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个定额问题竟然难倒了90%的预算员…

 微微南来的风 2021-11-12
*本文系黄燕翔创,转载自广联达造价圈
转载务必申请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随着造价改革,造价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亦趋多元化,非标的合同、清单、计算规则。建筑工程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为避免亏损,在有限的狭小空间内有一点点的微利,增收节支、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是承包人的主要策略,对成本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图片

灵魂提问

日前,应邀去某大型的施工民企做企业赋能《施工、预算、成本(数据指标)“三位一体”应用实训讲座》。在事前的讲座内容沟通中,都感到上述的这种现象确实很突出。尤其是施工方年轻一代的预算员,理论大于实践,基础薄弱现象很普遍。承办方希望我出点实质性的“三位一体”的题目,以警示那些浮躁、基础不扎实的商务预算员。

为此,我出了若干个普通、常见的、几乎每个工程都会发生的与“三位一体”密切相关的问答题:

1、大型土方甲方独立分包,承包人基坑清槽。问: 
①、基坑清槽一般的几种形式?各自的特点?
②、基坑清槽施工最容易出现哪些不确定的因素?预算应在事前、事中注意哪些问题?
③、为什么年轻预算员计算清槽土方都要亏损?
2、基槽回填土、房心回填土各有哪些不确定因素?
3、全国各地的定额都有一个混凝土模板含量参考值表,但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垫层模板含量要比自己计算的大,为什么?
4、预算员报提筏板混凝土浇筑计划,影响计划正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5、5mm抗裂砂浆为何很难覆盖0.9×12.7×12.7的镀锌网?
6、为什么保温砂浆抹灰大都是亏损的?
7、市场、数据指标能力测试:
①、你所在的当地市场,砖(标砖)的实际规格是多少?一砖墙(标砖)的实际砖用量约为: ? 块/m³;  
②、你所在的当地市场,200砖的实际规格是多少 ?200砖墙的实际砖用的量约为: ? 块/m³;
③、结合当地市场实际,普通的住宅楼,如200加气块墙底部署使用200配砖(底部实心砖、上部斜砖、固定门窗框的实心砖、不合加气块模数部位砌的实心砖…),你公司每m³加气块墙需用 ? 块200砖?折合建筑面积,每平方米需用 ? 块200砖?
8、山东定额这个模板子目的螺栓含量很不合理,为什么?

图片


这些问题不是懂了定额规则、费用取费、文件规定所能解决的,须结合施工现场、工序工艺、市场、公司实际,进行综合评估后才能有答案,且与成本密切相关。确实难住了缺少施工实践,习惯于定额思维的年轻预算员们。
 

图片

山东的这个定额为什么不合理?


解答完上述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些问题已经在以前的造价圈发表过意见观点。鉴于篇幅原因,现就山东定额螺栓含量为什么不合理,发表一下我不成熟的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
1、组合钢模的对拉螺栓间距: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使用的模板大都是组合钢模,在当时来说属于高的投入。所以,不能在钢模上打孔穿眼,否则要赔付租赁站昂贵的修理费用。

初期的做法是在钢模的中间夹一块300×300×钢模同厚度的木砖,再在木砖上打螺栓孔(见图1)。如此,螺栓孔的上下间距约为900mm左右,横向间距视横向钢模的长度而定。(如使用900mm长的钢模,间距为1050mm)

图片

初期的方案虽然有效地控制了损坏钢模,但增加了支模的难度,同时还有制作木砖的工料成本,且拆模后木砖凹凸现象也很突出,影响观感。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90年代中后期,市场出现了专门打眼的钢模,即:上下每隔两块钢模,设置打眼的100mm或150mm宽的钢模(见图2),提高了支模效率,也使成活后的模板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如此,上下产生的间距为@700mm或@750mm,横向产生的间距一般约为@750mm。

图片

2、复合模板的对拉螺栓间距:
复合模板一般采用标准螺栓眼(见图3)。通常,复合模板规格为915×1830(也有部分地方为905×1810)。标准眼产生的间距≈450mm,这样的螺栓眼间距能满足:
①、抗拉强度要求;
②、平整度的控制要求;
③、整张使用,无论横向对横向,竖向对竖向,横向对竖向,内外孔始终合对一致。也是模板的规格为何优化演变成915×1830的科学所在。

图片

当然,这只是大墙面的螺栓排列。但无论怎样,在相同的条件下,组合钢模与复合模板的螺栓用量水平不同,却是不争的事实。乃定额为什么不合理的原因所在。

而河北的2012定额就作了区分,两者相差了一倍(见下定额截图),相对来说,河北定额就显得合理许多。

图片

图片

说在最后

对螺栓含量为何不合理,能给出较有说服力的答案的年轻预算员却很少。最多的就是“模板性质不同”这么个笼统的回答,能说出“为什么”的却凤毛麟角。当然,定额体现的是一种水平,而不是数字本身,定额是否合理,不是吾辈所能妄加评论的。本案只是施工、预算、成本“三位一体”的一个表达方式而已。
通过工艺和定额的分析对比,证明功夫在细节,细节来自于施工现场,学会分析会使人有质的飞跃。预算要想提高的水平,必须懂施工,必须与施工结合。很多年轻的预算员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遇到成长瓶颈期,做的时间越长,感觉自己懂得的越少,原因就基础不够扎实。突破瓶颈最好办法就是强化工地实践。所谓触类旁通,功到自然成。

本文说的不是算不算、怎么算的手段的问题,表达的只是一种思路。宏观的成本控制与微观的成本意识,都需要扎实的基础作铺垫,没有扎实的基础作,什么成本、数据指标、精细化管理,都是纸上谈兵。连普通的工艺都不清楚,还谈什么精细化管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