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张思德牺牲纪念地

 东海若水斋 2021-11-12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地方平台发布内容
陕西学习平台
2021-11-11
订阅
作者:李旭佳 陈宏江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1944年9月8日,在延安各界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讲。

这段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谛,深刻揭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根本宗旨。如今,“为人民服务”如同一座光芒万丈的精神之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只要有不怕苦的精神,没有什么能吓倒我们的”

深秋的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凉意渐浓。

10月10日,一批来自延安的年轻党员来到张思德牺牲纪念地,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集体诵读《为人民服务》,铿锵有力的声音划过天际,像是在诉说这名普通战士的不寻常故事……

张思德,一个无数共产党员耳熟能详的名字。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参加张思德追悼会,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号召全党向张思德同志学习。

从此,张思德的名字就和“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张思德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弧形浮雕。

“1944年,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被选为农场副队长。”10月10日,安塞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军告诉记者。

当时在安塞石峡峪荒山里建农场,走的路需要战士开,吃水的井需要战士挖,住的窑洞也需要战士掏……对于这些,张思德都积极参与,没有一句怨言,还在战前动员会上带头发言,“当兵的,打仗都不怕死,挖这些丛木,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只要有不怕苦的精神,没有什么能吓倒我们的。”

“当时规定每人每天半亩的定额任务,张思德总把最难挖的地段留给自己,每天还要超额一倍完成任务。”陈军告诉记者,张思德在工作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影响了很多人,他所在的枣园机关取得了生产劳动大收获。

1944年7月,张思德进安塞山中烧木炭。

“救命啊,窑塌了!”1944年9月5日,天空下着小雨,张思德跟往常一样带着生产队战友进山赶挖炭窑,没想到炭窑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不顾个人安危将战友推出窑口,战友得救了,他自己却被埋在了坍塌的土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噩耗传来后,毛泽东心情格外沉重,嘱咐要在延安为张思德举办追悼会,他要参加并讲话。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在枣园西山脚下广场为张思德举行了千人参加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

“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张思德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亡留给自己,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普通党员的本色。”陈军说。

“他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己!”

“张思德经历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他数次爬雪山、过草地,屡立战功,多次负伤,但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还经常帮战友补洗衣服、编织草鞋……”每次讲起张思德的故事,安塞区文物管理所讲解员王静总会陷入沉思。

1915年,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家里没米下锅,母亲便借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当奶给他吃,因此为他取名“谷娃子”。“谷娃子”7个月大时,母亲去世,他的养母刘光友收养了他。

“张思德从小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为了不让他忘记乡亲们的养育之恩,养母为他取名'思德’。”王静告诉记者,从小苦难的生活,也磨砺出了张思德坚忍的性格。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川北,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积极参加了少先队,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不久后,他参加了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

“在战斗中,张思德曾冒着枪林弹雨和战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顶,炸开寨门,为部队打开了通路。在一次战斗中,他先后两次负伤,依然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王静告诉记者,张思德参加革命后作战十分勇猛,被战友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

1937年,张思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张思德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减下派,张思德被调到1连当战士。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跟随王静的脚步,记者来到洛平川村半山腰上一孔老窑洞,这是当时张思德烧木炭时居住的地方。

“张思德当时是烧炭班的班长和技术指导,建窑、伐木、烧炭等工作,他样样精通。他不怕苦、不怕累,每到出炭时总是率先钻进窑里作业。”指着不远处的山坳,王静动情地说,“这就是张思德,他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己!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我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为人民服务精神薪火相传

“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提起张思德,93岁的曹凯不由地竖起大拇指。

曹凯家在安塞区城北,距离他家不远的半山坡上,有一处安静的院落,那便是2016年曹凯拿出全部积蓄建立的“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院落的外墙壁上,“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出生于1928年的曹凯,16岁参军,1948年入党,见证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1991年离休后,曹凯致力于延安精神的弘扬和传承,自费走访了近百名老红军、老党员,撰写讲稿230多篇,义务宣讲场次达3000多场,听众累计超过了300万人次,被誉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育百万人”的革命老人。

“延安精神是革命精神的传家宝,决不能忽视和淡忘。”自从教育基地建成以来,不管来人多少,曹凯都会为来访者详细讲解张思德精神、延安精神,这也是他作为老党员的拳拳初心。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焦裕禄、雷锋、王进喜、孔繁森……继张思德之后,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断涌现,他们把“为人民服务”牢记在心,将为人民服务精神薪火相传,照亮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征程。

如今,在延安市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中央,张思德雕像屹立,山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熠熠生辉,这些,无不在讲述着张思德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也激励着无数个“张思德”坚毅前行……

张思德牺牲纪念地。

访谈与点评

让张思德精神薪火相传——访安塞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军

张思德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张思德精神具有哪些现实意义?10月10日,记者采访了延安市安塞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军。

陈军介绍,张思德用行动履行了“为了人民,为了革命,要敢于献出自己的一切”的承诺;用生命实践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入党誓言。在张思德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张思德为人民利益的牺牲“重于泰山”,既是对张思德为人民谋利益勇于牺牲精神的充分肯定,又是对共产党人生死观的高度概括。

毛泽东同志对一名普通战士的牺牲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张思德精神,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张思德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是要一以贯之地把弘扬践行张思德精神作为使命担当,自觉踏着张思德的足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张思德旧居内景。

红色档案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致七大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明确提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1945年4月24日,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再一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被作为党的宗旨写入党章。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多种场合作报告时或在许多文件中,都反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5年9月,毛泽东在给《大公报》题词时,专门书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书写这五个字,留下了多种手写体。中南海新华门影壁上镌刻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是毛泽东手书体之一。

(记者 李旭佳 整理)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单位:陕西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