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兆勋 | 孝义民间传统生活习俗

 天下孝义人 2021-11-12


往期回顾 

·  民间剪纸传承艺术家赵宝香

·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作者:侯兆勋
衣食住行为民众生活习俗。孝义人民传统的习俗是生活上以简约为传统美德,但也随着时代的进化而变化。

一、饮食

境内饮食丰富多彩,无论家常便饭或风味小吃,都讲究烹饪技艺。境内为产粮区,饭食以面食为主,不仅民间家常饭以面为主,就是人们在食堂饭店一桌十菜几汤吃后,也得要问主食吃什么。
面食的种类繁多,有刀削面、刀拔面、拉面、掐龙塔、擀家、剔尖、擦尖、抿尖、 河捞面、馍头、饼子、烙饼、食条子等。
肉菜食烹饪工艺更为讲究,炒、爆、烩、炸、熠、酱、卤、拌,式式有别。早在民国初年流行于孝义秧歌中的一首《馋婆姨吃鸡中,民间艺人就编唱出了孝义境内 一种食品多样做法的风味。现为读者介绍一段:

老汉唱:

馋婆娘,嘴真馋
你想吃啥往下谈

老婆唱:

老娘要吃豆芽拌粉一根根

芜荽炒肉绿荫荫

冰棍棍、糖棍棍

芝麻棍棍、豆棍棍

油炸馍馍咯层层

豆腐皮皮夹仁仁

水晶包子热腾腾

清凉的藕根脆生生


老汉唱:

馋婆娘,不害羞
想吃想喝你再开口

老婆唱:

老娘想吃口外冷调豆腐炒豆腐

麻辣豆腐虾豆腐

过油豆腐、臭豆腐

不稠不稀的老豆腐

豆腐皮、豆腐脑

豆腐干干穿黄袄


老汉唱:

你吃的香,咬的脆

还想吃啥往下背


老婆唱:

老娘想进城动海味

山珍海味不嫌贵

猴头燕窝品品味

觥鱼海参虾一对

羊鸡牛肉大杂烩

薄片肉涮锅子

热气腾腾的火锅子


老汉唱:

说你馋,你真馋

再想吃啥快来言


老婆唱:

老娘要吃四盘八碗十二皿

糖醋鲤鱼夹上笋

炉煲肉、过油肉、

酥肉、胡肉、苜蓿肉

刀拨面、刀削面

荞面圪朵打卤面

热气腾腾的羊汤面

擦圪塔、抿圪塔

莜面做成杵圪塔

干烂猪肉掐圪塔

转盘剔尖一拨落

拉面摔成的溜溜稼


从民间老艺人所编这首地方秧歌中,可以充分看出早在清末民初,境内的食品文化是如何丰富,烹饪技术又是如何的精湛。
关于孝义的风味小吃,更是别具一格,莜面圪朵朵、碗秃儿、油酥饼、油旋子、油炸澄炒糕、油吱糕、案糕、凉糕、羊杂割菜、杂烩菜等等,令人赞赏不已。

民间细粮精作,粗粮细作,使生活得到改善,做法上各种创新技术,新技术使人们吃得又省钱又可口。比如有米面混做,面肉合做,面菜合做,肉菜合做,面肉菜合做,样式多样的作法,用来调剂饮食口味。
米面混做的有:和子饭、连米掐圪塔等。
面菜合做的有:各色面、谷垒、蒸饺、菜团子、煎饼、拌汤等。
面肉合做的有:馅饼、锅贴等。
面肉菜混做有:包子、饺子、火烧、羊汤面等。
肉菜合做的有:羊杂割、大杂烩等。

由于孝义境内有平川亦有山区,历史上传统的饮食习惯也大同小异,且贫富不等。相同者,夏秋农忙季节早饭多以窝头(玉米、小麦、豆麦、混合破碎)、白面馍 头等蒸食加以稀饭主食,外加点咸菜;冬春家户常腌玉蔓菁、萝卜、芥菜等酸菜为 早饭伴主食而食。午饭多吃红面、杂面、白面的下锅捞食,加以煮菜、炒菜,调上油盐酱醋等调料而食。晚饭与早饭基本相同。西部丘陵山区,早饭多吃谷面窝、玉米窝、山药蛋。午饭以小豆面、白面、养面,吃捞食,间食捞饭,被面蒸食。又因西部山区缺菜,山药蛋菜为主,伴以山葫芦、豆芽等。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多,交通运输的方便,境内乡间民家,一年四季食用白面的户极为普遍,山区人民吃菜,也是多种多样。若逢红白事、祝节过寿,家家宴席,更为丰盛。
说起吃来,孝义民间还有一年之间的十三种全民普吃:如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初五吃火烧,正月十五吃汤圆,大小添仓吃糕,二月初二吃煎饼,五月初五吃粽子,入伏头天吃拉面,立秋这天吃钏麦子,冬至这天吃馒头熬菜或水饺,腊月初一吃炒豆、炒麻子,腊月初八吃粥、腊月二十三吃牺瓜的传统民俗。此外,农民家家户户每年在自己种麦下籽这天要给耕作的人吃顿开楼扁食(肉饺)以望来年小麦丰收。
二、服装
民间服饰与装饰,古代从简。据清乾隆县志载:“尔来城厢颇饰衣冠,然隆冬不过一裘,妇女亦罕艳冶之眼,乡民由布絮缕缕,终岁不置衣者,十室而九气。”

据1992年《孝义县志》载:清代,男子留辫。农民单夹多穿粗布短衣,棉袄有左襟、大襟、小襟、对襟之别,有时腰肚缠布带。下身穿大档窄腿长裤,或穿单、夹 裤外加棉“套裤”,冬扎裤腿防寒。多戴毡帽或以布裹头,穿布和牛鼻头鞋。文士、商人多戴瓜皮帽,穿玄青、青兰色长袍马褂或坎肩,布袜缎鞋。农妇自做左襟短 袄,头罩布帕。富家妇女留圆髻,戴首饰,高领、宽袖衣和长裙。青年妇女喜穿红裤绿袄,裤口绣花镶边,少女额头梳“刘海”,脑后垂一粗辫。男女老幼胸前皆红色裹肚,用银绳和线绳套于脖颈。

民国初服饰同清末。民国八年(1919)始,妇女放脚,男子剪辫,县城出现留“平 头”的男子。帽子多样化,有洋草帽、瓜皮帽、礼帽、火车头帽、猴头帽、毡帽、瓜壳帽、妇式昭君帽等。妇女发型由元宝头改为剪发头。妇女穿旗袍和对襟式的渐多,男子穿长袍马褂的渐少,农村服饰变化不大,无论男女,穿大档裤,土布鞋。
民国后期,居民服饰变化较大。城镇男子喜戴军式帽,农民多用毛巾裹头。公教人员一般着黄色、灰色、黑色、蓝色八大块四兜制服。儿童穿三兜童子制服。西式裤渐多,线袜逐渐普及,农民穿实纳底布鞋,有钱人穿冲服呢鞋或皮鞋。青年妇女兴起剪短发或梳双辫,老年妇女行盘头和吊头。妇女用市布做衣者日多,不再涂油抹粉,戴手饰的较少。抗日战争胜利后,妇女时兴偏襟、窄腰袖衣衫和由长窄变为短宽的高吊裤,穿长筒线袜和自制青布鞋。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发型大变,“解放帽”流行。衣料用卡机、斜纹、条绒、花达 呢、毛哗机、毛呢织品渐多。男装兴干部服、中山服;女装列宁服、西服。冬季多小大衣(俗称二衣)。中式裤渐被西式裤替代,衬衣、背心、裤衩普及。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青年男女以穿戴军服为荣。1973年始,化纤纺织品增多,兴起海昌兰单色服装。

进入80、90年代服装大变,发型多样,日新月异。男女有水花、鸿雁、运动头等型;女发有童花、飞宇、迎春、彩云、长曲、翻翅、波浪、秋月、蟹菊、刘海等型,并化妆、佩戴式样繁多首饰。服装讲究款式、花色和潮流,演变迅速。猎装、卡曲衫、 皮夹克、运动服、牛仔裤、紧身裤、西装随处可见。青年女子服装更显时髦,各式长袖衫、蝙蝠衫、套服,千变万化的编织衣裤及牛仔裙、喇叭裙、百褶裙、太阳裙等不断更新。大城市里时兴的,很快能在孝义见到。棉线袜已不多见,尼龙袜、丝袜已普及。各种鞋城乡都以采购为主,塑料鞋、皮鞋普及。
三、住宅及摆设
孝义民宅,平川山区有别,城乡有别。清代以前较为简陋,清末富豪人家开始讲究建筑的豪华气派。据清乾隆县志载:“西乡半穴土而居或砌砖如室式,不则扑断数椽蔽风雨而已,唯富室大室窑房之处复构瓦房,窑房上或更为楼亦绝少雕镂彩绘。”

境内传统的民舍建筑,“东部地区,多以砖木或砖木土结构造房,木为柱梁,砖墙瓦顶,座北朝南,以单数为吉,一幢三间或五间。也有底方顶弧,青砖石旋砌的窑洞。房与窑多以一门两过间为布设。院宅布局依地基而定,但必求街门安于东南,最忌正面。厕所列西南。富户多建修三合及四合院,有的院套院,多至三进。后院正房住长辈,东西厢房住子孙。境内现存有多处布局和建筑讲究的民居。大孝堡李举人的宅院,由一门二厅三大院构成,外加东侧偏院和场房院,宅门举楼高阁,赤柱彩栋,雕砖画木,匾额高悬,石狮旁列,屋顶片瓦睡底,桶瓦扣缝,猫头滴水,六兽站脊,挑角四出,浑然一体,是一座具有清代特色的建筑物。

西部地区以窑洞为主,间有窑上盖楼房的富家。窑洞有砖窑和土窑。土窑靠山掏崖构成,门内搭梁撑架,门口砌砖构筑门窗。砖窗与东部地区结构相同,特别是多为单窑、单门。富有者分辈单居,贫穷者几辈同居一窑。

从抗日战争爆发到50年代,全县几乎没有新建宅院,由于战争破坏和年久失修,许多旧宅已残破,居住困难。60年代中期,始有少数人修建新居。7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带来新变化,城乡民宅建设发展最快,且式样繁多,质好美观。全县已有多数户家建了新居,建材与样式远胜从前,混凝土钢材 圈梁结构,砖砌拱顶,扇子形窑洞,钢材混凝土结构的浇板或预制板,平房及楼房 成片出现。同时,也有传统式窑洞兴建。无论哪一种,都注重采光通风,高门、大 窗,并有弧形平面房沿和走廊。流行的有两室套间或两室一大一小双套间,一门 三室两套间等父母居大卧室,儿女居小卧室,院宅围以砖砌高墙,彩色水抹涮 石,瓷板装饰门面,铝合金推拉窗,农村普及。
室内摆设,清末至民国平民家以长桌长凳,原色衣箱和双门大柜,炕铺草席,墙贴年画,窗糊麻纸。富裕家庭除上述外,多用太师椅、被格子、衣柜、抽屉柜、穿 衣镜和梳妆台等。摆有坐钟、瓷瓶、文房四宝。窗装玻璃,炕铺毛毡、油布。墙围油画花鸟鱼虫或山水名胜,壁挂中堂或四扇屏。

70年代后期,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纷纷设法添置家具。初期兴立柜、高低柜和扣箱、沙发,继之是写字台、书柜、高档组合柜、席梦思床等。同时,家用电器 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电扇、收音机、电话等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照明取暖,卧具和室内装饰日趋现代化。许多家庭安装了暖气、自来水、空调。
四、出行
早在清末民初,平民百姓出门多为步行。不用说三村五里本县境内,就是远去山东、河南、归绥、包头以至草地当工的贫苦人家子弟,亦是步行而走。富商士绅骑马坐轿,或坐马拉轿车,骡驮车,驾窝子。名望显赫的医生也备三色轿,唱秧 歌、唱戏的名角也时兴马拉轿车接送。平民百姓女眷远行,坐牛车、马车、铁轮大 车。富家女眷远行专用“撑阳轿”,顶垂缨络,旁嵌玻璃,冬以珍奇兽皮作轿帷。马 拉轿车在境内于辛亥革命后盛行,平川地区几乎每个村舍都有。马拉轿车由檀木 架、榆木辕、铁瓦车轮等构成,行走起来,堂堂声响。车窗装嵌彩绘玻璃,车身夏罩织帷,冬遮丝被。架车骡马,饰扣青铜彩鞍辔头,脖套红缨驾铃。车夫穿对襟短袄, 腰扎兰带,灯笼裤,缠飘带。路过村庄及市集,扬鞭曳空,高喊“让路”。人声、蹄声伴和鸾铃节奏,招摇显富,引路人注目。县境西部山区起伏,道路盘旋,富室人家常坐骡驼轿,平民多骑毛驴。

解放初期平民多以步行。干部下乡、教师到任,亦是背行李而走。50年代中期,自行车普及。50年代后期,乡间胶轮马车普及,城市有了货运汽车和客运汽车。60年代,孝义境内火年通行。到80、90年代,境内平川山区,国道、省道、市乡 道,畅通无阻,为境内货物运输及人民来来往往创造了方便条件。根据交通局路 政资料载:1985年底,全境内县乡公路畅通,共5条总长106公里。
白枝线从白壁关经境内枝河入中阳县,1955年建成通车,长38公里,宽6米,砂石路面。
冀孝线:由旧城南关门楼东行,路经大孝堡、长兴、芦北、芦南、桥头、南船头 进汾阳境内大王村,宽8米,全长18公里,砂石路面。
梧窟线:由梧桐至驿马乡榆村坪煤矿。初建于1955年、1963年,县政府投资5万元进行了改造。长26公里,宽5水,砂石路面。
河南线:起于汾阳河北村,南经山泉镇至贾壁村入孝义境内,折而东至南小堡村,长20公里,砂石路面。
窑西线:窑科至西泉,1961年建成,长4公里,砂石路面。
从1995年起,孝义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要改善境内公路少、等级低、行人行车不便、阻碍经济发展的后进局面。在国道省道市乡道一体观、公路与发展生产力一体观、公路产业一体观、修公路与改善环境一体观的思想指导下,发动了全民修路大会战。
截至1999年底,全境内路经我县高阳、下堡、南阳的“307国道”油路畅道;与 “307”国道连通,从孝义新城路经留义、苏家庄、宋家庄、仁义、东辛壁、西辛壁村全长6000米的307连接线二级公路油路畅通;市乡公路除驿马一个乡未通油路 外,乡乡油路畅通,村村有公路可通往大路。横贯孝义境内的孝午公路改扩建后, 铺油畅通。
90年代,全民大修境内公路,为孝义史无前例的业绩,使城与乡、山区与平川、境内与境外、物资交流、货车畅行无阻,并为境内人民探亲访友、购物旅行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据市交通局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末,孝义的大型客车、中型面包、各种小型车2274辆。城东、城南靠近城市20里村庄的人民,花两元钱可坐车进城。最远的南阳、杜村、西泉等地,一个人花3至5元钱即可进城办事。坐卧车远行去太原,当日可返回,去北京当日可到。摩托车热,遍及城乡山区。民间群众走亲访友,步行者现已不多。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