代观念的方面努力。

第三,他谈到现代观念与传统思想的关系,现代观念继承了传统思想的合理因素,但和其封建性的因素格格不入,要建立现代观念,必须消除整个落后的保守的思想体系和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即第一层次现代观念中的不合理因素。

第四,他谈了现代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的现代观念,始终成为建立现代观念的指导。最后他说高度的精神文明是建立现代观念的目的。

最后,他谈了怎样用现代观念来研究鲁迅。认为不应该跪着研究鲁迅,对鲁迅的神化,实质上不是美化,而是丑化;用平等观念把鲁迅当成一个具体的人;鲁迅不是圣人,研究不是朝圣,不搞崇拜;他认为研究鲁迅主要是为建设精神文明,而不是单纯的解释和写写文章,所以要有独创性。研究鲁迅,归根结底是为了超越鲁迅,但个人很难超越,整个民族应该超过鲁迅。他的结论是,鲁迅是中国社会最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人。

王富仁

王富仁博士演讲的题目是《鲁迅与中外文化传统》。他主要谈了鲁迅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认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论是从整体上进行评价的,是现代评估。其评论方法是由果溯因。

他认为国民性是鲁迅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研究的聚光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尽量抑制易变因素,使之与比较难变的因素保持相对和谐平衡的关系,如个人与道德,文艺与政治。

他基本否定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学说,认为它是建立在现实的非道德的学说基础上的,把幸福当作丑恶,把痛苦当做光荣;它的中心是以抑制合理欲望为目的。他进一步指出,以外在道德规范代替、支撑内心道德观念,这是虚伪的,表里、言行不一。他还具体解析了“敬爱”一词的本质,认为这是矛盾的两个字义组合在一起,有敬无爱,有爱无敬。他的结论是,鲁迅的伟大即在于揭出了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实质

孙玉石

孙玉石教授的演讲题目是《鲁迅诗人气质的形成与中外文化》。他认为鲁迅是具有反常俗、求深邃的摩罗诗人的气质的,这种气质之厚、天赋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这主要是由于他吸收融化了中外文化传统(后天的因素),加上自身的天赋,使他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凝固的精神气质。孙玉石说,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诗人写了一辈子诗,但缺少真正的诗人的气质和才华,如田间等;一些并非以诗歌形式进行创作的作家常常显示出诗人气质,如鲁迅等。

钱谷融

钱谷融先生的演讲题目是《纪念鲁迅话研究》。他说自己是炒冷饭。他在讲话中说,鲁迅是有数的伟人之一,逝世至今已五十年了,但在这五十年中,对鲁迅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够,愧对鲁迅。

他将鲁迅对中国的作用与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对俄国文学的作用进行比较,认为鲁迅对中国的作用要比普希金对俄国的作用更大。普希金培育了好几个时代的俄罗斯作家,对俄罗斯文学的贡献无法估量;鲁迅更是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包括今天的作家也受很大影响,鲁迅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相比鲁迅为我们所做的事来说,我们对于鲁迅所做的事要少得多,实在有负于鲁迅,至今连一本像样的传记也没有。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钱谷融认为鲁迅主要是个文学家,不能一律把他当做无产阶级革命家来研究,这样研究无助于鲁迅的伟大。钱先生认为国民性思想是鲁迅前期思想中很重要的因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提高鲁迅研究工作的水平。

吴奔星

吴奔星教授的演讲题目是《鲁迅小说的现代化与西方文学的影响》。他说他演讲的目的是要保卫鲁迅,因为有人贬损鲁迅。他举例说明,《青海湖》发表了青年作家邢孔荣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有贬低之意,但因此而对作者进行围攻也是学术不民主。邢孔荣这篇文章一发表,林默涵就授意某位专家写文章进行批评,北大某现代文学教授及其研究生写文章逐句分析、批评。林默涵自己又写了《战士与苍蝇》,说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这样一来,作者受不了,《青海湖》编辑部为此专门开会批评作者,还发表了自我批评的文章。接着,吴奔星话锋一转,从鲁迅小说在观念上、理论上、形式上、技巧上、人物塑造上几个方面说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特征。

蒋风的演讲题目是《鲁迅与儿童文学》,他的口音真地不好听懂,加上我对儿童文学兴趣不大,所以没认真听,无法介绍,请大家谅解。

会下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参观了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等和鲁迅有关的地方,了解到了一些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增加了对鲁迅故乡的感性认识。

我是8月4日到绍兴的。刚下公共汽车朝北走没多远,就看到了位于轩亭口的秋瑾烈士纪念碑,于是就联想到,鲁迅在小说《药》中提到的夏瑜(隐喻秋瑾)在丁字街口就义的地方,不就是写的“古□亭口”吗?在开会休息时,我就到纪念馆陈列大厅,细心地看了鲁迅一生生活、学习、工作、战斗的地方及事迹,更觉得鲁迅的伟大。

然后,我参观了鲁迅故居,故居一侧就是有名的百草园。鲁迅曾称这个百草园是他的“乐园”,百草园很大,他的童年、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自由自在的闲游的。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何首乌、木莲藤缠络着……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这泥短墙现在还保存着原貌。百草园里仍然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不过“碧绿的菜畦”已经长成了茁壮的玉米。

出鲁迅故居大门,向东步行几十米,再跨过一道小桥(覆盆桥),就来到了少年时代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记得鲁迅是很不情愿离开百草园的,他曾留恋地说:“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三味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和一张代替中堂的松鹿图,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的“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书屋还保存着那张鲁迅坐过的刻着“早”字的书桌。在书屋里,少年鲁迅曾向先生请教“怪哉”是一种什么样的虫,使得先生“似乎很不高兴”。后面的小园子里,也还有鲁迅在文章中提到的腊梅树和桂花树。

抽空,我们几个人还到了位于东昌坊口的咸亨酒店,这是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描写过的地方,也是孔乙己常去饮酒的酒店。店正中写着“太白遗风”,一旁贴着作家李准写的“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的对联,字迹苍劲朴拙。酒店的东边小店,卖三毛钱一包的茴香豆,上写着“绍兴特产上大人孔乙己茴香豆”,我们就围着当街的曲尺形的柜台,买了一些绍兴黄酒,“踱进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玩了一通,都有些晕晕乎乎,不愿多喝了。一方面酒没有了,另一方面茴香豆也确实“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于是大家一一穿上酒店旁边的照相馆提供的蓝布长衫、破毡帽、尖口布鞋,肩后领口别上一长杆烟袋,以咸亨酒店为背景,轮流照相,颇类当代孔乙己。照完,趁着酒兴,又“飘飘然”到了土谷祠参观,阿Q就在这里居住过。

这是绍兴市内的鲁迅故居的情形。

乡下离绍兴三十里的皇甫庄、安桥头则是鲁迅的外婆家,也是鲁迅在乡下避难的地方。我们参会的成员是乘着拖轮去的。绍兴是水乡泽国,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尤其是乡下,水网纵横交织。我们坐的拖轮慢慢顺着鲁迅曾多次走过的那条河道前进,沿途不仅看到了带着毡帽的船老大坐在船尾,双脚踏着船桨,双手点着旱烟,悠闲自在地荡着,还经过了不少临河打谷的土场。于是我就想起鲁迅写的小说《风波》,这大概就是九斤老太、孙子七斤、孙媳七斤嫂、曾孙女六斤夏天吃饭和乘凉的地方吧!这样的景色,不仅文豪见了要大发诗兴,就连我这样的粗知文学的人也要说:“真是农家乐啊!”在安桥头、皇甫庄,我们主要参观了鲁迅的外婆和舅父住的两间房子。皇甫庄的村边有个包公殿,殿前一条大河,平荡宽阔,这就是鲁迅小说《社戏》描写过的看戏的地方。

这次参观是由章贵(闰土的孙子,时任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陪同的,有意思的是,章贵在拖轮上给我们讲绍兴乡下的地主,并不怎么穷凶极恶,相反,不少地主对自己的长工、短工和左邻右舍还是比较友善的,这让大家感到既疑惑又新鲜。

章贵同志土生土长,很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我们问他一些问题,他都给我们作了解释。比方说《风波》中提到的“九斤老太”“七斤”“六斤”,都是以出生时的体重作为名字的。鲁迅说:“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称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正因祖孙三代降生时体重层层递减,九斤老太才感叹“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整个绍兴都有这样的习惯,以斤数命名的农村比比皆是。

我问章贵先生:“那么,鲁迅小说《离婚》中曾经有个叫八三的,《社戏》中有六一公公,是一生下来八点三斤、六点一斤了?”他说不是,这又是绍兴的习惯。就是在婴儿出生时,用他的祖父母的年岁来取名,比方说这个孩子生下时他祖父六十一岁,就叫六一,八十三岁,就叫八三。鲁迅有个农民朋友,叫鲁六一,而他的弟弟叫鲁六四,弟弟比哥哥数字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在祖父六十一岁、六十四岁时生下来的。我说照这样说,《风波》中的八一嫂的丈夫八一,该是他祖父或祖母八十一岁高龄时诞生的,他说就是。

问到绍兴人为什么爱戴毡帽,他说,这几乎是绍兴人的特征,在杭州、上海一带,一见戴乌毡帽的人,就知道是绍兴人。绍兴农民,尤其是船老大,几乎没有不戴的,原因在于他一年四季都能戴,坚实耐用,冬暖夏凉,经济实惠,当然现在年青人爱时髦,嫌土气,不喜欢戴了。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人却喜欢戴上在大街上走,以为时髦。

在安桥头,有一个小插曲。中午饭后,我想多看一看周边风景,就没有像同来的其他人那样午休,而是独自一人到不远处的河边树荫下游走,看当地人钓鱼。看着看着,觉得有趣,就加入其中,租了鱼竿,学起了姜太公,不知是运气好,还是鱼多而傻,竟然真的被我钓上来几条。正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之际,耳边猛听得一声大叫:到处找不到你,原来你在这儿啊,你们的人都坐上拖轮了,说不定走了。我惊慌失措,顾不得多想,跟着这位接待过我们的村干部就朝码头飞奔。跑到码头,拖轮已开始离岸。连声呼叫,拖轮才退回岸边。多亏了这位好心的村干部,我才没被落下,否则麻烦大了。因为此前已有向导告知,不要单独行动,因为一旦走失,当地人不会说普通话,我们更听不懂当地话,根本无法联系。

绍兴的风土人情很多,不胜枚举。

在绍兴期间,主办方还组织我们参观游览了沈园、鉴湖、兰亭、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等风景名胜和历史遗存。因与鲁迅关系不太直接,先介绍到这里。不过我再补充说一件事情。在沈园参观时,许多参会的年轻高校老师,喜欢三三两两结伴游走,不大愿意和老专家一起走,这样我就非常幸运地陪着钱谷融先生一路徜徉其间。我知道钱先生的成名作是《论“文学是人学”》和《<雷雨>人物谈》,影响很大,还因此被点名批判。但由于自己读书和见闻有限,我陪同钱先生在沈园走了足有一个小时,竟不知如何向他请教,应该请教些什么,回来之后,每想到这事,还觉得懊悔不已。

十天的鲁迅研究讲习班,以及参观鲁迅故乡绍兴的经历,我确实感到,绍兴是人才辈出的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比如古代的越王勾践、王充、王羲之、陆游、徐渭,近代的葛云飞(定海总兵)、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王金发,现代的蔡元培、鲁迅三兄弟、马寅初等等。而鲁迅不仅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鲁迅的伟大,许多名人都有论述。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茅盾、冯雪峰,包括一些反对过他的人。郭沫若在谈到鲁迅时说(大意):“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他的话评价很高,意思是鲁迅是前所未有的。但我认为鲁迅之伟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起码在文学领域里是这样的,以后的人很难再超过鲁迅。至于全民族,我觉得林非先生说的对,应该超越鲁迅,当然,这需要时间。总之鲁迅之伟大为世人所公认,而伟大的人物总是有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特立独行的一面,不是谁想超越就超越的,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和研究他,努力去理解他,接近他。

1986年8月26日记述。

2013年9月25日整理。前几天整理书籍,忽然发现十多页略微发黄的稿纸,上面写满了钢笔字,原来是1986年暑期我到绍兴参加“全国鲁迅研究讲习班暨学术讨论会”的原始记录。已经十多年没认真写过钢笔字了,猛然看到自己27年前的钢笔字,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和兴奋。又想到这一段陈年旧事,未必有多少人经过,即使经过,也未必留心和记起,于是不计文笔浅陋幼稚,原文打出,录以备考。同时,亦可从一个小的视角窥见时代之印记也。

2021年9月24日改定。

谨以此文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

【备注】文中图片,由姬学友先生提供,深表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